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故事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gmxxl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学原理

博文

大学性格养成的内部影响因素(图) 精选

已有 7040 次阅读 2010-11-15 09:37 |个人分类:教育杂谈|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影响因素, 大学章程, 大学制度, 大学性格

大学性格的养成是大学内外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外部环境影响因素确定的情况下,内部影响因素是大学性格养成的关键。内部因素直接决定着大学性格的特征。影响大学性格养成的内部因素主要有:大学校长、大学教师和大学制度。

第一,大学校长

教育界有句名言:“一位好校长就等于一所好学校。”这句话告诉我们:“一所学校办得如何,关键在于校长,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大学性格。” 大学校长的治校理念和人格魅力是大学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一,校长治校理念直接决定了大学性格形成的方向。当今社会,高等教育事业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大学校长的治校理念对大学的影响也随之日益增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一流大学的不断创建,高等教育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在办学质量与管理模式上已经摆脱了计划经济时代的高度同一性,各大学都在努力创办自己的特色,只有具有独特性格的大学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傅斯年的“专求真理”;竺可桢的“求是”;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梅贻琦的“教授治校、学术自由”等直接决定了他们所领导的大学的性格。只有校长具有“求真与创新”“自由与包容”、“服务与责任”的治校理念,大学才能具有应然意义上的大学性格。其二,校长的人格魅力则直接决定了大学教授、大学教师和学生的行为特质。要形成应然意义上的大学性格,大学校长必须有容人之量,有爱才之心,有敬才之为。大凡形成应然意义上大学性格的大学,其校长一定具有优秀的人格魅力。他们一定会视“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定会注重教授治校,一定会给教授一个自由展示其才能的空间。在这方面竺可桢、梅贻琦堪称典范。竺可桢为了聘到国学家马一浮,曾“三顾茅庐”,在与教授合影响时,从来都是站在边缘的位置上。梅贻琦对于校长则有两个形象的比喻:一是率领职工为教授搬椅子的人;二是京剧中的“王帽”,虽然行必仪仗森严,但主要的戏却不是由他唱的。[1]在此等校长的带领下,应然状态下的大学性格何愁不成。

第二,大学教授

大学是教师从事创造活动的重要场所,大学因提供了创造平台而创新了知识,诞生了教授、大师而著名,教师与大学存在良性的互动关系。教师是大学性格的载体之一,教师影响大学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教师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精神风貌、行为方式都折射出一所大学的性格。教师的代表人物或者说大学性格最为主要的载体是教授。因为,公众看到的更多的是教授的行为表现,公众也往往以教授的行为表现考量大学性格。至于大学的教师和师生,则是随着教授而生的群体,有什么样的教授群体,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师队伍和学生生态。梅贻琦曾形象地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2]教授是大学性格的最主要载体,一些校长与哲学家曾做过形象的表述。竺可桢认为,大学教育有三要素,即教授人选、图书仪器设备和校舍建筑。三者之中,最重要的是教授人选。教授是大学的灵魂。[3]雅斯贝尔斯也曾说:“大学生活的一切都要仰仗参与者的天性。一所大学的性格是由它们的教授们所决定的。每所大学都要仰仗它所招徕的那一类人”。[4] 梅贻琦说过:“凡一校之精神所在,不仅仅在建筑设备方面之增加,而实在教授之得人”。[5]

第三,大学制度

大学制度是大学行为持续稳定的保证,是大学性格养成的保证。没有稳定一致的大学制度,就不会养成特征明显的大学性格。在大学制度中,影响大学性格养成的最关键的制度是大学章程。大学章程是大学运行的法律框架文件,是上承国家、省法律、法规,下启大学内部治理,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举校、治校总纲。大学章程调整着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组织、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等方面的法律关系,是影响大学性格形成的关键因素。大学章程应该由社会权力机关制定,因为只有这样,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大学与政府的关系才能稳定,大学的性格形成才有了稳定的外部环境。没有明确的由外部权力机关制定的章程,就不会有稳定的大学与外部组织、政府稳定的关系,大学性格的养成就没有了稳定的外部环境。大学性格就会因大学与外部组织、政府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大学就不会形成稳定的大学性格。另一个影响大学性格养成的大学制度是大学内部治理制度。大学内部治理制度直接决定着那些人参与大学的管理,那些人处理大学事务,决定着大学内部各群体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的内部治理制度应该彰显学术权力,明确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服务和辅助功能。因为只有彰显了学术权力,大学才会有学术自由,学术求真,也才会有开放和包容。

总之,实然意义上大学性格的养成是由大学的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因素是外因,是必要条件,没有稳定的、适切的外部因素,就不会有应然意义上的大学性格。内部因素是内因,是充分条件。内部因素决定着大学性格的方向和特质,在外部因素确定的情况下,大学校长的治学理念、人格魅力、大学制度直接决定着每所大学性格的实然特质。

竺可桢与教授合影(自浙大网站)

北大老中文系教授(来自北大网站)



[1]  杨立德.西南联大的斯芬克司之谜[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48.

[2]  梅贻琦.大学一解[A].杨东平.大学精神[C].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48.

[3]  霍益萍. 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37.

[4]  []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147.

[5]  刘述礼,黄延复.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

 







一流大学之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9436-383877.html

上一篇:如何走出大学科研评价中“潜规则”的泥淖?
下一篇:今日大学新挑战:大学该为学生提供什么?
收藏 IP: .*| 热度|

4 逄焕东 吉宗祥 侯成亚 唐常杰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3: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