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nchuanh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ianchuanhao

博文

一百个人的住房史:之六

已有 2995 次阅读 2017-4-22 10:52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胡丽丹

我家现居于浙江省金华市古山镇,但家乡在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长竹园乡枣树塝村,因为在老家还有田地和住房,而在金华生活时间尚短,因此主要记述河南老家的土地和住房史。

我的家乡商城县。位于河南省最南部,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地处大别山区,地势起伏大,耕地面积小,土壤多为亚热带砖红壤或河滩沙地。

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同全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一样,家乡实行人民公社制度,土地公有,分配按照工分制。我家那时属于村里二队曾湾生产组,家里没有土地,只有两间瓦房,大概50平方,用巨大的竹编席隔成一间厨房和三间卧室,没有客厅。当时爷爷奶奶正值中年,生了三儿三女,爸爸最小。一家八口中,爷爷奶奶、儿子们、女儿们各睡一间卧室,十分拥挤;瓦房冬冷夏热,难蔽风雨,生活水平十分低下。

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1981年,我们家终于得到了土地的使用权。这时爷爷已经去世,大姑二姑也已出嫁到别村,家里奶奶、二伯、爸爸、老姑每人分得5分田,被称为“老实人”也就是智力有点问题的大伯只分到1分田,全家总共分到约8671平方米的土地。包括水田、山地、竹园和松林。受自然条件制约,其中的耕地没有连片集中分布,而是零散破碎地分布在山麓,河滩等多地,土地质量也参差不齐。听爸爸形容到,全家热情洋溢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家里有了余粮,日子渐渐好过起来。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大概十年。

在大概八几年的时候,小姑夫当了村党委书记,这时当初大伯少分四分地的不match公待遇被再次议及。在小姑夫的主张下,家里又在路边分到了大概200平方的村里自留地。当时被家里作为菜地使用。

时间逐渐推移到上世纪90年代,需要指出的是爷爷去世得早,奶奶照顾一大家人,物质上和精神上都难免有疏漏。也是由于这个原因,疏于管教的爸爸和他的兄弟姐妹们都没能接受很好的教育。此时爸爸开始到处工作,包括烧炭和砍树,家里其他人则仍然选择了留在家里种地。

二伯于90年结婚,要求分家。最终分家结果是二伯独立成户,奶奶、大伯、老姑、爸爸仍为一家。二伯分得了家里大概三分之一的土地,而那200平方的自留地则由二伯和我爸爸一人一半。二伯选择了那100平米曾经的自留地做宅基地,盖起了两间平房。92年在爸爸的张罗下老姑出嫁,老姑所有的土地留给了爸爸。

94年爸爸妈妈结婚,这时家乡掀起了南下务工的潮流,爸爸也开始随亲朋们一起在浙江温州永嘉一带务工,有了一些积蓄。2000年的时候,爸爸和二伯商量决定在那200平米土地上一起建新房,说干就干,那一年我们家在村里率先盖起了两层楼房,我家的房子大概一层占地50平方,还留了门口到路边大概50平方的土地预备以后建院子。

此后爸爸妈妈都出外务工,我则留守老家和奶奶一起生活在新家里,这时候奶奶和大伯还勤耕不辍,稻麦轮作,油茶、板栗和茶叶都还有种植。另一方面由于爸爸多年从事五金工作,能力突出且善于处事,逐渐在现在的公司里得到器重,当上了管理人员,妈妈后来也进入爸爸所在的公司做了一名普通女工,他们租住进了公司的职工宿舍。05年开始,爸爸所在的公司给爸爸分配了职工公寓里的一套大概70平米的房子,至今他们和弟弟仍然住那里。我则由于在老家读书,时常往返两地。

时间渐渐流逝,奶奶蹒跚的脚步再也无法躬耕,眼看大伯也逐渐迈入老年,家里抛荒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大。奶奶12年去世后,家里的土地彻底荒弃。上次回老家看到的景象已经是荆棘满山、杂草伏地了。

这就是我家的土地和住房史,应该说也是反映了诸多中国农村家庭土地和住房变迁的历史轨迹吧。它们体现了土地制度、社会生活各方各面的变迁,是时代的缩影,对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网页编辑 朱佳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2873-1050454.html

上一篇:市县协调发展何以可能:基于区域主义理论的反思
下一篇:一百个人的家庭土地和住房史 之七
收藏 IP: 219.82.34.*| 热度|

1 冯大诚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4: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