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化及空泡动力学(cavitation a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upflyzhang 张宇宁的空化和空泡动力学博客 (Blog of Yuning Zhang for cavitation and bubble dynamics)

博文

本科生时间管理(15):学习模式 精选

已有 5747 次阅读 2019-12-2 07:58 |个人分类:时间管理|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本科生, 时间管理, 素质教育

 

本科生时间管理(15):学习模式

 

张宇宁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进入大学学习阶段以后,提升学习效率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唯有此同学们方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各项事务与挑战。在讲述学习效率的重要性之前,我们不妨简单地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类典型学生的有效工作时间进行对比。

同学A:假设该同学平均每天工作共计8个小时,工作效率为80%,那么其每日平均有效工作时间为6.4个小时。

同学B:假设该同学平均每天工作共计12个小时,工作效率为50%,那么其每日平均有效工作时间为6个小时。

对比这两个同学的情况,我们发现同学A利用有限的8个小时工作时间却做了比同学B用了12个小时还多的工作。换句话说,同学B努力延长了4个小时的工作,但其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为了方便后续开展学习模式及效率的讨论,我们不妨将上述两个同学的学习模式简称为“模式1”和“模式2”。图1示意性地展示了采用两种不同学习模式的学生所具备的能力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采用模式1的学生初期虽然能力提升较慢,到了后期(例如,进入大学学习以后)其能力提升速度非常迅速。相反,采用模式2的学生初期虽然表现较优秀,但进入大学以后随着课程难度、广度的增加,其能力虽然也在提升,但其增长速度却较为缓慢。简而言之,采用模式2的同学在进入大学以前的阶段可能较为优秀,但是随着时间的增长,其能力的提升远远不如采用模式1的同学迅速,尤其是越进入人生的后续阶段,二者间的差别日渐显著

大体而言,图一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部分高中表现优异的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反而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具体而言,排除认知水平、家庭条件、适应能力、时间管理等等的因素,单是从学习模式的角度而言,很有可能这部分高中很优秀的学生更多的是采用模式2进行学习。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较少,主要是数理化地生政史等几门基础性课程。在这个阶段,学生只要肯投入大量时间开展学习,即使效率一般的情况下也是极有可能取得不错的成绩的。但到了大学阶段,所处的环境与高中大不相同,所涉及的课程显著增多,基本上每学期都要上4-5门全新的课程,并且所需涉猎的知识面也更为宽广。此外,大学期间需要处理的事务也更多,包括独立生活、社团活动、课外讲座、社会工作、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等等。在这种新形势下,如果同学们仍然只是单纯依靠增加学习时间开展学习,那么其所能取得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其学习模式仍然处于模式2阶段。因此,同学们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思考并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尽快转变到以提升学习效率为主的模式1。

 clip_image002.jpg

图1 两种学习模式的能力提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对比

 

下面,我们从学习时间和学习效率两者可以提升的空间角度开展论述。正如前述所言(注一),当工作强度达到一定程度后(例如每天工作8个小时),工作时间能够进一步被提升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本科生希望能够在每日8个小时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工作时间,则必然需要压缩睡眠、饮食等重要事宜的时间。从长期的角度看,此类做法并不可取,不但破坏了已有的作息规律,使得身体需要一段时间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适应,而且学习和工作效率亦有可能会显著降低。因此,该做法的可持续性很差,一次两次尚可接受,时间长了身体便无法承受。

因此,当工作时间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本科生可以更多地从工作效率的提升方面下功夫。只要本科生勤于思考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技巧,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部分同学的工作效率从起初的50%,提高到60%,甚至80%均是非常有可能的。尤其是当部分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时间投入很大但效果未必理想时,花点时间认真系统地思考一下如何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注释部分

注一:详见本系列博客的第14期部分内容,主要论述了本科生每日的日常生活以及可以节省的时间,标题及链接如下:

张宇宁. 本科生时间管理(14):敬畏时间,科学网博客,2019-11-2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52862-120738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2862-1208412.html

上一篇:本科生科研指南(20):警惕风险
下一篇:本科生科研指南(21):研究领域
收藏 IP: 111.207.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4: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