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科生科研指南(14):文献精读
张宇宁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经过文献的筛选、泛读并补充相关基础知识之后,本科生可以尝试围绕研究领域内的重要文献进行精读。在精读之前,本科生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可以通过思考和回答以下问题以确定是否准备充分。
1. 文献质量。该文献主要有哪些创造性工作?其在该问题的研究中具有怎样的重要地位?作者是采用一种怎样的方式对文中的重要发现进行阐述?
2. 基础知识牢固。对该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能否进行简述和概况?对论文中提到的常用的方法和术语是否已有明确的了解?对相关数据的分析方法和展示方式是否已知晓?
3. 时间充裕。是否有足够的时间详细阅读完此文?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克服阅读中的各种困难?是否能够不被打扰或者能够抵抗外界的干扰从而保证阅读顺利进行?
确定准备充分之后,本科生便可以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对重要文献进行精读。与泛读不同,精读的顺序可以按照论文的写作顺序进行。
1. 引言部分。重点阅读该文中对前人工作的介绍及评论,并对照参考文献标记好重要的相关文献,为后续进一步拓展文献阅读范围做好准备。具体而言,好的引言会提纲挈领地将前人工作进行系统的分类,并对每一类工作的亮点和发现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讨论。通过阅读此类的引言,本科生可以初步了解该问题的研究历史及相关的开拓性工作。
2. 方法论部分。此类文献一般会详细地列出所涉及到的具体研究方法,包括核心的仪器设备、辅助系统、数据采集、信号转换等等。其他相关的一些实际操作中的要点一般也会具体给出,比如数据的拟合方法,误差分析等等。总之,对这些执行细节的了解是决定研究成败的关键步骤之一,本科生需要先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 结果的展示和阐述。这是论文的精华部分,也是最需要花时间阅读的部分。通过阅读此类文献,本科生可以详细了解到一个重要的科研成果需要采用何种论述从而进行清晰的展示。另外,大部分经典论文的图表均很精美,内容紧凑,且信息量大,给读者提供很多有价值的结果,也很值得本科生学习。
4. 后续讨论。这部分一般是针对论文中未尽事宜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探讨和解释。例如,结果部分介绍了本文发现的一个新现象,后续讨论中则可以通过旁征博引,进一步论述该现象与已有观点的异同,并可以进一步进行定量化分析。
5. 结论部分。这部分作者会对文献中的核心观点进行一个汇总和梳理,对因各种原因尚未进行的研究或者不足进行探讨。
6. 附录部分。一般会针对文中某一个点进行详细阐述和补充完善。例如,文中给出了数据的统计误差,而附录中会详细介绍该误差的计算方法和步骤等等。对于后续研究方案的执行,这些细节是很有帮助的。因此,这些内容本科生也不要轻易放过。
精读文献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下:
1. 循序渐进。如果阅读文献时本科生理解作者的意图存在困难,可以暂时停一停,分析一下产生困难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对症下药,补充自己的不足。不要急于求成,盲目的、不按照科学方法论的阅读是没有效果的。
2. 批判思维。对于作者的观点不要盲目的全盘接受,而是通过自己的分析,取其精华。正所谓“不破不立”,重要的发现通常源于对已有成果的进一步批判和补充。因此,批评思维是开展科学研究必要的基本素质之一。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本科生也可以着重对该能力进行培养。
3. 文献发表的年代。本科生不必对此过于在意,一篇重要的文献,即使已经发表了十几年也可能会有很大的阅读价值,关键是文献的质量。
4. 参考文献。阅读后,可以适当的进行跟进,通过检索、泛读、精读进一步夯实自己对研究主题的理解。
5. 工作习惯。最好将文献打印出来阅读,这样方便在上面做很详细的阅读笔记。准备若干支不同颜色的笔,对论文的内容进行适当标记。在打印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思考、疑问和想法,这些都是后续研究时的宝贵素材。文献阅读完后,可以采用快劳夹等将阅读后的文件保存好以备后续查阅。
一个好的研究计划的执行,不但需要有创新性的想法,而且需要很强的执行力。文献调研过程正是围绕此有目的地进行科研的准备工作。因此,通过文献的精读不但要进一步落实具体的研究思路,而且要详细论证思路执行过程中的难点和要点。阅读文献的过程正是形成和完善研究思路的过程。这些认知水平的提高需要通过对科学问题的不断思考,对同行工作的不断借鉴等途径逐步实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3: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