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故事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gmxxl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学原理

博文

2011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概揽

已有 3169 次阅读 2011-10-27 08:21 |个人分类:高教史料|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2011, 高等教育论坛

      2011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于10月22-25日在山城重庆召开。一年一度的国际论坛,是高等教育界的一个盛会,近几年的论坛更是吸引了学者、领导者、实践者、博士生的注意。每届参会人数都在增加,每次都超500人。今年的论坛有什么研究主题、内容和特征呢?作为六届会议的参与者,还是想总结下,以资纪念。

会议主题

      本届论坛主题为“质量提升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延续了连续三年的“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心论题。2009年论坛主题为“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论坛主题为“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这一主题带有一定的政治性和应时性。但在实践中,因为这一主题,也使我国学者、实践者、领导者关注并研究了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强国有什么内容和标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走什么样的道路等系列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高等教育界厘清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道路和模式,有助于吸引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经过三届论坛的讨论,“国际视野,中国道路”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成为共识。即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有国际视野,但同时也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自2004年并期举行的高等教育学博士论坛,今年也并期举行。本届博士论坛的主题是“大学文化的传承与继承”,在该项主题下,有五个分论题:大学文化的嬗变与当代境遇;当代大学文化使命;大学文化建设与质量提高;大学文化创新与大学发展;大学文化创新与建设文化强国。

主旨讲话

      每届的论坛都要约一位教育部官员作“重要讲话”,同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也会作一个主旨讲话。今年的重要讲话由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主讲,周远清作主旨报告。因杜部长的讲话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针对性,也具有很好的学术性和现实性,因之应该列入主旨报告。

      杜玉波从三个方面作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讲话。

      第一,中国高等教育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学科专业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高校自主创新与国际竞争要求之间的矛盾;高校自我管理与现代大学制度要求之间的矛盾。

      第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是: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的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把高端人才作为大学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把质量特色作为大学竞争取胜的发展主线,把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大学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把学科交叉融合作为大学品质提升的战略选择,把产学研结合作为大学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三,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路径。他把这些路径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内容。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体现,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等学校要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出发,把学校的各项工作最终落实到人才培养上来。他认为,社会评价是人才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学生评价是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高校心中有学生学校才有希望,教师心中有学生,大学才能办学。高校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其创新和实践能力。二、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是提高质量的根本动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提出了多项改革举措。在实践中要贯彻“走小步、不停步、看准了迈大步”的原则。要这些机制体制改革中,高考改革是各项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改革的关键环节;高校组织模式创新是改革新的着力点;试点学院是改革的有力抓手。三、实现内涵式发展是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和办学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健全保障,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提高质量的重要保证。建设好一所大学,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培养一流大师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按照“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教育改革发展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国际交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作了“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主旨报告。提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实际有三件事至关重要:

      一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他认为现在不少学校淡化、忘掉、丢失了这个根本任务,高校必须回归到其根本上来。大学要有文化自觉,同时要注意自觉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在这方面要做到“三提高”(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提高教师文化素质、提高大学文化品味)、“三结合”(做到文化育人要与教师文化相结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

      二是建设一支高水平、能奉献的师资队伍。他认为提高质量的切入点是教师,教师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调动、兴奋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和保证。这方面要做好以下几件事:第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水平;第二,重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第三,加强队伍建设要加强师德建设。

      三是来一次教学方法的大改革。教学方面是提高质量的牛嘴子。目前我国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

大会特点

      围绕论坛主题,2011年国际论坛同时举办了三个专题论坛,分别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与发展研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研究”。有600余名代表出席大会,提交会议论文600余篇(大会发表316篇),博士论坛提交论文63篇(大会发表46篇)。共有49位大会代表和20位博士生代表作了大会和分会场发言。综合讲来,本届大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参会人数多。本届会议在山城君豪国际酒店举行,虽然酒店很大,但还是难以承受来者。最终会议主办者不得不要求参会单位的参会人数不得超过2人。

      二是国外代表多。本届论坛协办单位之一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司,因之较之往届,本届外国代表多了很多。在主会场发言的17位代表中,外方代表有8人之多,充分体现了本届论坛的国际性。

      三是官员报告多。以往报告引人入胜的是作大会报告和分会场报告的主要是专家学者,而本届则有了质的变化。在作报告的49位代表中,官员(实职副校级以上职务者)占23位,在17位大会发言的代表中,官员(实职副校级以上职务者)占11位。官员成为会议论坛的主流。

      四是组织较乱。因为参会人数多,主办者和协办者想了很多办法,如座位固定,分会场等。但由于一些代表并未到会,使得主会场并未象往届那样“座无虚席”,而是只有名字,没有人。同时,会议就餐的地点只有一个,当600人涌向就餐地点时,显得太过混乱。

      五是报告学术性降低。因为大部分报告者是官员,官员报告的内容又基本是本部门、学校的经验总结,所以学术性不报,带有一定实践性,学术报告越来越异化为工作报告。

      但不管怎样,一年一度的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仍是高等教育界的一个饕餮盛宴。以上领导发言也只是本人记录,不代表领导意志;以上说话,谨是本人留存的记忆,也不代表他人观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9436-501478.html

上一篇:民办高校招研或把民办高校引入歧途
下一篇:十月高教关键词
收藏 IP: 123.15.50.*| 热度|

3 金小伟 王涛 曾新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0: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