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达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side 思接地质年代,眼扫地球内外 …… 跋涉于水文水资源、地理科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科学思辨、中外哲学

博文

说来惭愧,平时拜读少,逝后抱佛脚——我的朋友李小文

已有 5577 次阅读 2015-1-14 00:26 |个人分类:人物沧桑|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李小文

                                     ——科学网博友之间应提倡“君子和而不同”、“和为贵”

                                      ----愿意并懂得欣赏非名博是小文先生金子般的品质

       我对于李小文博友写出如此多的纪念博文,更多地是小文先生时常阅读我的博客,而不是我阅读他的博客。我有强烈的知遇与知音之感。在人文精神上我与小文先生似乎有更多的共鸣。

   我心目中,一直将小文先生视作志趣相投的朋友。由于平常时间紧张,对于他的博客很少拜访,习惯于自耕自作的小农经济式写作。我将博客视为心灵的窗口,我手写我心,对于吸引眼球基本没有兴趣,从来不为加精与寂寞而烦神。

   另外,我对于小文先生过于热心题材广泛、海阔天空、街头巷议式的写作也持一定的保留意见,这也影响了我平常对他的博客的关注。不过,这并不妨碍我将他视作朋友。不闻古语有说,君子和而不同。

   所谓“和为贵”并不是一团和气,而是“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坚决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应当避免无谓的争吵。嵇少丞博友说,在肖传国博友涉及刑案时,小文先生曾力主保留他的博主资格(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4181-858667.html)。

   当然,“我的朋友李小文”完全是我的自说自话,在他的博客好友名单中也没有我的名字。不过,去年11月6日受他邀请参加院士咨询项目再生资源组活动并赴京开会(邀请短消息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50729-858142.html),他刚生病出院,没有出席会议。其他老师告诉我,他身体欠佳,这次就不去看望了。但我想,我难得去北京,另外,说实话,我对他的身体状况深为担心,更想尽早地由网上朋友变成现实朋友(《北京出差,轮访均首度谋面的李庆祥、李小文、尚松浩三博友,快哉》,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50729-842133.html

)。在我从科学网发出想与他见面一叙的短消息之后,他隔了半小左右连续给我打了几个电话,可惜我当时正在国家气象局与李庆祥博友一块儿在食堂吃中饭,没有听到。后来回拨过去,他热情地表示,欢迎我去他家。(更多的一点回忆文字见我的博文《我与李小文老师的科学网友缘——第一次见面竟已是最后一次见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50729-858142.html

   我注册科学网主要目的是以文会友,我很想通过科学网加强与地理界、水文水资源界朋友的交往,然而,几年下来,有联系的、活跃的博主似乎不多。我将小文先生视为难得的、值得交往的地理圈朋友。


附1:http://www.gmw.cn/xueshu/2014-03/12/content_10651604.htm

                                                             “我的朋友胡适之”

                                                      2014-03-12 10:3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张海晏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坛,胡适无疑是一位登高一呼、应者云从的风云人物。一句“我的朋友胡适之”,曾经是许多人的口头禅,无论相识与否,文人雅士、社会贤达多引以为荣。他的名望之高、人缘之好、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据说,珍珠港事变前,芝加哥大学教授史密斯当选众议员。时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的胡适得知其当选,乃请他到驻美使馆共用晚餐。史密斯议员在赴宴路上突然想起:还不知道主人姓甚名谁,不知如何是好?但转念一想,只需称呼“大使”“阁下”便足以应付。于是疑虑全消。宴会结束,胡大使送客时免不了“欢迎到敝国旅游”这样的客气话。“中国我是一定要去观光的”,客人肯定地说,“我到贵国观光,第一个要拜访的便是我的朋友胡适博士,大使先生,胡适博士现在在什么地方呀﹖”胡大使闻此笑颜大开,说:“胡适就站在你的对面啊!”于是宾主相拥而笑,尽欢而散。看来,“我的朋友胡适之”这句流行语,当时不仅仅风靡中国。从胡适一生获得35个名誉博士学位,亦可看出他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胡适的朋友自然多是志同道合的文化学术界的精英,但也不乏社会下层的厨师、菜夫、引车卖浆者流。胡适晚年在台北时,有个沿街卖芝麻饼的小贩袁瓞,他自做自卖,卖饼之余,喜欢站在卖饼的铅桶旁看书,研究各国政治。有许多问题使他困惑,又想不出答案,于是写信向胡适请教。胡适则有信必复。后来,袁瓞成了胡适办公室的常客。胡适每次出门,总要先写信通知袁瓞,以免他枉来一趟。二人一次闲聊中,袁瓞误以为自己得了鼻癌,胡适便替他写信介绍到医院检查,并表示愿意代付一切费用。学术大师与草根小民的友谊,凸显了胡适的平易近人、与人为善。

  作为“五四”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启蒙大师,胡适一生牵惹的问题与瓜葛自然颇多。然而,即使对其有门户之见甚至多有攻击的人,胡适也往往能做到持平论之,甚至挺身相助。如胡适与鲁迅早有交往,后因政见相左而产生嫌隙。鲁迅对胡适有过激烈的批评,上海的左翼作家在鲁迅领导之下曾对胡适多次“围剿”。鲁迅也是第一个说胡适阴险的人。但是,胡适仍能客观地评价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为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辩污,指出坊间所谓抄袭日人之说纯系无稽之谈。鲁迅去世后,有人跳出来横加责难,胡适则出面劝阻,并欣然接受许广平的推荐,担任鲁迅纪念委员会委员,积极为《鲁迅全集》的出版奔波效力。再如,胡适与陈独秀是安徽同乡,还曾是同事。后来,二人因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但胡适始终以情谊为重,在分手后陈独秀四次被捕入狱的危难之际,胡适都不遗余力地营救他。

  胡适性情温婉,和蔼可亲,为人处世灵活而富有弹性,但他不是不讲原则的乡愿式人物、好好先生,对诸如民族大义这种大是大非问题从不含糊。抗战时期,中国北部多已沦陷,北大旧友周作人滞留北平,有传他要出来为日本人做事。远在海外的胡适多次托人带信,恳请他以国家民族个人名节为重,莫做蠢事,并寄来一首白话诗,以为劝诫。不过,周氏最终还是没能“识得重与轻”,留下一段憾事。

  当然,胡适的为人并非总是温文儒雅、宽宏包容,他也有意气用事、偏执成见的时候。比如,他对哲学思想史同行冯友兰的看法和态度,就多多少少有这方面的成分,正如何炳棣先生所说:“适之先生一生最不公道的是他对冯友兰先生性格和学术方面反复的讥评与否定。”(周质平《胡适与中国现代思潮》,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9页)不过,在当年大陆批判胡适的风潮中,冯友兰也写了不少批胡的文字,远离大陆的张君劢斥之为“不识人间有羞耻事”,但胡适却未深责这类特殊情形下的权宜之举,更多地流露出悲悯之情。

  据说,“我的朋友胡适之”这句话最早出自傅斯年之口。胡适的晚年弟子唐德刚先生,曾就此语出处问过胡本人,但素有“考据癖”的胡适却说:“实在不知道,实在不知道。”“考据不出来,考据不出来。”其实,“我的朋友胡适之”这句话由谁说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语彰显出的胡适的“磁性人格”与为人之道。胡适常挂在口头的“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做人要在有疑处不疑”云云,均可视为他人生的座右铭与受人爱戴的精神因素。唐德刚评论胡适:“他治学交友虽深具门户之见,但是他为人处世则断无害人之心。”(《胡适杂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5页)“断无害人之心”无疑是胡适始终坚守的道德底线,也是他一生朋友遍天下的人格因素。

附2: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859350.html

                                      科学网即将举办李小文老师追思会

[1]陈昌春  2015-1-14 13:39

非常好的举措,想必小文先生很愿意博友们济济一堂,“欲把小文比奇文,长话短叙总相宜”(自编)
一、陶渊明《移居二首·其一》: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二、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附3: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177-859264.html

                               与李小文逝世相关的博文之我想(林中祥)

       ...... 对李先生的追思,是对李先生的尊敬。不过,我觉得不少人有点‘过’,许多用词与评价都非常空洞,其实他未必对李小文先生有多少了解。留个言,吃个饭,交流一下,见个面,资助一下这在任何人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有的,一个人的生命轨迹中与无数的人有过交集,中小学大学研究生同学,不同单位的同事,老家邻居,几次搬家的邻居,自己的本科生研究生,做项目的企业技术员或老板,科学网上许多博主交流,甚至偶然吃个饭。我觉得对一个人的评价是要有比较多了解的,有些词是不好随便用的。我的感觉对李小文真正非常了解的博主好象倒没有写多少,写得多的好象与李小文接触并不多,甚至交流也不多的博主们。

[19]陈昌春  2015-1-15 15:23“我觉得对一个人的评价是要有比较多了解的,有些词是不好随便用的。我的感觉对李小文真正非常了解的博主好象倒没有写多少,写得多的好象与李小文接触并不多,甚至交流也不多的博主们。”  
林老师:你好!
我作为小文博友“网上好友”(达1815人)之外的博主,竟在科学网写了数量堪称之最的纪念博文。欢迎拍砖。


深切缅怀李小文院士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0729-859242.html

上一篇:李小文的博士导师将李小文称做是他自己最伟大的老师——如此师生
下一篇:纪念李小文先生博文数量排名第一?— 非“网上好友“灌水之作?
收藏 IP: 112.80.95.*| 热度|

7 武夷山 刘洋 肖重发 蔡庆华 王峻晔 苗元华 baobiao00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1: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