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故事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gmxxl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学原理

博文

中国大学有问题之新建本科院校篇 精选

已有 9624 次阅读 2011-12-18 09:12 |个人分类:大学问题|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新建本科院校

      “新建本科院校”是中国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高校能否科学发展,关乎中国高等教育整体的生存生态。目前,新建本科高校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新建本科院校的界定问题

      对于何为“新建本科院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它既可以是“时间”上的新;也可以是“内容”上的新;也可以是“功能”上的新。对此,有人以大学招生扩招为界,把1999年后新成立的大学定义为新建本科院校。如以此为据,1999年我国有本科院校597所,2010年我国有本科院校1112所,累计增加515所。新建本科院校占全部本科院校数的46.3%。以以2010年普通本科院校生均学生数13100人计,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674.65万人。

      但是,中国普通高校本科数量的质变发生在2008年,2008年普通本科院校由2007年的740所猛增为1079所,年增加为339所。如果以此为界,把2008年以后新产生的普通本科院校定义为“新建本科院校”,则到2010年,新建本科院校为372所。新建本科院校占全部本科院校数的33.4%。以2010年普通本科院校生均学生数13100人计,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487.32万人。

      第三种界定方法是以是否有有硕士点为标准来划分。没有硕士授予权的学校可以归为新建本科院校,因为教育部规定,本科教育8年以上的学校可以申请硕士授予权。以此为计,2010年全国具有硕士学位授予资格的高校是481所,其它631所没有硕士学位授予资格。这样,新建学校就有631所,占全部本科院校数的56.7%。

      不管以何年为界,新建本科院校都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队伍。他们从来源上讲主要有三种,一是由高职高专独立或合并升格而成,二是由师范专科院校升格的本科院校,三是由成人高校向普通高校转制而形成的院校。从特性上讲,新建本科院校是介于老牌本科院校(本文指具有硕士授予权的学校)和职业型院校之间的本科院校。

      我倾向于第三种界定方法。因这此种方法可以让各类学校不再攀比,此类分类方法可使各高校之间功能明确。

      二、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问题

      学校定位是学校根据外部环境条件与特点以及自身条件与特点,对学校功能和地位所做出的角色选择。学校定位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宏观指的是学校在社会系统层面中的角色;中观指的是学校在教育系统层面的角色;微观则指学校内部层面的角色选择。综合三个层面内涵,学校定位至少应在以下方面作出理性选择:办学类型定位、功能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办学特色定位、办学层次定位、发展规模定位等。

      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讲,其类型定位只可以是教学型大学,但现实却是这些学校都有办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冲动;功能定位应该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都应该以实用为主,现实的情况是这些学校也讲求科研的GDP;这些学校的服务面向应该是社区、企业,但现实的情况却是这些大学远离社区、远离企业;这些院校应该有显明的特色,有自己独特的服务面向,有自己独特的学科专业特长,现实却是这些学校在盲目复制研究型大学的道路;这些学校的办学层次应该是以本、专科学生为主,但这些学校无一不以获得研究生教育为目标;在办学规模上,这些学校应该讲求从实际出发,满足学生实习、实训需要,也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但现实的情况却是这些学校在盲目扩大规模,规模的扩大往往以牺牲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代价。

      三、新建本科院校的政策救济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的问题的根源在政策。今天新建本科院校以研究型大学为榜样,背后的诱制因素是名誉、荣誉、资金、项目等。因之,祛除新建本科院校的问题,关键也在政策救济。当下,以下政策显得尤为重要。

      分类评估:把新建本科院校归为同类,不再与有硕士、博士授予权的学校进行类比。

      限制升格:特别是明确这些学校办学层次,不再审批新的硕士授予学校。

      政策激励:出台产学结合的政策,鼓励新建本科院校与企业相互结合。发布面向新建本科院校的专项科研项目。

      明确责任:明确地方、社区对新建本科院校的义务,同时对欠发达地区的新建本科院校给予补贴。鼓励学校为政府、社区分忧,促进新建本科院校面向社区办学。

附:1999年以来中国普通本科院校数量变化情况

2000年——2010年中国普通本科院校变化情况

年份

当普通本科院校数

新增学校数量

校均学生数

1999

597

6

3185(含专科)

2000

599

2

5289(含专科)

2001

597

-2

5870(含专科)

2002

629

32

6471(含专科)

2003

644

15

7143(含专科)

2004

684

40

7704(含专科)

2005

701

17

7666(含专科)

2006

720

19

8148(含专科)

2007

740

20

8571(含专科)

2008

1079

339

8679(含专科)

2009

1090

11

9086(含专科)

2010

1112

22

13100

注:来自中国教育年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9436-519518.html

上一篇:大学校长“两不”能走多远?
下一篇:中国大学有问题之学院篇
收藏 IP: 123.15.50.*| 热度|

21 陈小润 马中良 李力强 胡新根 翟远征 王涛 刘用生 吴飞鹏 张骥 徐耀 李汝资 占礼葵 梁进 卢伟东 唐常杰 吴锦宇 逄焕东 李侠 曾新林 xiaocao81091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2: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