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未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zchengzhi 独立研究人士,目前主要研究:社会热力学、相对论和宇宙学、暗物质、地外文明

博文

青年博客大赛中期报告

已有 3409 次阅读 2012-5-15 08:54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博客, 专业, auto, 博客大赛

尊敬的网友、评委、科学网:

  我自从4月15日参加博客大赛,已经一个月时间。在这一个月的时间中,基本上能够坚持每天写一篇博文。现在大赛赛程过半,我决定向各位网友、评委汇报一下我上半个赛程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对照科学网开办青年博客大赛的主旨:“以探讨科技界与高等教育界实现科学创新与跨越式发展为主要内容,以原创博文为主要参赛形式的专业博客大赛。本次博客大赛秉承前两届全国青年科学博客大赛的宗旨,力图开阔青年科学精英的眼界,丰富青年科学精英的文化生活,促进我国科技事业健康发展。‘青春畅想 魅力科学’是本次大赛的主题。”,我认为至目前为止,所有文章都能基本符合该要求,虽然还有一定的差距。
  在创新、跨越式发展、原创博文方面,我的这些博文立意新颖,博文内容直接切入主题,涉及多门学科知识,所有博文都属于自己的原创,引用文献也做了比较详细的标注。
  本次我参赛的博文,能够依据专业学术杂志发表的成果,并有非常严密的数学推导,体现出了“专业博客”的含义。在我发出的系列博文中,尽管受到关注的程度不大,但我的这些博文的读者群体则是非常专业化的。我初步估计了一下,阅读我的博文(包括访客)、评论我的博文的专家学者,涉及到古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地球物理学、天体物理、环境科学、哲学、理论物理、信息技术、数学、应用数学等多个方面。​专业覆盖面之广是传统的方式根本无法达到的。通过这些与这些专家学者的交流,获得了他们/她们的悉心指导,增长了我这一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在此对所有给予过我帮助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  
  另外在我的博文中,也不乏风趣幽默的话题,则符合“丰富”“文化生活”的要求。无拘无束、自由的发挥,则是体现出了“魅力科学”的含义。而之所以持续不断关注恐龙这一话题,这也是考虑到既然参加了博客大赛,主题单一会比较好,这样可以让评委和读者有更充分的时间了解我的博文的精彩之处,同时也可以节约评委和读者的时间。
  我觉得我的这些博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能够紧密追踪研究热点和公众关注的主题,这充分反映出网络这种新媒体所具备的良好时效性。
  比如在我写博客期间,《当代生物学》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到恐龙排放甲烷对气候的影响。而《科学》杂志4月13日推出了有关计算生物学的专题。我的这些博文能够针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反映出在参与这样的比赛的时候,我能够准确把握最新研究的方向,关注各种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当然在书写这些博文的时候,也引起了一些人士对其专业性的质疑。我认为这些质疑是非常宝贵的。因为老百姓虽然不太理解专业性的含义,但他们/她们毕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他们/她们的意见理应得到充分的尊重。
  对于这一质疑,我的看法如下:
  首先,我是本着学习的态度来参加这项大赛,选择这样的课题在于,因为我原来对此话题并不熟悉,所以通过博客大赛就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机会。
  反过来,如果选择我比较熟悉的教学、信息技术等,我倒是觉得,这些不需要放在大赛博文之中,因为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成熟的理念。而既然是青年博客大赛,自然不是为了教会别人什么,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这种活动,来学习新的知识。特别是在科学网中积聚了大量的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他们知识经验丰富,因此将自己当作是重新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广泛参阅相关专业文献,提出自己的思考,并努力向专家学者请教,一定可以有效提高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其次,就我本人所从事的专业来看,本次博客大赛中所写的博文某些部分涉及到地理学的研究范畴,这跟我的现在从事的专业还是有比较强的关联性的。我们原来的主任就是一个地理学方面的专家,他带领我们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日子。而我一直都有给地理学专业的学生担任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对于地理学方面涉及到信息技术、网络方面的内容,我更是有过深入的研究。因此我现在所从事的专业跟地理学专业的同行可以算得上是小同行,当然不是那种更小的一类。而至于人类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则更是我的专业研究方向之一。
  至于古生物、古地球、古地理等方面的研究,我想这或许涉及到一个人生规律的问题。大凡人的年纪大了以后,总是会对过去的事情感兴趣,我想我也不会例外。因此我这个岁数的人对于几千万年前的恐龙感兴趣,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情。希望借助对过去的思考,能够以比较轻松的心情面对未来的挑战。​
  最后我想说明一下自己参赛的一些情况。对于我来说,这一次参赛肯定是最后一次了。因为明年我就要光荣告别“青年”,不能再参加这一类比赛。
  尽管我的年纪比较大,在这里已经算是大龄青年,可能还是这里最大年龄的参赛选手。但是我还是报名参加了这样的比赛。主要基于下面的考虑:
  第一、作为一个告别的纪念。
  第二、为弟弟妹妹们做一个表率。我注意到一些年轻的博主对此存在一些看法。另外一些博主可能还想中途退出比赛。其实这些想法都是没必要的。既然参加了,就将工作做得好一些。
  第三、给科学网加油。我看到科学网到处做广告,何不博主自己踊跃参加,这更能说明问题。
  第四、探索青年学者学习的新方式。解决传统学习方式存在的一些问题。传统的方式中,青年学子不敢质疑权威,落到背诵经典,甚至自己老师的片言只语的地步,不敢有所逾越,这是制约青年人创新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这种方式,我已经看到了网络对促进青年学子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巨大潜力,或许能够在这次大赛过程中寻找探索到一种新的学习方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1477-571057.html

上一篇:改进的生存方程求解方法
下一篇:进一步推导方程
收藏 IP: 202.192.46.*| 热度|

7 杨国力 齐云龙 李伟钢 刘旭霞 武夷山 高建国 陈永金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4: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