《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创业故事:技术的力量和技术公司的命运】 精选

已有 9533 次阅读 2012-11-19 16:32 |个人分类:立委科普|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技术, 创业

说技术的力量,需要有一个产品的 context,否则技术是无力的、苍白的。技术通过产品而发挥力量。因此,幸运的技术人需要遇到幸运的产品开发环境,才有施展的舞台和实现的可能。核心技术只是技术产品的一个条件,其他各个层面,无论哪个环节不给力,都可能翻船。以软件产品为例,主要的方面有:1. 必须有一支过硬的工程队伍,能够优化系统 scale up,这包括 operations 和 核心引擎所支持的apps的实现;2. 必须有优秀的产品经理,他们了解市场和客户,设计产品及其更新方案,最大限度地挖掘核心技术的力量,扬长避短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比拼;3. 必须有一支拥抱技术,铁嘴钢牙且耐性无限的销售队伍:软件产品不比餐馆,用不用也饿不死,寻找客户的难度可想而知; 4. 必须有优秀的市场化人才和公关人才(marketing & PR):酒香不怕巷子深在现代社会是行不通的;5.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 CEO 及其董事会,根据市场、投资,及时调整公司宏观策略。这样看来,核心技术外,还有五大因素,加上“时运”这个天数,这七个方面都不能有大的闪失,一项技术才有可能在工业界开花结果。由此可见技术创业之艰难。一将功成万骨枯,技术创业的海滩上不知道牺牲过多少优秀的技术,是金子也未必能发光。

高新创业公司经历过两类:一类是先有技术,后开发产品;另一类是先有产品(意识/方案),再引进技术(人才)。作为技术人,我来美"创业"(其实是以技术加入创业,赶时髦吸引眼球的小诡计,不能当真,本质上就是高级打工仔而已)的第一个东家是前者,我后来加入的公司是后者。后一条道路我以为稳妥一些。


第一类公司有很多是教授出来开办的。美国的体制很鼓励教授办公司,可以是兼职,忙的时候也可以把学校教授的位子停薪留职两年,以专心领导公司。这类公司通常是先申请政府的研发基金,做 back-end 引擎的原型系统(prototype),与教授在大学实验室里面的玩具系统无大差别。等系统做到一定规模了,就有一个应用的问题了,就是寻找市场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可以是把引擎提供给第三方系统集成者,也可以是自主开发产品(apps)。这条道路艰巨而漫长,也很容易走弯路。就是顺利的话,通常的情形是,大约一年的时间定义产品和设计,1-2年把产品做出来到基本可用(beta),然后是试图推广,从寻找 early adopters,到逐渐建立销售渠道,至少要两年,期间产品因为有了早期用户的反馈,不断磨光。

我七年前加入现在的创业公司则完全是另一条道路。说起来难以置信,公司是先有客户和服务,后有简陋的工程原型,然后才引进技术(即 yours truly),最后开发出产品。没有产品怎么会有客户呢?没有技术怎么叫技术创新公司呢?这是因为在用户和产品之间,还有一种叫做专业服务(professional services)的东西;同理,在技术和拥有技术之间,有一种人力资源的市场在。故事是这样的,公司的两位创始人对信息市场及其需求很熟悉,他们确立了利用互联网信息作为资源,帮助企业客户收集产品创新(innovation)情报的方向。有了这个idea,于是去寻找需要这些情报的客户,先是免费替人服务,价值得到肯定后,开始按照专业服务向客户收费。客户一个订单来,他们日以继夜,利用谷歌搜索筛选,仗着对问题领域的了解,人工干预整理出各种情报的报表,包装成客户容易接受的形式,一手交货,一手收钱。这自然是亏本买卖,但对于企业家创业者(enterpreneurs),发现市场和客户是第一位的,初期完全可以不计工本,服务力争精益求精。这样互动的过程使得公司对客户更加了解,专业服务的流程更加合理有效。同时,因为不满意通用搜索引擎谷歌的粗线条,于是开发了自己的针对这一任务的搜索原型系统,加入了一些粗浅的语言技术。这个内部使用的原型系统技术含量很低,但是具有特定的产品方向,还是帮助节省了人工(我们内部叫 pain time),一个订单下来,借助这样的系统,大约还需要人工干预几十个小时,才可交货。

这时候,技术的奇迹开始发生,那是七年前的某一天。具体说来,奇迹发生的起点是由一位叫立委的人士的加盟,他带来了技术,才使得创新公司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技术公司,专业服务的手工操作经过半自动的阶段最终一步步为全自动机器处理所取代。立委加盟后半年,系统全盘更新,情报挖掘的任务从主要依赖人工,转为半自动,一项任务的人工参与时间,从原先的30小时,锐减至两个小时(把老板乐坏了)。其后,经历了半小时,10分钟等里程碑。全自动后,系统的响应时间也经历了从三分钟直到20秒,最后卡在了工程架构上:调查表明,除非分析员,20秒的等待时间是太长了,一般客户的耐心不容超过三秒。后来公司请来了资深工程大牛,配合核心技术的更新,产品终于实现了即时响应的全自动化,响应时间基本与搜索引擎类似。

回顾这一历程,感觉到第二条道路的最大优点是具有与客户的高亲密度(client intimacy),使得我们的一切研发和投入都有一个确定的方向,早期用户从一开始就介入对产品方向的定义和重定义。这里面的故事还有很多精彩,等以后有闲再谈。

有朋友着急问:吹了半天,成功了么?没见立委退休啊(很多人以退休作为技术人成功的指标,因为只有成功者才有资财退休:越年轻退休,成功度越大。如此看来,老立委这辈子是没有指望了。自我宽慰的话早有先人预备好了:过程比结果重要。)成功了么?定论为时尚早,市场尚未成熟,时运变幻莫测。但是至少可以说,离成功更接近了。本来可以摔倒在这条路上任何一个路段的,但至少一直走到今天。把明天交给上帝。

结束本文之前,做一个小小的技术演示。最近有朋友要购买tablets,在两款新产品中犹豫:Amazon Kindle fire hd vs barnes noble nook hd,求助电邮到了立委邮箱,需要两个品牌的对比情报来帮助做决策。同样的情报,企业可以用来做 competitive study,为制定产品今后的方向提供依据。下面是我们的系统自动生成的情报报表,几年前我们半手工制作这样的调查报告 一份charge三到五千美元,质量还远不如这个,需要人工干预大约几十个小时。如今是全自动,立等可取,这就是技术的力量。


相关篇什:

 
 
 

 
 


按电视评论员的说法就是“有故事”。
作者: mirror (*)
日期: 11/19/2012 03:42:51

好故事。的确是个需求引导的案例。现有的需求,然后才有的处理技术。余下的工作就是营业了。各 种商家,各种政治团体都可以要求立委公司提供这样的服务,就如同节目收视率的统计那样。到时候就不是“数小鸡”的故事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634054.html

上一篇: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下一篇:【欢迎你,丰田油动混合车 V】
收藏 IP: 192.168.0.*| 热度|

19 武夷山 曹聪 李学宽 唐常杰 赵辉 朱新亮 庄世宇 杨海涛 赵凤光 方晓汾 李宇斌 王晓明 王敏昆 韩健 翟自洋 戴德昌 ljxm loseedeng bridgeneer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2: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