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老师发了一篇中规中矩的文《研究生不必在乎做什么课题》[
www.sciencenet.cn],袁老师给了一个“强烈”的反应,说《误人子弟的曾庆平!》[
www.sciencenet.cn]。镜某以为曾老师有90%的道理,而袁老师的不过10%。
一个人的研究生涯往多了说是40年。5年一个题目的话就要作8个。可见换研究题目是必须的。既然如此,在读书期间“不必在乎做什么课题”的说法相当有道理。这个说法对多数人都有效,因此说90%有效。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并不喜欢做的事情、而且能做好,也是一个需要培养的、十分可贵的能力。
袁老师所说的“逆反”在时间顺序上有问题。都进了研究室、选了导师后再说不合适、要“逆反”就有些晚了。
在市面上,是因为合适了才结婚的多,还是婚后才“适合”了的人多呢?镜某以为是后者多。因此,曾老师的话绝对不是“误人子弟”,最多不过是个“息事宁人”的保守疗法罢了。
近来镜某也遇到了为难的事儿:两个亲姊妹打电话,一个认为说些对方不愿意听的话是“忠言逆耳”,很有必要;一个则说作为成年人之间的对话不应该如此。“官司”打到镜某这里来了。这事儿也不比党员信教的问题简单。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