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故事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gmxxl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学原理

博文

2018年01月高教关键词:教育会议;部省共建;本科标准

已有 7724 次阅读 2018-2-1 10:12 |个人分类:高教史料|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1月高教关键词, 部省共建, 本科标准, 教育会议

——国家科技奖励;教育会议;部省共建;本科标准

2018年1月,高等教育方面的大事有:第一,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第二,教育部公示2017年学位授权审核结果。第三,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明确2018年教育工作的重点与线路图。第四,首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发布。第五,Z14正式出现,“省部共建”变“部省共建”。第六,立法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上海市高等教育促进条例》出台,这是国内首部地方性高等教育法规。本月,“那人”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房绍坤;“那大学”为西湖高等研究院(西湖大学);“那事”为46所高校申报升格、更名和转设;“那政策”为《上海市高等教育促进条例》。

“那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房绍坤】

2017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建议人选,共有463名学者入选。其中,“为申报长江学者及专心从事学术研究”而辞去烟台大学校长职务的房绍坤教授引人注目。按照“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有关规定,高校现职校领导不得推荐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和青年学者项目,房绍坤要申报长江学者,就必须卸任校领导。他不是第一个,更不会是最后一个!

“那大学”:西湖高等研究院(西湖大学)

西湖高等研究院由施一公、饶毅、潘建伟、钱颖一等10人于2015年发起,是西湖大学的前身与筹建依托主体,由施一公担任院长。2017年3月,西湖高研院完成第一批博士生的招生工作,8月,浙江省政府正式批复成立西湖大学(筹)。

2017年12月7日,在2017(第十届)《浙商》年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院长施一公发表主题演讲,他此次演讲的主题是“企业家的情怀和科学家的梦想:‘新时代共同的新使命’”。演讲中,施一公透露,2015年开始就在杭州筹划创建一所民办大学,即“西湖大学”。据施一公介绍“西湖大学”定位为“小而精、高起点和研究型、有限学科:聚焦科学技术”。目前,位于云栖小镇的西湖大学校园建设工作已进入快车道,首期约30万平方米的校舍将于2020年底前完成。

按照规划,西湖大学将于2018年正式成立,至2019年末,拥有教授师资力量规模超过洛克菲勒大学。在教师科研水平上,很可能成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在尖端研究方面异军突起;5年后,教师科研水平比肩东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成为亚洲一流,加入世界一流大学的团队;15年后,在各项指标上和加州理工相媲美,成为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最好的大学之一。

本来认为,这只是施校长的一个表态性发言,根本不可能实现。但随着施一公全职负责西湖大学,那么,这所大学就被充满着期待。

“那事”:【46所高校申报升格、更名和转设

1月20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正式公布了2017年度申报设置列入专家考察高等学校名单,共有46所高校入选,其中包括新设本科学校(21所)、更名大学(16所)、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民办本科学校(6所)和同层次更名(3所)。从列入现场考察的高校名单来看,广东、广西、河南和山东高校入选数量最多,各有4所。福建、湖北、吉林、陕西和四川各有3所,其他省份入选高校都在3所以下。

按照教育部规定,接到高校设置申请后,教育部启动形式审查程序,纳入各地“十三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且办学条件达到设置标准者,经公示后进入高评委专家考察和评议环节。高评委将对照“十三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设置标准等对拟设置本科学校进行考察和评议,评议结果报经教育部党组审定并向社会公示无异议后,办理批准文件。

“那政策”:【《上海市高等教育促进条例》】

《上海市高等教育促进条例》去年底由上海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2018年3月15日施行。这部条例打破了地方省市为高等教育创制性立法的空白,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方面体现出诸多新意。是国内首部地方性高等教育法规。

近些年来,上海市率先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高等教育改革力度非常大,例如颁布实施“三大规划”、制定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方案等。然而,先行先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遗留的“硬骨头”,单靠政府规章和“红头文件”很难有效协调各类利益主体的诉求,很难保证“一张蓝图绘到底”。上海交通大学规划发展处处长杨颉认为,上海的《条例》有两个鲜明特征:一是起步早,为国内第一部由省市出台的高等教育促进条例;二是“规划入法”,将教育发展规划的作用以强制性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所长叶必丰认为,《条例》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在于,把这些年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思路和成果以立法形式加以确认,减少或避免朝令夕改、来一任领导换一个思路的状况,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赋予可持续性。

《条例》中大量条款面向地方公办高校亦即“市属高校”,给政策、加马力,同时对部属高校、民办高校也有针对性条款,使不同类型高校都能得益。(中国教育报(2018年1月29日 01版,记者董少校))

其它的要闻题目摘录如下:

本月中央领导及教育部新策: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方案》、《关于推进孔子学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科学数据管理办法》、《知识产权对外转让有关工作办法(试行)》。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支持基础科学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考察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要尽快建立博士生分流淘汰机制。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火药王”王泽山、“干扰素之父”侯云德获最高奖。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首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发布。教育部召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教育部发布“主动公开基本目录”“政务服务事项目录”,进一步转变职能提高教育工作透明度。教育部设立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取代教育部学校规划发展建设中心。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开通。教育部公布2017年学位授权审核结果。46所高校申报升格、更名和转设。教育部公布首批20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育部公示国家级“新工科”项目。教育部公布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教育部公示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认定结果。施一公请辞清华大学副校长,将全职执掌西湖大学。部属高校审计信息化建设有了“施工图”。教育部农业部联合推进高校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技术推广。2018年计划选派各类国家公派留学人员32300名。2018高校毕业生达820万人近年最高值。中国已成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 留学结构不断优化。2017年度长江学者建议人选名单公示:清华、北大、复旦、浙大位列前三。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揭晓。2017年CTTI来源智库发展报告。2017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发布。中国科技出版物数量首次超过美国。《中国大学智库发展报告(2017)》发布。全球创业中国报告称:中国创业活动质量提高。

本月新颁法律法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发布。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发布。《上海市高等教育促进条例》出台:立法促进高等教育发展,这是国内首部地方性高等教育法规。

本月省市教育新闻:

山东发布一流学科建设年鉴:已投入一流学科建设资金18亿多元。山东筹建中国能源大学。《湖北省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24所高校58个学科入选湖北省双一流建设名单,投入150亿。山西省出台《关于高等教育本科专业优化调整的指导意见》:将在3年内削减200个以上过剩低质错位本科专业。深圳未来8年拟新增7所高校,联手国内外名校合作办学。《广西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印发。宁波开展“一校一策”高校办学绩效评价工作,形成年度质量报告向社会公布:大学校长登台汇报办学绩效。

本月大学动态:

北京大学成立现代农学院。清华公示首批文科资深教授18人。卢志强豪捐复旦10.43亿,创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最高纪录。浙江恒逸集团捐赠1个亿支持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中国科大百人会向生命科学与医学学科、人工智能科学学科、新能源科学学科捐赠共计5000万元作为学科启动资金。郑强捐赠50万元奖金在贵州大学设立“郑强奖助学基金”。南京大学党委常委会研讨与反思学科评估问题。南京市与东南大学:协同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创新名城建设。复旦大学让思政元素有效融入每门课。上海交大多样化团队组成思政课教学共同体。复旦大学尝试布局新工科建设:携手政企共建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首批十个智能制造项目即将落户临港。广州与中科院大学共建广州学院。福州大学:校企共建海外实习基地。中国民航局天津市政府教育部三方共建中国民航大学。兰州大学祁连山研究院揭牌。中国高校微信应用教育联盟成立。

本月媒体和名家言论:

《人民日报》:多所国内知名高校“双一流”方案均提出2050年前后成为世界顶尖大学。《人民日报》:中国慕课,与世界一流比肩。中国教育报》:“双一流”建设已进入全面落实阶段。《中国教育报》:教学学术驱动北美大学制度改革。《中国教育报》:学科调整要符合知识、市场、教育逻辑。《中国教育报》:加快推进一流国家教育智库建设。

本月高教重要会议:

2018年1月14日,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第一届年会在北京召开。2018年1月7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重大理论实践问题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2018年1月12日,第三次全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推进会在中山大学召开。2018年1月14日,2018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第一届年会在京召开。2018年1月15日,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推进会举行。2018年1月21日,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工作会议召开。2018年1月23-24日,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本月职业与继续教育、在线教育

教育部长陈宝生人民日报撰文:要办好网络教育、继续教育。我国将探索“弯道超车”,打造符合国情实际的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教育体系,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教育部:规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设置。军队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重新开考。2017年度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十大新闻事件揭晓。2017年度中国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十大事件重磅发布。2018年上海将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一流开放大学建设的意见》。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焦建利教授预测:2018国内教育技术十大趋势。第二届职业教育国际开放论坛:发展职业教育,助力“一带一路”,打造“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共同体。浙江省出台《关于高水平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意见》:14项举措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福建省高技能人才超百万 五年增长超80%。北京不再新批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粤港澳大湾区成立职教产教联盟。培养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新才子,广东百名新农民高校学本领。新加坡国立大学实施“校友终身学习计划”。英联邦共同体推出惠及农民的移动学习平台。谷歌和在线教育网站Coursera联手:培养更多IT专家。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合作联盟成立。

本月港澳台及国际高教要闻:

2018最新自然指数出炉,中国高校表现强势。爱思唯尔(Elsevier)正式发布2017年中国高被引学者(Chinese Most Cited Researchers)榜单,本次国内共有1793位学者入选。美国众议院批准《高等教育法》重新授权法案。美国国际教育学会发布年度调查报告显示:赴美国际学生数量12年来首降。英国发布扩大国际学生签证试点计划。英国教育部成立新部门促进教师招聘与专业发展。牛津大学与中国再次建立里程碑式学术合作关系:中国医学科学院牛津研究所(CAMS Oxford Institute)成立。欧洲:欧盟优先考虑深化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到 2025 年,欧盟委员会拟让所有成员国采用更加统一的教育体系。2017-2018 冬季学期德国大学生人数再创新高。巴黎HEC商学院、圣保罗FGV工商管理学院、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尚德商学院以及耶鲁大学管理学院共同发起了管理硕士(M2M)双学位项目。马克龙敦促欧盟加快建立大学网络。丹麦:与绩效挂钩的大学经费分配改革方案获议会通过。《亚太经合组织教育战略2016—2030》发布。中国- - 俄罗斯双向留学人员已达8万八。日本私立大学竞相开展特色研究。英媒:中国掀科技人才争夺战 薪资水平直追美国硅谷。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法国总统马克龙见证下,我校校长徐惠彬与法国国立民航大学校长奥利维耶•尚苏(Olivier CHANSOU)在人民大会堂签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法国国立民航大学合作办学备忘录。台湾高等教育寒潮来袭:2017年度17所高校新生注册率不足六成、全台198个系所招不到人。

本月河南高教新闻: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2017年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的复函》,河南两所高校添国家级科研平台(河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洛阳理工学院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河南理工大学获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河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民用航空局签署协议共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工业大学农业科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前1%,目前河南省已有8所高校有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全省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召开。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乌拉尔学院成立。

综合讲来,本月以下六个词汇作为元月高等教育关键词:国家科技奖励;教育会议;部省共建;本科标准。

国家科技奖励: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根据新华社、光明日报相关报道整理)

中共中央、国务院8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张高丽、王沪宁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

上午10时,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在热烈的掌声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首先向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侯云德院士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们热情握手,表示祝贺。随后,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代表颁奖。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讲话中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体获奖人员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和诚挚问候,向参与和支持中国科技事业的外国专家表示衷心感谢。

李克强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凝聚起更为强大、更为持久的科技创新力量。

李克强说,要面向建设科技强国,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促进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相结合,增强原始创新能力。面向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加快攻克关键共性技术,解决好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面向增进民生福祉,开展重大疾病防治、食品安全、污染治理等领域攻关,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速成长。

李克强指出,企业应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落实和完善支持企业创新投入的政策措施,引导各类技术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创新激励机制,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真正让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名利双收,涌现更多国际领先创新成果。

李克强说,要弘扬创新创造精神,提升创新供给能力和效率,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水平。推动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科学数据和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化国际合作,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打造世界创新高地。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规定,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和科技部审核,国务院批准并报请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授予王泽山院士、侯云德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务院批准,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35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66项,其中:一等奖4项(通用项目2项,专用项目2项),二等奖62项(通用项目47项,专用项目1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170项,其中:特等奖3项(通用项目2项,专用项目1项),一等奖21项(通用项目9项,专用项目9项,创新团队3项),二等奖146项(通用项目118项,专用项目28项);授予7名外籍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高校表现:

在三大奖中,全国共有113所高等学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得了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通用项目157项,占通用项目总数216项的72.7%。其中,有64所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获奖项目数为114项,占通用项目授奖总数的52.8%。

国家自然科学奖

全国高等学校获得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3项,占授奖项目总数35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3项)的 68.6%。

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

全国高等学校获得2017年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一等奖2项、二等奖31项,占通用项目授奖总数49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7项)的67.3%。2项一等奖获奖高校为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

全国高等学校获得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100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6项,创新团队奖1项,二等奖91项),占通用项目授奖总数132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9项,创新团队奖3项,二等奖118项)的75.8%。其中,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获奖项目57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创新团队奖1项,二等奖53项),占通用项目授奖总数的43.2%。

河南高校表现:

河南此次有3所高校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通用项目)4项,其中,河南科技大学成为河南省唯一一个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通用项目)的高校。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获得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

2017国家科学技术奖综合情况

第一,汇聚全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大合力。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陈志敏介绍,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的具体体现。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青藏铁路等获奖成果举世瞩目、彪炳史册,充分调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汇聚了全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大合力。

第二,国家科技奖奖励了一大批杰出科技人才。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统计,自1999年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以来,共授予27位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47183人(次)自然、发明、进步三大奖,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知识、崇尚科学、积极投身科学的良好氛围。尤其是最高奖获得者,他们勇于探索、矢志创新的精神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年轻科学家树立了榜样。

第三,国家科技奖奖励了一大批杰出科技成果。共计奖励了科技成果5280项,其中自然奖563项、发明奖813项、进步奖3904项。比如澄江动物群化石的发现、高温超导材料等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基础研究成果,体现了我国原始创新水平。载人航天、青藏铁路、超级计算机等一批代表当代中国科学技术水平的科技成就,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而杂交水稻等一大批涉及粮食安全、生态环境等惠及民生的科技成果,保障和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还有3D打印、高端控制装备等一大批高新技术,推动了战略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另外,预警雷达、战斗机、巡航导弹、核潜艇等一大批涉及国防和国家安全的项目,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第四,提高了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水平。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共授予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增进中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88位外籍专家和3个组织,涵盖了18个国家。通过对他们的表彰,激励更多的外国专家和组织为我国科技发展服务,带动了我国同世界各国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2017年推进六大方面改革

第一,“继续拓宽专家和学术组织的推荐渠道。”陈志敏说,2016年拓宽了自然科学奖专家推荐的渠道,在此基础上,2017年进一步拓宽了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的专家推荐渠道。2017年自然科学奖推荐项目中,专家推荐84项,占比40.2%,通过项目中,专家推荐19项,占比54.3%,比2016年的23.8%提高了一倍多,且两个一等奖项目全部由专家推荐。由此可见,专家推荐已经成为重要的推荐渠道,且推荐项目质量显著提升。同时,为充分发挥学术组织的作用,2017年通过中国科协和社会力量设奖单位的考察择优,动态遴选了24个学术团体作为推荐人。这些举措,既为优秀成果脱颖而出创造了机会,也为实行提名制积累了宝贵经验。

第二,试行定额评审制度,控制获奖总数,提高国家科技奖的含金量。陈志敏表示,近五年三大奖总数基本呈逐年减少趋势,2015年和2016年,三大奖总数已控制在300项以内。经征求相关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的意见,并结合近年来工作实践的综合考虑,2017年试行授奖数量总额控制,将自然科学奖数量控制在45项左右,技术发明奖数量总额控制,将自然科学奖数量控制在45项左右。技术发明奖数量控制在65项左右,三大奖总数不超过300项。按照上述规则,在评审委员会阶段对技术发明奖试行了差额投票,差额9项,为进一步完善定额评审制度积累了经验。

第三,限制完成人频繁报奖,遏制“论文堆砌”。“为了引导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加强科研成果的沉淀积累和实践检验,此次对完成人报奖间隔年限和论文规范使用出台了更严格的规定。”陈志敏举例说,比如,规定2015年和2016年三大奖获奖项目的全部完成人,不能作为2017年三大奖推荐项目的完成人,遏制了部分完成人搭车报奖、拼凑报奖的现象;还规定国家自然科学奖提交评审的论文专著数量,从原来的“不超过20篇”减少为“不超过8篇”,力求营造求实创新、“重质量、轻数量”的新风尚。

第四,细化专用项目评审组,保证评审的公信力。陈志敏介绍,根据专用项目所属的学科专业,2017年进一步细分了评审组,并专门设立了“基础及前沿技术”评审组,支持鼓励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基础前沿的科研成果。同时,进一步加强专用项目的保密审查力度。

第五,如何确保专家评委的独立公正,是保持评选公正的关键。陈志敏说:“我们在评选活动中,从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最大限度杜绝了人为操作的可能。比如,坚持评审驻地实行半封闭管理、相关人员手机集中封存、评审全过程录音录像存档等常规措施,力求让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选公开、公正。”

第六,不断增强评审的公开透明度。陈志敏介绍:“2017年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公示力度,扩大了评审旁听参与面,从137位申请人中随机抽取20位旁听代表参加两场公众旁听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初评会后,还组织召开了国家科技奖初评结果公示发布会,接受社会监督。此外,为保证奖励的公正性和公信力,还组织对25个项目进行了现场考察,对随机抽取的4个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的经济效益真实性进行了核查,并就最高科技奖初评通过的候选人征求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意见,确保结果得到更加广泛的共识。”

评论与谏言:

国家三大奖是我国最具权威和公信力的科研奖励,获得三大奖是实力与水平的象征,对高校来讲,尤为如此。在讲求科教融合的今天,高校应该主动服务国家大战略,融合大科研,服务社会、服务企业,推出大成果。

教育会议: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根据中国教育报、人民日报整理。)

1月23日至24日,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优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公平,发展素质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作工作报告。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教育思想指引下,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历史性变革,教育的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教育现代化步伐加速,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明显增强,中国教育世界影响力加快提升,教育改革纵深推进,总体发展水平已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陈宝生指出,党的十九大对教育工作作出了全面系统部署。在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中,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将是我们长期要面对的工作主题。要以问题为导向,将其作为实施“奋进之笔”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一是聚焦根本保证,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狠抓大抓基层党组织建设,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抓好意识形态工作。二是聚焦根本任务,系统推进立德树人。要把德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定青少年理想信念,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加强语言文字工作。三是聚焦人民群众关切,不断完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要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力度,加大对困难地区扶持力度,切实加强校园安全。四是聚焦提升贡献力,大力促进教育内涵发展。要以质量为本,持续推进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健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政策机制,办好继续教育。五是聚焦激发活力,纵深推进教育改革。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考招改革“拓展深化”攻坚行动,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坚定不移以开放促改革。六是聚焦高素质专业化,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攻坚行动,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完善教师管理制度,提升教师获得感、幸福感和荣誉感。七是聚焦保障机制,夯实教育事业基础。要落实教育投入责任,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全力推进依法治教。

陈宝生在会议总结讲话中强调,新的一年,教育战线要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狠抓落实的总基点、攻坚克难的总要求、“奋进之笔”的总抓手,举全教育战线之力办好几件大事。一是把学习宣传阐释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重要历史使命完成好。二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要开好局,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要开启新征程。三是深入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四是推动教育改革再深化、再突破、再出新。在教育“四梁八柱”初步出台的基础上,搞好“内部装修”,补齐整体制度设计短板,填补整体结构漏洞,扩大改革受益面。五是筹备开好全国教育大会。

陈宝生最后要求,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各项工作落实的过程中,看问题要更全面一些,想事情要更周到一些,推进工作要更辩证一些。多看看头顶,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奋进的参照系对标对表;多看看后脑勺,发现问题,聚焦问题;多看看脚底,脚踏实地,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多看看手心,锻炼本领,掌握推进工作的“撒手锏”;多看看眼前,学会发现矛盾,学会创造条件。要按照时不我待、只争朝夕、问题导向、狠抓落实的要求,切实增强工作本领,务求工作实效,提高工作效率,强化工作合力,在作风上有一个大变化、大突破、大飞跃,确保“奋进之笔”取得成效。(《中国教育报》2018年01月25日第1版)

2017年,中国教育走过了极不平凡的一年

它既承载着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的总结收官,又肩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期盼。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上,教育“晒出”了一份份亮丽的成绩单:2016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7.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7.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2.7%,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

教育的中国特色 更加鲜明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发挥制度优势,挖掘文化底蕴,坚定教育自信。始终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

这一年,教育系统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建工作。先后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和《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意见》,使高校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的党建工作有了新依据。会同中组部召开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推进会,开展民办学校、中小学校党建工作专项督查,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调研并参与制定《关于加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党的建设工作意见》,推进党组织建设全覆盖。

这一年,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出台,使中小学德育工作有了新抓手。《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校课堂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的颁布,推动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20个学科课程标准完成修订,把立德树人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各环节。“戏曲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学宪法讲宪法”……一个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都传递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7年,国家教材委员会和教育部教材局正式成立,义务教育三科教材实现统编,系统推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建设,把好课程教材政治关思想关质量关,各项工作稳步开展,实现了良好开局。

2017年,被定义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战线在高校,战场在课堂,战斗员是教师,指挥员是党委书记和校长”。200名专家走进2500多所普通高校,听取3000堂思政课。教育部启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打了一场漂亮的思政课质量攻坚战。随机邀请3万多名学生,通过手机扫码参与思政课问卷调查显示,91.8%的学生表示喜欢或比较喜欢思政课教师,91.3%的学生表示在思政课上很有收获或比较有收获。

这一年,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发挥巡视利剑作用,配合中央巡视组做好对直属中管高校巡视工作,完成了对部属非中管高校和直属单位巡视工作。广大干部师生“四个意识”明显增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持续保持稳定局面,成为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教育现代化 步伐加速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2016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77.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7.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2.7%。民办教育规范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更加健全,“双一流”建设稳步推进。

我国正加速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2016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699万人,比2012年增长11.2%,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比例达到20%,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全国1.2万余所职业院校开设了约10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年招生规模930余万人,在校生达到2682万人,每年培训上亿人次,大规模培养了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五年来,培养输送6500万名高素质人才,优化了劳动力结构,提升了国家人力资源开发水平。

2017年,中国成功加入华盛顿协议,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质量得到发达国家承认。我国高校进入世界排名前列数量显著增加,近100个学科进入世界前千分之一。高校充分发挥了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获国家三大奖的比例稳定在三分之二以上,产出社科重大成果比例占全国80%以上,专利申请数年均增长20%左右。高校智库也在为国家重大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教育投入支撑着教育现代化发展。明确了“一个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续5年保持4%以上,2016年突破3万亿元大关。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这一年,重心确立在建立健全大中小学师德体系,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四个引路人”。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现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全覆盖,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正在形成。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截至2017年,我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提高到94%,多媒体教室的配置比例提升至80%。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直接服务农村中小学师生的数量达到1亿人,全国6.4万个教学点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惠及400多万名偏远农村地区学生。目前,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已有2.1亿名中小学生信息入库,基本实现了全国中小学生电子学籍管理。

人民群众教育 获得感明显增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补齐短板,提升公共教育服务质量,努力满足人民对更好教育的期盼。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挤、乡村弱”一度成为困扰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拦路虎。问题怎么破解?

2017年,国务院开出了“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药方:推动城乡学校建设、教师编制、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两免一补”政策、基本装备配置统一。同时,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史上中央财政投资最大的单项工程,覆盖全国2600多个县近22万所学校。效果怎么样?2017年,全国有2379个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督导评估,约占全国总数的81%,11个省份整体通过;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成效卓著。去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控辍保学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的通知》,加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强化联保联控责任,避免因厌学、贫困、上学不便而辍学,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择校、减负、高考加分、随迁子女入学升学等问题是老百姓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2017年,这些问题得到了强力解决,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

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得到进一步规范,多种方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着力破解义务教育择校难题。2017年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深入推进,19个热点大城市“幼升小”就近入学率达到99%,“小升初”就近入学率达到97%,数据抽样显示,群众满意度接近90%。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得到更多关注,2017年,80%以上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能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学;15万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是5年前的36.5倍。为应对二胎政策实施后的生育潮,新的学前教育三期行动计划出台,加快实现双普目标。启动普及高中攻坚计划,高中阶段教育全面加速,助力劳动力素质提升。

老少边穷地区和特殊困难群体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2017年4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出台了《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并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组织编写特殊教育教材,为盲人考生专门研制高考试卷,盲聋弱智三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0%以上,让残疾孩子同样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对贫困儿童和贫困地区,我国健全了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生资助体系,基本实现“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目标。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覆盖,每年惠及3600万学生。

中西部地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洼地和短板。2017年重点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一批有特色、高水平中西部高校快速发展。为了让更多寒门学子可以上重点大学,国家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实施以来,累计招生37万人,仅2017年就招收10万人,较2016年增长9.3%。安排国家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28.7万人,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缩小至4个百分点。为提升西藏、新疆教育水平,2017年启动了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助推民族地区教育加快发展。此外,积极实施“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计划,帮助农民工“求学圆梦”。

中国教育 世界影响力加快提升

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全方位推进,成为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一张亮丽名片。2016年,来华留学人员突破44万人,生源地国家和地区总数205个,我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80%出国留学人员选择毕业后回国发展、为国服务,一大批优秀留学归国人员已成为我国科技、教育、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生力军。

截至2017年,我国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近2600个。海外办学迈出实质性步伐,已举办100多个本科以上境外办学机构和项目。与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教育合作交流关系,与46个重要国际组织开展教育交流,与47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

人类文明互学互鉴,教育是起点,也是落脚点。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历史性访问,我国与教科文组织关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成功加入《亚太地区承认高等教育资历公约》后,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中国教育的话语权不断扩大。截至2016年底,我国与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与46个重要国际组织开展教育合作与交流,与47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并先后建立了中俄、中美、中欧、中英等八大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人文交流同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共同构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支柱。推进省部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基本实现主要节点省份签约全覆盖。中国政府奖学金等引领性项目实施以后,领取奖学金的学生中,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达61%。目前,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遍布全球146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汉语学习人数达1亿人,中华语言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

教育改革 纵深推进

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一批标志性、引领性改革举措取得明显成效,教育新体制“四梁八柱”搭建完成,整体进入“全面施工内部装修”阶段。

2017年,我国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研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改革顶层设计更加完善。加强中小学志愿服务、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职业体验等实践环节,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大力发展校园足球为引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帮助学生掌握一两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

高考改革涉及千家万户,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紧密,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2017年,全面启动自恢复高考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次改革,31个省份形成实施方案,上海、浙江成功试行新高考。分类招考成为高职院校招生主渠道,2017年比例超过50%。加快推进中考改革,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更好发挥素质教育导向作用。

教育治理方式也发生了巨大转变。修订完成《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残疾人教育条例》,依法治教稳步推进。健全督导体系,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大功能不断加强,建立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机制。

在高等教育领域,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大学章程为基础,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高校理事会相配套的现代大学制度整体框架基本形成。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回应和解决高校多年来反映的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教育部本级行政审批事项减少近70%。同时,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5年超过77%,为惠民生、保稳定、促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教育报》2018年01月25日第2版)

2018年教育改革发展主攻方向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又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同时还是教育系统实施“奋进之笔”的进取之年。日前召开的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上,陈宝生部长作工作报告。会议制定了新一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方案,形成了“奋进之笔”任务书,明确了教育奋进的主攻方向和着力点。通过谋划实施“奋进之笔”啃下“硬骨头”,送出更多教育“红包”,答好人民“关切题”,焕发教育系统新气象、彰显新作为。

党的十九大从六个方面对教育工作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

一是基本战略,进一步明确了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这是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具体体现,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坚定决心。

二是特殊地位,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将教育与我国历史进程、现实国情、新时代的任务紧密而直接地联系在一起,更加重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三是总体目标,就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个目标包含客观水平和主观感受两个维度。现代化是客观的、高水平发展状态,是对传统教育的超越;人民满意是发展教育的宗旨所在,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四是根本任务,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向永远是第一位的、决定性的,就是要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高度认识和把握这一根本任务。

五是取向,就是要推进教育公平,强调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办好继续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

六是根本要求,就是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强调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关键词1 党的建设 聚焦根本保证,坚持和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期党的建设总要求,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的领导,把2018年作为教育系统党建质量年,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为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师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坚定“四个自信”,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把巡视整改作为最严肃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深入做好中管高校巡视整改落实工作,推动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狠抓基层大抓基层。今年,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实施党建工作“对标争先”计划,把教育系统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要研究制订党建工作考核办法、基层党组织书记考核细则、党支部工作规程、高校党委工作条例等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党建工作制度体系。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建立健全民办高校党组织,全面推行党组织书记选派,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要密切关注“四风”新动向,着力发现隐形变异的作风问题,加大通报曝光力度,要提高“四种形态”运用水平,巩固发展反腐败压倒性态势,着力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要紧盯“关键少数”,围绕廉政高风险部位,查找管理漏洞和廉政风险点,完善相关制度,提高监督执纪工作精准度。

抓好意识形态工作。落实高校党委书记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责任,健全党委纪委负责同志听课监督制度,加强和改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论坛等管理。规范课堂教学管理,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强化教师授课纪律和规矩。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建立完善高校意识形态风险评估机制,落实高校重点人工作规程,坚决防止社会面风险向教育领域传导。要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和管理,颁布实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五年规划,出台中小学、职业院校、高等院校教材以及引进教材管理办法,印发中职德育、语文、历史三科公共基础课程标准,形成全面覆盖大中小学教材基本管理制度体系。健全完善教材编写审查制度,推进国家统编教材统一使用。

关键词2 立德树人 聚焦根本任务, 系统推进立德树人

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是教育系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所在。要把德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丰富育人载体,创新育人方式,构建长效机制,写好立德树人新篇章。

坚定青少年理想信念。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让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教育思想,支持高校在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一级学科设立习近平教育思想研究方向,编写《习近平教育思想讲义》。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研究制订学科德育指导纲要,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名师支持计划”,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年”专项工作,持续提升思政课质量。要切实办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发挥其在提升思政工作质量、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方面的重要作用。

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深入推进体育教学改革,把体质健康和运动技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重要指标。制订学校美育工作基本标准,通过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综合素质评价等手段,形成倒逼机制,扭转重智育、轻体育美育的局面。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抓好校内外劳动等关键环节,健全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实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燎原”计划,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组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民情,不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加强语言文字工作。要弘扬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加强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实施好中华经典诵读、语言文字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应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甲骨文研究与应用等重大工程。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深入实施普及攻坚工程,全面落实“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积极推进普通话基本普及县域验收。加强网络语言治理,引导学生和全社会文明用语。

关键词3 教育民生 聚焦人民群众关切, 不断完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教育公平连着民心,民心连着党心,促进公平是引领教育发展的首要价值。让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快补上教育民生短板。

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要进一步办好学前教育,在幼有所育上取得新进展。要在大调研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幼教规划和重大举措。要以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为抓手,坚持政府主导,不断扩大普惠性资源总量。要大力支持农村地区、脱贫攻坚地区、城乡接合部和两孩政策新增人口集中地区新建、改扩建幼儿园。要强化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国务院领导、省市统筹、以县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要落实《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办法》,建立办园行为常态监测机制,确保依法依规办园。加大力度持续开展“小学化”专项治理,完善教研责任区制度,坚决防止幼儿园伤害幼儿事件发生,一经发现必须严肃查处。

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步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的最新部署,教育工作的任务就是要全面振兴乡村教育。要抓均衡、夯基础、补短板。强化省级政府统筹,把学校布局与乡村振兴战略融为一体,持续推进全面改薄工作,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辍学高发区要“一县一策”制订完成控辍保学工作方案,继续开展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督导评估认定和监测复查工作,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工作。要抓优质、促规范、提质量。制定《加强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开展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和中小学校管理评价,大力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机构。

加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力度。党的十九大将高中阶段教育由十八大的“基本普及”调整为“普及”,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都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要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推动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完成高中各科教材修订,推行选课走班,丰富课程体系,加强生涯指导教育,有力推进育人方式改革。

加大对困难地区扶持力度。出台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升级版”,加强省部共建、部省合作,支持中西部高校着力加强“造血”功能。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科学稳妥推行双语教育,加快提高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落实好各类内地民族班招生计划,开展教学质量监测评价,深入推进新疆、西藏和四省藏区教育发展。

更好保障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研究完善义务教育阶段“一补”政策、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助政策。落实“一人一案”,做好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教育安置。加快实施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办法,依法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完善家庭、政府、学校尽职尽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让随迁的孩子都能上好学,让留守的孩子都能茁壮成长。

切实加强校园安全。要健全机制,落实好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完善防治学生欺凌制度体系。各地要完善校园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健全学生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和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完善重大安全事故通报机制,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有针对性增加反欺凌、反暴力、反恐怖行为、防范针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等内容,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关键词4 提质增效 聚焦提升贡献力, 大力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质量决定兴衰,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要以质量为本,把标准建起来,把责任落下去,把机制完善起来,推动教育事业进入提质增效的轨道。

持续推进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印发实施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推进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项目,鼓励大企业举办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要完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标准体系,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创新职业院校评估,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

健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政策机制。要强化分类管理,研究制定高校分类设置标准,构建有利于各类高校特色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式。开展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总结评估,加快构建配套制度体系,推动高校转型改革迈向纵深。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建设一批“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示范引领基地。发布实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形成周期性评估和常态监测相结合的多方质量保障机制。要推进科教融合,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加强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以高水平科学研究作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战略支柱。要注重绩效管理,研究制定“双一流”建设绩效评价办法,推动建设高校从凝练学科方向、编制建设方案转到全面落实。要探索建设一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发挥其排头兵、领头雁作用,成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奋进的标杆、学习的样板。

办好继续教育。要从投入上、制度建设上下更大功夫,提高教育体系的包容性、灵活性、可选择性。要以扩宽知识、提升能力和丰富生活为导向,稳步推进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特别是面向在职人员、社区居民、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开展教育培训。要加快发展老年教育,统筹发展城乡社区教育,推进学习型城市和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健全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制度,建立学分认定转化积累制度,完善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终身学习体系。

关键词5 体制机制改革 聚焦激发活力, 纵深推进教育改革

改革进入“内部装修”阶段,必须在实处、细处、深处发力,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找准病根、找准对象,对症下药、精准突破。要深入落实两办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加强对教育改革的统筹谋划和推进落实。

深化“放管服”改革。用足用好五部门深化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文件的政策,进一步为高校办学松绑减负。教师职称评审权要彻底下放至高校。根据办学实际需要和精简效能原则,高校自主确定教学科研、行政职能部门等内设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赋予直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更大自主权。全面部署启动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工作。大力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充分利用大数据手段,加大信息公开力度。用好巡视利剑,把权力转化为师生、基层和群众的福利。要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提高教育领域政务服务信息化水平,提供便捷、快捷的服务。

实施考招改革“拓展深化”攻坚行动。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增加北京、天津、山东、海南4个省份。推进“新高考”考试内容改革,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各地要抓紧出台配套文件,转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积极稳妥推进中考改革,做好政策宣传解读,抓好改革试点。

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快《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修订工作,在落实优惠政策、拓宽投资渠道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坚定不移以开放促改革。教育对外开放要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在推动沿线国家教育互联互通,促进各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民心相通方面出实招、见实效,加紧培养我国与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要拓宽教育对外开放的服务面,回应各级各类学校诉求,在信息、人员、经验、项目等方面主动牵线搭桥。推进教育对外开放法治化进程,抓紧出台做好高等学校境外办学工作的意见,加快制订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标准、高等学校国际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完成《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修订工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扎实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与此同时,教育部拟出台《关于推进孔子学院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把孔子学院打造成集教育合作、文化交流、学术研究、职业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重要基地。

关键词6 教师队伍 聚焦高素质专业化, 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靠教师。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师德、专业化发展和尊师重教三个方面,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系统部署。《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已经十九届中央深改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2018年,要抓住文件出台的机遇,实施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攻坚行动,全面开启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征程。

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大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涵养。推进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组织创作一批反映教师队伍新形象新面貌、群众喜闻乐见的影视和文艺作品。强化监督考核,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实行师德“一票否决”。严格师德惩处,建立师德失范曝光平台和定期通报制度,营造风清气正教育行风。

培养适应未来教育变革的新型教师。启动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加大对师范院校支持力度,建设一批高水平教师教育基地,分级分类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国培计划要继续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民族地区、“三区三州”倾斜,2018年实现832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国家级贫困县乡村教师培训全员覆盖。

完善教师管理制度。深入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推进义务教育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落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编制向乡村小规模学校倾斜。深化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改革与监管,优化岗位设置。

提升教师获得感、幸福感和荣誉感。完善教师权益保障体系,打好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攻坚战,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边远艰苦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要在全社会倡导尊师重教,重提师道尊严,厚植尊师文化,弘扬尊师传统,营造尊师氛围。

关键词7 保障机制 聚焦保障机制, 夯实教育事业基础

办出高质量、现代化的教育,必须要有科学化、规范化、高效率的保障机制。无论是我们的物质投入、发展手段还是治理方式,都面临升级换代的任务。

落实教育投入责任。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只增不减。出台调整优化结构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要调整优化来源结构,在继续保证财政投入稳步增长同时,进一步扩大社会投入比重。要调整完善政策目标,及时调整超越发展阶段、违背教育规律的政策目标,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更多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倾斜,向基层教师和困难学生倾斜,把钱花在刀刃上。要全面加强监管,加强绩效评价,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

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启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重点实施宽带卫星联校试点行动、大教育资源共享计划、网络扶智工程,普及推广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模式。2018年要建成免费开放的基础数字教育资源,实现民族和边远贫困地区州县级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全覆盖。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

全力推进依法治教。要加快重点领域教育立法,大力推动《学前教育法》《学位条例》《职业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起草、修订工作,以良法保发展、促善治。要出台加强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意见,切实使教育法律规则硬起来。深入推进依法治校,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加大普法力度,切实提高教育部门、学校负责人特别是主要负责人依法治教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年度教育案例发布制度和部属高校重大案件通报制度,以案释法、以案普法。(《中国教育报》2018年01月25日第2版 )

答好人民“关切题”

——访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

教育系统该如何认真学习、大力宣传、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如何将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政治任务,切实学起来、教起来、传起来、研起来、干起来、实起来,把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记者专访了教育部部长陈宝生。

统一到“新时代”重大论断上来

记者: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结合教育事业的发展,您对此如何理解?

陈宝生:这五年是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五年,突出的表现是,特色更加鲜明、现代化加速推进、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努力满足个性化需求。

我们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引导教育战线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财政性教育经费从2万亿元增加到3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连续五年保持4%以上。学前教育跨越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向普及化迈进,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坚持“一个都不能少”,建立健全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完整的学生资助体系,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可以在流入地参加高考,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推进因材施教,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民办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为求学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特别要说的是,在过去五年间,改革向纵深推进。教育新体制、机制的“四梁八柱”基本搭建,整体上进入“全面施工内部装修”阶段,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取得明显成效。

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要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统一到“新思想”重大成果上来

记者:教育系统该如何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线和灵魂,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把这一重要思想贯彻到教育改革发展全过程?

陈宝生:要扎实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工作,立足教育实际,注重教育特色,转化为教育教学和研究成果,确保在教育领域落地生根。要进学术,进一步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教育思想专题研究,推出一批高质量、有深度、有分量的理论研究成果。要进学科,支持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一级学科中设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方向,组建研究团队。要进课程,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义,作为重点教材使用。要进培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列为教育系统各级各类培训的重点内容。要进读本,分类组织编写学习辅导读本。

统一到“新矛盾”重大判断上来

记者: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结合教育领域来看,是否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陈宝生:教育改革发展成就巨大,但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有学上”的问题总体上已经解决,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更加强烈,个性化、多样化、终身化的学习需求逐渐成为主流。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但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网络教育、终身教育仍是薄弱环节,城乡、区域、校际、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仍然存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更高水平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准确把握新矛盾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

要把握一个总定位。准确把握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这一最新定位,自觉把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背景中来思考,放在国家需求中来部署,放在群众期盼中来谋划,更好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要坚持一个总要求。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教育投入力度,落实好4%目标,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要落实一个总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发展素质教育,切实加强和改进体育美育,积极开展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统一到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部署上来

记者:党的十九大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教育系统该如何更好落实从严治党的要求?

陈宝生: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必须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把思想建设作为基础,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引导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理想信念。  

评论与谏言:

教育会议是年度工作重点的风向标

部省共建:中西部14所高校将获国家专项资金支持

(根据《青塔》相关文章整理。)

据教育报网站消息,1月23日举行的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为加强省部共建、部省合作,签订了部省合建中西部14所高校协议。各省教育厅和高校已有相关报道。据江西省教育厅官网1月23日在文章《江西教育2017有你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绩斐然》中报道,南昌大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跻身于中西部14所“以部为主、部省合建”高校行列,将获国家专项建设资金投入;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2所高校的6个学科进入世界ESI排位前1%,占全国1.2%;省财政投入40亿元实施“双一流”,整体建设南昌大学、加快建设33个一流学科和50个左右一流专业。山西大学新闻网2018年1月5日文章报道,山西大学已经从国家层面确定为部省共建准直属高校。由此,备受关注的中西部14所高校(Z14)由此前的“省部共建”升级为“以部为主、部省合建”高校行列,将获得国家专项资金支持。中西部14所高校由现有的“省部共建”升级为“以部为主、部省合建”高校后,将获得更多中央投入的专项经费,有利于缩小与现有中央部属高校的差距。同时,教育部将在人才引进、科研平台等方面支持中西部14所高校。

“中西部一省一校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联盟”(以下简称“Z14”)于2016年7月更名而来,其前身为2013年7月成立的“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入选高校协作联盟”。入选“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的14所高校分别是,山西大学、河北大学、郑州大学、南昌大学、云南大学、贵州大学、海南大学、青海大学、西藏大学、内蒙古大学、广西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这14所大学所在的省份均没有一所教育部直属大学。2016年4月27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补“短板”,在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扩大中西部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14个省份各重点支持建设一所高校。在国家大力支持中西部高校的背景下,Z14高校于2016年7月正式成立。“Z14”秘书处常设于贵州大学,秘书长由贵州大学校长担任。目前共有14所高校获得56亿元的中央财政支持。

2017年9月,国家双一流高校名单正式公布。中西部14所高校中,郑州大学、云南大学和新疆大学入选一流大学B类建设高校。南昌大学、海南大学、青海大学、西藏大学、内蒙古大学、广西大学、宁夏大学和石河子大学等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山西大学和河北大学未能入选。

评论与谏言:

从省部共建到“部省共建”,意味着这14所大学将享受“类教育部直属高校”待遇,今后这14所大学将获得更多的资源,更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这对14所高校及其所在省份来讲,都是一个福音。

本科标准:首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发布

(根据教育部网站相关内容整理)

“质量为王、标准先行”。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提高质量这个“纲”。教育标准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工程。教育部日前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这是向全国、全世界发布的第一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与全世界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发展潮流相一致,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

第一,《国标》研制的简要情况

研制《国标》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量巨大。2013年4月,教育部委托92个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启动了《国标》研制工作,前后历时四年多,先后组织了几百场工作研讨会和征求意见会。参与《国标》研制工作的专家教授达五千多人,很多知名专家和两院院士参与其中。《国标》涵盖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包括全部587个本科专业、涉及全国高校56000多个专业点。

第二,为什么要研制《国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一列重要指示,提出高等教育要做好“四为服务”,即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总书记强调,“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总书记对高等教育最大关切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专业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制订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就是回应总书记的最大关切。有了标准才能加强引导、加强监管、加强问责。颁布《国标》特别特别重要,非常非常重要,是天大的事,因此,宝生部长说:“质量为王、标准先行”。

第三,制订《国标》遵循的三大原则和突出的三大特点

《国标》研制过程中,我们紧紧把握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先进理念,遵循三大基本原则。一是突出学生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创新形式、改革教法、强化实践,推动本科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二是突出产出导向。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三是突出持续改进。强调教学工作要建立学校质量保障体系,要把常态监测与定期评估有机结合起来,及时评价、及时反馈、持续改进,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首次颁布的国标有三大特点,一是既有“规矩”又有“空间”。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既有规定动作,又有自选动作,所谓“规定动作”就是对各专业类提出统一要求、保障基本质量。所谓“自选动作”就是为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留有足够拓展空间,形象地说就是“保底不封顶”。二是既有“底线”又有“目标”。既对各专业类提出教学基本要求,也就是“兜底线、保合格”,同时又对提升质量提出前瞻性要求,也就是“追求卓越”;三是既有“定性”又有“定量”。既对各专业类标准提出定性要求,同时注重量化指标,做到可比较、可核查。

第四,《国标》的八大内容

此次发布的《国标》涵盖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尽管专业类之间各不相同,但《国标》内容形式基本一致,主要包括八个方面内容:一是概述。明确该专业类内涵、学科基础、人才培养方向等。二是适用专业范围。明确该标准适用的专业。三是培养目标。明确该专业类的培养目标,对各高校制定相应专业培养目标提出原则要求。四是培养规格。明确该专业类专业的学制、授予学位、参考总学时或学分,提出政治思想道德、业务知识能力等人才培养基本要求。五是师资队伍。对该专业类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教师学科专业背景和水平、教师教学发展条件等提出要求。六是教学条件。明确该专业类基本办学条件、基本信息资源、教学经费投入,包括实验室、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实践基地、图书信息资源、教材及参考书、教学经费等量化要求。七是质量保障体系。明确该专业类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等各方面要求。八是附录。列出该专业类知识体系和核心课程体系建议,并对有关量化标准进行定义。

第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质量为王,标准先行”,我想再加一句“标准为先、使用为要”,立标准很重要,使用标准,让标准发挥以标促改、以标促建、以标促强更重要,决不能让标准束之高阁或者只挂在墙上。

一是让教指委用起来。按照规定,今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要进行换届,我们要成立2018-2022年新一届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新一届教指委共有119个,将由数千位高等学校和相关行业的顶级专家组成。教指委一项最重要任务就是把《国标》学好吃透,用《国标》指导全国高校开展专业建设,使教指委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参谋部、咨询团、指导组、推动队。

二是让高校动起来。《国标》涵盖92个本科专业类、包括目前587个本科专业,涉及56000个专业点。《国标》发布后,各地、各相关行业部门要根据《国标》研究制定人才评价标准;各高校要根据《国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多样化、高质量人才。

三是把《国标》与“三个一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是2018年全教会和教育部工作要点提出的重要任务。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我们将依据《国标》,做好“兜住底线、保障合格、追求卓越”三级专业认证工作,按照2018年教育部工作要点的要求,公布“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建设专业名单,同时对各高校的专业办学质量和水平进行监测认证,适时公布“成绩单”。

能源动力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何雅玲介绍了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质量“国标”是如何研制的。

一、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以高站位确保高质量

一是要反映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学科特点。二是要把握好标准定位,是专业类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设置本科专业、指导专业建设、评价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三是要统筹考虑标准内容的集成,将上述三方面要求集成到一个标准中来。四是要科学合理确定标准内容,体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弹性与刚性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结果与过程相结合,为专业的教学改革和自主设计留有空间,鼓励专业特色发展,促进学科交叉与应用。五是要注重相关标准的衔接,既考虑与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标准、学位授予基本要求等衔接,又体现与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相衔接。

二、面向世界广泛调研,立足中国深入分析

我们组织力量,深入研究了国内外能源动力类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证体系等情况。同时,对全国设有能源动力类本科专业的216所高校,开展了全覆盖的问卷调查,全面掌握我国能源动力类专业的现状、发展态势以及存在的问题等,使我们的标准研制能够尽可能做到:有的放矢、更加合理、符合实际。

三、五次会议、五易其稿,持续提高《标准》质量

一是在西安交通大学所起草《标准》初稿的基础上,经教指委主任工作会议讨论形成了《标准》第二稿。二是先后两轮召开教指委全体会议开展研讨,并要求委员在其所负责的有关高校内广泛听取意见。三是在全国范围,教指委组织召开了全国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广泛听取了来自120余所高校的400余名参会代表意见,形成《标准》第三稿。四是面向全国200余所设立能源动力类专业的高校进一步征求意见,修订形成《标准》第四稿。五是专门邀请了16位教指委委员、国家教学名师及本科教学管理专家等,召开了专家研讨会,与会专家逐字斟酌、逐句讨论、逐条修改,形成了《标准》第五稿,即上报稿。

总的来说,能源动力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的研制过程,充分体现了教育部要求的:提高思想认识、广泛开展调研、深入研讨论证、仔细研读把关的各个环节。

评论与谏言: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和根本,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和基础平台。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必须建立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实现政府以标准来管理、高校以标准来办学、社会以标准来监督,用标准加强引导、加强建设、加强监管。高校应该研究标准,应用标准,在标准基准上,建设本校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9436-1097939.html

上一篇:第四次学科评估思考:中国豪门大学的饕餮盛宴
下一篇:2017年中国高等教育运行的基本数据解读
收藏 IP: 123.15.50.*| 热度|

2 王涛 姚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9: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