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达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side 思接地质年代,眼扫地球内外 …… 跋涉于水文水资源、地理科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科学思辨、中外哲学

博文

百年一遇洪水与百年一遇干旱理论上可同一年发生—不是冤家不聚头

已有 4683 次阅读 2014-1-16 20:11 |个人分类:水文科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百年一遇

  气象术语的“气溶胶”逐渐爬上各种媒体的版面。三十几年前我就熟知的水文专业术语“百年一遇”近十年荣登了不少传媒的舞台。

  不少普通读者分不清“百年未遇”与“百年一遇”的细微差别,更不了解“百年一遇”在计算上有其特定的含义,只是望文生义、徒发感慨。

  有意思的是,百年一遇洪水与百年一遇干旱理论上可同一年发生,这可能出乎一般人的想像。按水文理论,百年一遇洪水的计算主要是就洪峰而言,而洪峰可以在几天内发生,解放后最具悲剧性的758洪水就是短短几天内发生的,此前一直在抗旱,洪水可谓白虎团奇袭(注意:不是电影名称),对于1975年的河南省气象部门与水利部门、直到中央有关部门都犹如睛空霹雳、措手不及。我看过中央台制作的4集灾难回顾视频,真是令人叹息。

  “N年一遇”干旱的算法取决你用什么时间的干旱特征值(即统计量)为基础进行计算。可以用全年降水量,也可以用某一季节的降水量。一般而言,干旱的年内统计时段比洪水的年内统计时段要长。因为,通常较长时间不下雨才可能构成干旱。

  至于百年一遇的干旱,尽管理论上可以计算,但由于时间序列过短,结果充满不确定性。

  有网页短文(《洪水“百年一遇”咋算出来的》,详见附件)称:“在描述气候灾害时就不宜使用‘N年一遇’。与水文历史记录不同,我国的气象观测记录起步很晚,上世纪50年代才开始全面建起统一规范的气象观测网络。全国常规气象观测记录不可能超过百年,所以用“百年一遇”甚至“五十年一遇”来描述气象灾害是很不严谨的。”

  群众对于“N年一遇”的抱怨是可以理解的,气象学者、科学网张学网先生曾提出统一各种灾害等级的设想。我认为,洪水灾害亟需采用灾害等级向社会发布,算术游戏般的“N年一遇”只能使公众如堕五里雾中。在不少情形下,简洁就是美。现在国内外台风发布中,放弃含糊的N号台风,采用具体的名称就是一个社会进步。

  部分一知半解的网友如果听闻百年一遇洪水与百年一遇干旱理论上可在同一年发生,可能又要想破头了。

  附3自创的“N年以上一遇”已经不是水文学术语,尽管字面上可以理解,但准确解释可能只有“解铃还需系铃人”了。

  顺便说明,“N年一遇”原本主要是一个水文学名词,近年洪水事件受到关注之后,气象界也开始用于描述干旱。

  本帖不是详细介绍计算过程,重在说明理论上的可能性。


附1                   多大的洪水算“百年一遇”?

           http://news.sina.com.cn/c/2010-07-27/062617868063s.shtml

                2010年07月27日06:26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7月20日清晨,流量高达70000立方米/秒的特大洪峰安然通过三峡大坝。三峡大坝通过了首次“大考”,挺起长江防汛抗洪的脊梁。然而,1998年长江流域那场特大洪水造成的灾难一直让我们刻骨铭心 ,面对新世纪以来我国接踵而至的灾难大考,三峡这座旷世大坝要经受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值此“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成为现实的时刻,我们也就真切地体会到“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的豪情。

  日前,中国气象局著名天气预报主持人宋英杰通过个人博客就三峡的防洪标准进行了一番专业的解读:

  现在报端动辄“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甚至“万年一遇”,“一遇”已经变成了一个免检的口头禅。百年一遇年年遇,此处不遇彼处遇。“一遇”不仅开始通货膨胀,而且开始远离真实。所谓“百年一遇”,体现的是一个平均概率,并不是此地去年出现过一次“百年一遇”,今年就铁定不会再出现了。况且随着气候变化,极端性的天气气候事件更频繁地发生。换句话说,从前的小概率事件现在正在逐渐演变成稍大概率的事件。“N年一遇”的概念本身,也需要不断经受时间和事件的修正,它也将变成一个变率增大的动态值。但目前的问题在于,“N年一遇”,已经由一个需要反复推敲的科学术语,变成了媒体酌情掌握、灵活运用的标题语言,不用不足以吸引眼球,不写不足以阐释严重。“N年一遇”,已经变成了一种泛滥的语言添加剂!

附2:

洪水“百年一遇”
咋算出来的
2010年7月26日 星期一 《汕头特区晚报》
关山雨(美国气象学博士生)

 今年是个“N年一遇”之年!有网友抱怨近年来,“N年一遇”频频出现,人们看到审美疲劳,甚至怀疑它是顶逃避责任的“堂而皇之的帽子”。不少人在问:“N年一遇”到底是算出来的还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是不是哪里都能使用“N年一遇”?N是不是可以无限放大到几千几万?

 根据当地很长时间的水文历史记录,可以计算出某量级的洪水在这个时期内平均多少年出现一次,也就是洪水重现期。如果某量级的洪水重现期为100年,则表示当地发生此量级洪水的概率为1%,就是俗称的“百年一遇”洪水。政府在确定当地防洪建设规模和等级时,要参考重现期。这样可以有效防洪的同时,避免过度建设。值得一提的是,“重现期”要假定“历史会稳定重现”,而气候变化可能会让一个地方百年间“沧海变桑田”。在防洪抗旱决策制定过程中不仅要计算“重现期”,也应该把未来气候变化趋势考虑进去。

 洪水重现期的计算并不困难。历史记录和统计方法都存在误差和不确定性,因此N一般只取个大数,例如五十年,一百年。“N年一遇”针对的也是某个特定地区。长江流域某支流的“五十年一遇”洪水,搬到常年干旱地区的河里就可能是“百年一遇”。所以,在短时间内看到各地大量涌现“百年一遇”,也并不异常。

 由此可见,“N年一遇”的说法代表了历史上灾害的罕见程度,但并不就意味着这样量级的灾害每N年就(只)会发生一次。不过,如果连续多年某地报道“N年不遇”的同种灾害,要么是当地气候发生改变,让原本罕见的灾害频繁发生,要么就是在滥用此类术语。

 在描述气候灾害时就不宜使用“N年一遇”。与水文历史记录不同,我国的气象观测记录起步很晚,上世纪50年代才开始全面建起统一规范的气象观测网络。全国常规气象观测记录不可能超过百年,所以用“百年一遇”甚至“五十年一遇”来描述气象灾害是很不严谨的。

 从目前的各媒体的报道上来看,有些“N年一遇”的使用并非出自业内人士之口,更像是记者随手写下的“文学夸张”。所以,相关人员在描述“N年一遇”之前,理应核实数据来源和计算过程,以免对公众产生误导。

附3:                云南大部干旱等级升至100年以上一遇

http://www.yn.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0-03/16/content_19262106.htm            2010年03月16日 15:35:32  来源:新华网云南频道

Pearson III概率分布对应的云南2009/2010秋冬连旱重现期分布(图片来源:云南省气象局)

   新华网云南频道3月16日电(记者 吉哲鹏)记者从云南省气象局16日召开的气象情况通报会上获悉,气象部门综合评定云南省目前的干旱为:秋、冬、春连旱全省综合气象干旱重现期为80年以上一遇,其中滇中、滇东、滇西东部的大部地区为100年以上一遇。

   云南省气候中心主任朱勇介绍,2009年秋季以来,云南省发生自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秋、冬连旱,2009年9月1日至2010年3月10日全省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58.8%,干旱区土壤处于严重缺墒状况。目前干旱仍在持续发展,并已经演变为秋、冬、春连旱。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0729-759780.html

上一篇:再谈似是而非、代人受过的“气溶胶”——“气溶胶粒子”责无旁贷
下一篇:关于将“气溶胶粒子”与“颗粒物”统一定名为“气浮质”的建议
收藏 IP: 112.80.149.*| 热度|

2 赵建民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8: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