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老友问社科院80年代的硕士情况。回想了一下是这样的。
引用不规范是常见的,但是综述代替硕士论文是难以想象的
日期: 05/02/2011 23:28:16
我的硕士论文不是文科的代表,不作数。我是先做试验,用 BASIC 编了一个从世 界语到英语和汉语得自动翻译系统,然后才写论文的。答辩前,导师对我说,我们这行好办,答辩容易过。一摞程序摆在那里呢。
硕士阶段和以后(1983-1989),我多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当时的会议论文除了个别海派人员,其他人按照西方学界标准全部不规范(可多数人根本意识不到不规范,就是现在说的与国际没有接轨)。文章后面都有「参考文献],可是很少标注在每一个具体的地方,所以哪些是前人的成果,哪些是原创,只能根据上下文的语气估摸,界限真地不清晰。
尽管如此,还是有大牛。我的导师刘先生就是一位。他的论文不多,写得也有些晦涩,引用也不拘小节(其实他很少引用,开头结尾有些综述似的套话而已),但全是干货,我受益最多。其实如果他不是我导师,我这个抽象度不够的脑袋是无法理解他的论文的。好在他说什么,别人是雾里看花,而我能够联系到系统的设计思想上去,近水楼台慢慢体会琢磨,胜读十年书啊。
我后来出国读博士,虽然受到了规范一些的训练,可是真正的科研心得却不多,只是开阔眼界而已。还是国内硕士的底子使我受用一辈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439880.html
上一篇:
因语言歧义带来迷惑。还是拿中学生的论文说事儿。下一篇:
有没有与太平洋、大西洋并列的“北冰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