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探索性研究的“生态”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生态” 精选

已有 6680 次阅读 2011-11-22 18:28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饶毅, 探索性研究, 北京生命研究所

探索性研究的“生态”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生态”的匹配问题。
作者: mirror (*)
日期: 11/22/2011 01:37:08

《一个成功的研究所为何被边缘化?》可以读解为饶老师的“牢骚”。这个问题应该是完全可以预料到的,只要遵从事物发展的法则。如果说饶老师当年没有能够预料到今天的结果的话,要么是饶老师对其标榜的“探索性研究”的本性没有理解,那么就是对研究所的“生态”没有理解。

可以这样说:研究所是需要有针对性的、具体的研究方向和课题的组织结构,不适合于“不着边际”的、不好结题的、抽象的探索性研究。比如说:如果有个叫“美国研究所”、“密码研究所”的话,这样的所可以半永久性地维持下去。因为这些领域里,在明面上并不存在着什么“探索性研究”的思考。至于研究美国的什么,那就随意了。这是一类研究所,一般是装在大学里。

所谓“探索性研究”的“本家儿”,在今天也要数天文学、或者高能物理学的研究所了。一般人仅仅是看到了其探索性的一面,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其规划性和工程性的一面。因为其工程性的特点,“一个研究”就可以支撑起一个研究所。说得更简洁些,具有大型装置的研究所,乃是“正宗”的“探索性研究”的基地。这样的所,由于设备、预算的特殊性,被放在了大学之外。基本上是被叫做“国家实验室”,洋码叫National Lab。这里需要强调一下,Laboratory很多时候也被翻译成“研究所”。但这类“研究所”要比National Institute的组织和预算要大得多。而National Institute,至少在明面上、法理上,是负有具体责任和使命的,不适合于做所谓的“探索性研究”。比如说美国的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属于商务部。不论这个NIST是否“挂羊头卖狗肉”,在明面(组织法)上,是不能说做“探索性研究”研究的。

名不正则言不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名字就不正。正宗的科学领域的研究所,最忌讳的就是“什么什么科学研究所”的命名了。因为在语感上,科学与研究是“重叠”的——科(儿)学就是研究,研究就是科(儿)学。在科学院(社科院)和大学这两个研究体制尚未摆平的时期,创建这类新型的研究所本身,就有很大的风险。比如“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与科学院的生物物理所如何协调?与北清合建的“结构生物学中心”如何协调?这些,尤其是后者,甚至可以说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凋亡的原因。从国家的全局看,后来的北清结构生物学中心完全就是重复性投资。从这个见识的档次,也看出饶老师们视野的狭隘。这个重复性投资得以实现的原因,不外乎是因为人们迷信于现代的“炼丹术”。如果没有相当高的功力,绝对要被“科学的炼丹术砍晕。对中高年忽悠治病、忽悠长寿,比对青年人忽悠民主都要奏效。“蒋科学”们的主要责任,不在于如何“唤起大众”热爱科学,而在于能让精英们知道、“识破”现代的“炼丹术”忽悠。

与探索性研究“生态”吻合的无疑是大学的生态。因为教育新一代人的使命就是要新一代人有探索的能力,因为他们要生活在未来、面对一个不可预测的未来。饶老师们在创建“结构生物学中心”的时候,是否考虑过这个行为正是在挖“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墙角呢?

探索性研究的“生态”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生态”的匹配性,需要有其他领域里的有识之士来鉴别。研究人员都“热爱”自己的研究领域,就如同一般人都爱自己的老婆一样。【编注:镜兄端地与众不同。一般人打比方,此地大概要用“孩子”(孩子是自己的好),或者“情人”(眼出西施的情人),最不济也可比作西瓜(王婆卖的那种),鲜有如此开领导玩笑的。】但是,这个爱与老婆是否漂亮是两个问题。不同年代里有不同的偶像,漂亮的偶像也会衰老。一个成功的研究所也会象偶像们衰老那样,被“边缘化”。这个边缘化,也是这种研究所的DNA里固有的。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510636.html

上一篇:【立委科普:语法结构树之美(之二)】
下一篇:办大学食堂的“生态学”
收藏 IP: 99.90.69.*| 热度|

41 郭桅 武夷山 胡健波 吕喆 曹聪 尚松浩 朱猛进 黄晓磊 陈安 李永丹 吴飞鹏 刘少斌 朱志敏 唐常杰 陈晓虎 谢鑫 张雪峰 尤明庆 李泽波 刘龙超 饶小平 金小伟 赵云雪 蔣勁松 郭向云 杨洋 李宇斌 梁建华 李志俊 刘波 褚昭明 苗元华 马红孺 xqhuang zhangcz07 myyddd fyye bridgeneer tailijie arpku cj1968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