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未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zchengzhi 社会热力学、相对论和宇宙学、暗物质、地外文明

博文

人机怪兽

已有 4232 次阅读 2012-5-3 13:4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人类, 环保, 机器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与机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越来越明显。如果离开了机器,整个世界似乎会变得一团糟。这种人与机器共生的现象,我称之为“人机复合体”。
  ​对于人来说,机器是人的各种器官的延伸,增长了人的能力。借助机器,人能够听到和看到以前所不能够听到和看到的东西,人也可以完成过去不能够完成的各种任务。当然借助机器,人类似乎已经主宰了这个世界。
  ​对于机器来说,由于人的存在,机器有了可以依赖的智慧,技术也可以获得不断发展。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机器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自身的智慧。
  一些人士估计,在今后机器的这种智慧达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就可以取代人类,进入一个全新的机器人时代,就如同好莱坞电影《变形金刚》系列片中所描绘的那样。
  然而就目前来看,这样的未来似乎还很遥远,且也找不出相关的依据来证明机器最终会取代人来统治这个世界。而目前来看,更可能的前景则是,将来这种“人机复合体”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并在今后很长的时间内(或许几千万年?)统治着地球。
  在这种人机复合体主宰的世界中,机器的能力则得到迅速的增长。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的活动能力比现在弱,借助机器,人类可以上天入地,遨游大海,无所不能。
  或许在这种完全的“人机复合体”时代,人类审美观也会发生变化,比如人类不需要穿衣服了,因为机器就是衣服,躲在机器里面,人类可以完全避免酷暑寒冬的困扰,生活在一个无菌的环境中。当然如果机器坏了,对于人类来说将是灾难性的,因此人机复合体社会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制度来保障机器的正常运行,一旦机器出现了故障,马上可以修理完毕。
  或许这看起来更像是一幅科幻电影场景,然而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就知道这样的未来也许并不完全荒唐。
  现代社会中,这种人机复合体已经逐渐萌芽、呈现出来,我将其称之为“人机怪兽”。这些人机怪兽包括:
  远距离快速迁移运动的人机怪兽:火车、汽车
  力大无比的人机怪兽:起重机
  能在天空飞行的人机怪兽:飞机
  巨大、趴在地上不动,但不断消耗能源的人机怪兽:高楼大厦
  冲出大气层的人机怪兽:太空站
  海面航行的人机怪兽:航空母舰、远洋巨轮
  海底游弋的人机怪兽:潜水艇
  当然还有很多。
  或许上面这些充其量只能够称之为人类使用的工具而已,没有生命的,离开了人,就会最终生锈腐烂掉的,如同沉睡在海底的泰坦尼克号邮轮一样。然而不可否认,同各种生物体一样,这些“人机怪兽”都在不断吸收能量,并释放出废物,这也是一种新陈代谢过程。只是其效率远比生物体要低得多。
  更糟糕的是,这种人机怪兽并不是如同植物或动物那样,相互之间可以进行生态循环的。比如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而动物则排出二氧化碳,吸收氧气。人机怪兽直接消耗能量,可能是化学能量,也可以是核能。它只在智力方面跟人类有依存关系,这不免让人联想到,如果机器能够独立存在,还需要人类做什么?​
  由于人机怪兽们会占用资源,最终导致生物的生存空间被压缩,虽然还很难分析生物的生存空间被压缩了多少,但目前一些事实可以证明这一点:
  ​事实之一:机器生产的过程中,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导致一些地区不适合人类乃至各种生物的生长。比如广东某些地区因为处理废电器设备,而使这一地区受到严重污染,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很多生物不得不永远离开这一地区。
  事实之二:机器的运作过程导致生物生存空间被压缩。比如起重挖掘设备的大量使用,破坏了很多地区的植被,使这一地带的很多生物永远消失。
  事实之三: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导致人类活动延伸到很多本不属于人类活动的地区。比如南极洲、北冰洋等。人类的到来,给这些地区的一些生物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
  事实之四:现在是人类科技发展最快的时期,然而也是物种加速灭绝的时期。现在虽然没有出现什么如同前几次那样的巨大的地质灾害,​但是物种灭绝的速度似乎比前几次还要快。这不能不说是跟科技进步有关系,抑或者说是跟人机复合体这种新“物种”不断占领地球有关系。
  ​还有很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1477-566464.html

上一篇:恐龙活动可能曾对地球板块移动产生过影响
下一篇:恐龙城市的形成初探
收藏 IP: 116.199.65.*| 热度|

3 钱磊 张骥 ddsers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8 14: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