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故事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gmxxl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学原理

博文

大众化后期催熟高校人才培养规格的多样化 精选

已有 5151 次阅读 2016-9-12 09:21 |个人分类:大学之道|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高等教育大众化, 人才培养规格

事实告诉我们,中国高等教育已经事实上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后期阶段,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以下几个数据便是这个结论的基本论据。一是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二是高等教育大省而非强省的河南,2016年高考录取率85%、高职高专院校文科175所院校分数线上无生源,理科183所院校分数线上无生源、140分可以上大学。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普及化阶段。理论上和实践中的事实都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后期阶段,一些省份事实上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当高等教育阶段发生变化时,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会发生新的变化。从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角度讲,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要发生质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由精英教育变为劳动者教育。即由培养社会各行各业的领袖人才,变成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劳动者。人才培养规格的变化,带来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也带来人才培养内容的变化。此时的高校应更加注重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的话来讲,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1)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认知工具求知,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知识,学会构建知识,也就是要学会继续学习的本领,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2)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从资格概念到能力概念。就要重视建造可供学生参与的环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习者通过环境的交互作用,通过实践,通过做事获得知识和能力。(3)学会合作(learning to together)。要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就要学会合作生活,合作学习,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4)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 。高校不仅重视传授知识,更要注重能力和高尚情操的培养。总之,这时的高等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养成一种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以便由学生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第二,由单一专业教育变为跨专业、多专业学习。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同时,由于信息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知识更新、岗位更新变得越来越频繁。单一专业教育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社会的发展,综合性的、跨专业、多专业的学习将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在主修专业的前提下,辅修一个甚至多个专业将成为高校中最为正常的事情。第三,由学术型教育变为学术型、技术型、应用型教育并行的教育。中国高校可以分为不同的层级。最高级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第二级是985大学;第三级是211工程大学;第四层级是教育部与省级政府共建大学;第五层级是具有博士授予权的大学;第六层级是具有硕士授予权的大学;第七层次是1999年扩招后新建本科大学;第七层级是教育部示范高职高专院校;第八层级是新建高职高专院校。但不管是那一层的高校,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都应该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单一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使是北大清华也是不现实的。同样,即使是高职高专院校也要进行学术型人才培养。今后高校更多地是多个培养规格的教育。如学术型教育,以研究高深基础型学问和应用型学问等为主的教育;应用型教育,以研究技术原型验证与开发应用和产品工艺开发等为主的教育;技能型教育,以掌握生产加工技术原理和应用的教育。第四,由统一整体的教育变化私人定制式个性化教育。中国已经进入碎片化时代,这个时代是人的个性张扬和发展的时代。这既是社会所需要,也是个人综合发展的一种实际状态。以往大一统的统一整体、面向所有人的培养模式必须要改变,通过个性化的培养模式,满足个人私人定制的发展需要。今天的高校,应该为每个大学生配备专门的学习导师,为他们配备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这不再是天方夜谈,已经成为国外高水平大学的一种实践。

伴随着人才培养规格的变化,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将发生变化。高校的教育教学方式、学籍管理方式、学生班集体生活方式等都将发生改变。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期,高校应该为即将到来的人才培养模式新时期,人才培养规格的多样化做好观念、制度、师资、实践等方面的准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9436-1002436.html

上一篇:高等教育分类办学的革命式改革与改良式改革
下一篇: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马太效应政策应该变变了
收藏 IP: 123.15.50.*| 热度|

4 陈南晖 黄永义 ep4h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6: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