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达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side 思接地质年代,眼扫地球内外 …… 跋涉于水文水资源、地理科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科学思辨、中外哲学

博文

河流收容与河流治安——人权、物权、河权与河流护理杂谈

已有 3361 次阅读 2013-8-19 08:25 |个人分类:水利水资源|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由各级政府主导的中小河流治理正在轰轰烈烈进行之中。中小河流治理与中小河流保护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近年,水权、河流权益已经逐步摆上台面,不少河流的所谓水权已经责任到市。

   我想到的问题之一是,如何尊重中小河流的秉性、增强当地民众的参与度?在水权关系等尚未明晰的情况下单纯的政府治理可能并不易收到长治久安的良好效果。

   在民法体系中,水权或河权似乎属于物权的一类,但目前的《物权法》中可能并无明确的水权约束与责任条款(我未细看)。

   在河流的尊严与健康、生态问题上,“河流护理”应当逐步拥有一席之地,因为河流的生态脆弱性受开始为人们认识与重视。    

   中小河流如何进行生态治理,而不是单纯的工程整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

   在中国农村的灌区层次,曾经进行过参与式管理的试点,可惜进展缓慢。

   中小河流的权益主体包括哪些?中小河流权益谁来维护?

   中小河流治理如何避免经济学中的公地悲剧可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除了水利、环境部门行使主管河流的职能之外,国土管理部门近年独立主导、巨量投资的在农村展开的规模浩大的土地整理工程,建设新农村的同时,不排除在农田水利层次留下新的后遗症。比如,单纯追求所谓增地率、规整化,盲目添平有调洪抗旱功能的池塘等自然水面,造成了一定的副作用。


附1:http://news.sohu.com/20100909/n274805551.shtml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2010年09月09日01:00

                                                             中小河流治理急速“补课”

  今年汛期,中小河流洪水灾害严重。业内人士指出,中小河流因长期缺乏投入,堤防脆弱,一些河段达不到规定的防洪标准,制约了当地防汛抗洪综合实力的最大发挥

  中小河流防洪能力脆弱,除了资金外,长期的“重城市、轻农村”思维也是其根本原因之一。而这一思维又是受到了长期扭曲的政绩观的影响。投资防洪设施,与投资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相比,几乎是个不能直接带来GDP的“折本生意”。与资金配套落实的问题比起来,地方政府对农村水利的轻视态度,或许才是让中小河流治理陷入被动的要害。

  有水利专家称,一条河流往往流经多县,在各县的重要性分布不均,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整体规划,从河流上游开始进行综合治理,先保护人口和农田,进而实行其他的治理,一年不能实施就分批治理。

  今年入汛以来,我国出现多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主要江河流域都发生了洪水,据水利部副部长矫勇介绍,2009年底和今年6月,财政部商水利部共安排中央财政专项资金50亿元,开展规划内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设。针对今年汛期中小河流洪水灾害严重的现象,8月初,财政部商水利部又追加安排20亿元,同时决定提前下达2011年资金计划30亿元,重点用于今年洪涝灾害严重或发生超标准洪水的河流河段治理。目前,加上地方已落实和正在落实的配套资金,中小河流治理投资达到100亿元以上。

  据悉,全国有2/3的中小河流达不到规定防洪标准。中小河流洪 涝 灾 害 损 失 占 全 国 的70%-80%,死亡人数占2/3。显然,中小河流治理严重滞后已经成为防汛抗洪工作的薄弱环节。

  从近期发生的洪涝灾害来看,中小河流防洪堤坝和农村水利设施的加固,已到关键阶段。这也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中小河流为何屡屡险象频出

  今年暴雨形成的洪水,对我国江河堤防提出了严峻考验。6月21日,江西抚河率先决堤,10多万名群众被困,被洪水淹没的农田达到135万亩。7月11日,安徽安庆市境内长江支流大沙河下游柏年河段堤防发生多处漫堤溃破险情。随后,辽宁铁岭胜利河阿吉段河堤决口。从今年发生的汛情看,大江大河往往能安全渡汛,而一些中小河流却为什么险象频出呢?

  有专家认为,实际上我们是在吃上世纪50-80年代河流整治的老本。中小河流因长期缺乏投入,堤防脆弱,一些河段达不到规定的防洪标准,制约了当地防汛抗洪综合实力的最大发挥。

  据了解,至2005年底,中国大江大河及其主要支流的防洪工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基本能防御主要江河常遇洪水。然而,数量众多、分布广阔的中小河流治理总体滞后;许多中小河流主要是上个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通过群众投入劳动力进行治理的,仍处于“大雨大灾、小雨小灾”的局面。

  其实,在2008年中央1号文件就曾明确指出:“各地要加快编制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增加建设投入,中央对中西部地区给予适当补助,引导地方搞好河道疏浚。”2009年6月30日,《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也正式通过审查。

  对于为什么至今中小河流洪涝灾害得不到很好解决的疑问,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程晓陶说:“中小河流的问题,并非三五年的工程建设所能解决的,远期的规划与近期的实施方案仍有很大差距。”

  另外,整治中小河流与大江大河有中央财政做后盾不同,根据现行的投资渠道,中小河流治理实行国家补助、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三个来源。

  以某省统计为例,到2009年底,该省专项规划内668座病险水库批复总投资69.76亿元,累计到位资金51.64亿元(其中中央36.48亿元,省级8.08亿元)。这份数据显示地方配套资金并不是很大,但对于一些地方而言,由于治理中小河流很难带来经济效益,所以哪怕是比例如此小的一部分资金也很难解决。

  “我下乡的时候就参加过冬修春修的劳动,给堤防加土、给河道清淤。”程晓陶说,“那时搞水利是很艰苦的,自带工具、口粮,也没有工钱,可农民并没有什么怨言,因为保护的是自己的家园,灌溉的是自己的粮田。大家感念新社会的好处,说是靠了共产党靠了政府,分散的农民才能组织起来,才有了这些能抗御水旱灾害的水利工程。”

  然而,在新的经济发展情况下,农民义务投工投劳、水利冬修春修的传统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中小河流治理不再有免费的午餐,堤防维护都等着上级拨款,而一些地方政府治理投入又不足,特别是中西部省份许多中小河流,即使争取到中央投资,地方政府也无力解决配套资金,这就导致现在一直在吃早年群众义务投工投劳进行河流整治的老本,防洪体系日显脆弱。因此,导致了中小河流有险不治、常年失修的现状。

  当然,除了资金外,长期的“重城市、轻农村”思维也是其根本原因之一。而这一思维又是受到了长期扭曲的政绩观的影响。投资防洪设施,与投资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相比,几乎是个不能直接带来GDP的“折本生意”。与资金配套落实的问题比起来,地方政府对农村水利的轻视态度,或许才是让中小河流治理陷入被动的要害。

  从城市内涝到农村被淹,一个相同逻辑被无数次重复:为政绩而重视城市建设,农村建设因为不能“立竿见影”而被长期忽略。事实证明,偏离“以人为本”的核心去治水,只能使暴雨和洪水变得愈加“防不胜防”。治理中小河流应因地制宜

  《淮南子·原道训》记载:“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意思是说,禹以水为师,依据水往低处流的自然流势,因势利导地治理洪水。

  程晓陶提出,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设计不同的防汛方案,将是一条可行路径。

  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应合理确定治理目标、任务和工程布局,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真正补好“中小河流治理这一课”。

  中小河流治理首先要明确河流分级管理的责任,每一个河段都应该落实到具体的乡、具体的市、具体的镇。而且应该有一套评估办法,做得好的地方,给予一定奖励,做得不好的,就应该得到什么样的惩罚。而不是做得越不好,得到中央的投入越多。

  时事评论员杜平提出,要有一个强制性的计划:“比如地方财政支出中有多大比例用于所管辖范围内的水利建设。防治自然灾害没有效益,没有利润,所以要有强制性的规定,地方官员才会当做任务来执行。”

  也有水利专家称,一条河流往往流经多县,在各县的重要性分布不均,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整体规划,从河流上游开始进行综合治理,先保护人口和农田,进而实行其他的治理,一年不能实施就分批治理。

  马克思在探讨东方社会独特的发展道路时,曾对治水与东方社会的政治关系产生浓厚的兴趣,指出东方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水利事业作为国家的公共活动。

  中国治水史源远流长,大规模的治水活动,不但催化了中国奴隶制国家的形成,而且对自夏商以来直至明清一直延续4000多年“家天下”的“单人统治的政体”这一专制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因为大规模的治水活动需要动用全社会的财富和力量,需要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因而在实施过程中强化政府的权威和中央的集权有其必然性。

  滔滔洪水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灾难,也是一次反思我们行为的机会。否则,我们还是很难走出堤坝越筑越高,洪水越涨越高的怪圈。


附2:

                                                                 浅谈人与河流的基本关系

中国期刊网 http://www.chinaqking.com/%E5%8E%9F%E5%88%9B%E4%BD%9C%E5%93%81/2009/25265.html

2009-1-4来源:《科海故事博览 科教创新》2008年第11期供稿文/郑绍国

[导读]河流是蔚蓝色地球上一条最长的生命带,无论她的空间长度还是时间长度还是她所拓展的广度。

摘要:河流是蔚蓝色地球上一条最长的生命带,无论她的空间长度还是时间长度还是她所拓展的广度。河流作为生命,她创造了人类最为灿烂的文明。那么,人与河流具有什么样的基本关系?为什么直到现在,人类在河流面前,还有诸多困惑,甚至束手无策,或者刚刚欣喜于在河流面前取得一点征服,便受到来自于自我能力昭显所带来的惩罚?人与河流的关系,实际上是唇齿相依、互相依赖的关系。一切无所作为或者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均需要重新审视。
关键词:河流;生命;人类文明
   人和河流都是有生命的,人进化,演绎了地球上最伟大的故事;河流也进化,创造了地球上最伟大的活力。没有河流就没有人类的智慧和文明;没有人类,河流也就失去了丰富多彩的一章。这种唇齿相依的关系,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生发展,历史教科书中关于人类四大文明发祥地,是全球共认的,它们分别是幼发拉底与底格里斯两河流域,恒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和黄河流域。从中可以看出人与河流不可分离的亲密关系。需要强调的是,流域作为人类发生、发展的根据地,将永远存在。
   作为地球上一种生命形式,人无论是生命个体还是生物种群,都有其发生、进化、发展和最终衰亡,在这一过程中,人由混沌无知的必然王国到高度智慧的自由王国,其规律性、节律性非常明显。然而,我们同样发现,河流也是有着基本的生命规律与节律的,而且,河流是蔚蓝色地球上最长的生命带,无论她的空间长度、时间长度还是她的可拓展广度,均为地球上的生命之最。论时间生命,著名河流均形成于数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前,直至今天仍然生机勃勃;论空间生命,最长的河流尼罗河6670km,是最年轻而富有生命活力的山体——珠穆朗玛峰的750多倍——这样的比喻,有人会觉得不科学甚至是可笑,但是,作为一种对水文化的探讨和概括,我是将所有的事物都作为生命体来看待的;论其拓展空间,也就是体魄——尼罗河的流域面积是287万km2,占非洲大陆的几乎1/9。而黄河,除流域面积外,还有这条悬河所涉及的洪水波及面积和防洪等保护面积,这就大大延伸了河流生命所触及的地域。
   说河流是有生命的,你还应当从每一条河流的河源出发去考察,在那里,河里生命的开端以及最初生命的脆弱,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工作关系,我曾数次登上黄河源头,而且常常一步跨越到另一个流域——长江流域去。在大江大河之源往复盘桓,你能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源。源,就是生命之初,就是生命之芽。江河源是从高原开始出发的,高原是由丘陵、盆地和细溪组成的。每一组丘陵环拱着一个盆地,每一个盆地的边缘都有无数的像毛细血管似的小细流。你走到一个盆地的最高点、一条溪流的最细处,以为就到了此河流的源头,然而,很快你发现,你又踏进了另一盆地,开始了又一轮循环的源头寻找,直至找到地理意义上的大河之源。你会发现,如此汹涌澎湃、浩浩荡荡的大河,其生命之初,竟是那样细微、那样脆弱。你感受到脆弱,你才感受到生命,因为人对生命的体验之一就是脆弱。把握住河流的细微和脆弱,你对河流生命的认识,就会深化一层。
   同样道理,你到江河尾闾,可以再次体验河流生命的终结,滔滔大河,融入蔚蓝色的海洋,悄然消失,仿佛是一首交响乐的终了,在高潮中回归平静。当然,生命河流的青年与壮年,也是同样伴随河流的一生。  
   河流作为生命,她不仅自己独立存在,而且以其广阔的空间、时间和拓展带,繁衍、滋养、推动了众多生命体的存在,从岸边的各类植物到水中各类动物,河流形成一个丰富多彩、无边无际的生物圈。仅就人类而言,最初的形成与辉煌的文化,都是由河流滋养和哺育的。没有河流,很难想象,人类会怎样进化,也许我们会萎缩,像地拨鼠一样在烈日下隐身于沙漠的地层下,也许我们只好重新回到大海里,像海豚一样摇着尾巴在海中划行。正因为有河流,而且她像母亲一样,呵护着人类,并且教会人类创造文明,所以,我们才脱离了其他动物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成为高级的灵长类动物,我们才创造了劳动工具、创造了文字,学会了继承与发展,把地球变为目前宇宙间惟一的活力盎然的星球。
   所以,我们称长江、黄河还有诸多大河为“母亲河”。这个比喻如此准确、亲切,以至于我们往往脱口而出,没有感觉到她的神圣,也许只有当某一河流生命消失之后,可能我们才会沉浸于对她的感动之中。
   因此,人应当像善待自己的生命一样,善待河流。没有了河流的生命,将会使她引力范围内的空间、时间带里的生命,也随之枯萎、衰亡、消失。
   著名水利水电工程师、两院院士潘家铮曾有过这样一段关于反思水利工程的论述,他说:“人类和水打交道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无能为力’和‘力不从心’的阶段,面对滔滔洪水或赤地千里的大灾难,只能逃荒或死亡。 随着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兴修水利工程,要管住水、利用水,进入‘改革自然’的阶段。人们修堤筑坝建库、修渠道、开运河、建电厂,发挥防洪、灌溉、供水、通航、发电等效益,这阶段还没有结束。但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有失误,受到大自然的报复,甚至留下不可弥补的遗憾。第三阶段应该是,人们在总结正反经验的基础上,对水进行更科学、合理的治理开发利用,做到可持续发展,做到与大自然协调共处。 ”他还谈到,人们在论及水利工程时,还应当增加一门课程:“人类活动引起的水害学”。这段平白朴素的论述,实际上总结、涵盖了几千年人类与河流、与水打交道的过程和认识升华。我们通常把人类有主观意识制作劳动工具、利用文字记事后的历史称为文明史。在文明史的过程中,人类最主要的史迹之一就是“征服”,以及为征服所做的一切努力,征服一个民族、征服一座山头、征服一条河流。但是,经过20世纪生产力极大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自然界巨大变化所带来的成比例的灾难,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文明史。当前,全球关于保护环境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就是这种反思观念的折射和放大。诚然,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的祖先在大自然对人类无情的摧残、毁灭面前,始终不是无所作为的,他们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探索,都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正是他们的努力,才使我们能走到今天。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人类的智慧,哪怕走远一点点,对我们家园都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害。在历史上,有被攻破城堡的民族,却没有被征服的民族。同样的,纵观历史,有被改造的河流,但是似乎却没有被征服的河流。人类每夺取河流一寸土地,河流便会回敬人类一次灾难;人类无度掠夺一方河水,河流也会用同样的无礼,加倍地报复人类。我国北方河流无数干涸的河床和不期而至的洪水,都是这个生命对人类不满的回音。今天,是我们去反思过去和矫正偏差的时代了。进入新世纪,人类对待河流的反思必然成为思维主流,人们不仅不再陶醉于对河流征服、侵占的胜利,而且面对现实,正在逐步改变以往的做法,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出“退耕还湖”、提出“维持河流生命的基本流量”等诸多高瞻远瞩的命题,正像对待任何一个生命体一样,以平等、公正的态度来善待那些滋养、哺育了人类的河流。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河流才能生命长存,而与其相依相存、须臾不能分离的人类生命才能长久,人类文明的火炬才不会熄灭。河流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河流是人类文明的基流。珍惜、善待我们面前的每一条河流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0729-717992.html

上一篇:看篇人间万态,体察地球表情——由人类观察员到地球观察员
下一篇:“放牧”一词被妖魔化了?——退耕还草、退耕还水还需加大力度
收藏 IP: 112.80.92.*| 热度|

2 蔡庆华 permafrost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2: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