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达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side 思接地质年代,眼扫地球内外 …… 跋涉于水文水资源、地理科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科学思辨、中外哲学

博文

“人定胜天”拥有迥然不同之二义(和谐或冲突)——中华二千年文化主流之“人定胜天”,是强调敬天

已有 6967 次阅读 2019-9-21 15:04 |个人分类:历史探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目前,各路辞书大都仅收录现代、后起之“与天奋斗、战而胜之”之义

      ——各种辞书应在“人定胜天”释义上进行中华传统文化之复兴、以天为大

      ——辞书应在“人力可以战胜自然”基础上增加“人心安定是天大之事”释义

      ——“人定胜天”有两种迥然不同含义,论及此词应先有的放矢、明确对象      


说明:本文的重点不是讨论“人定胜天”或“天定胜人”的深刻内涵或弦外之音及存在的争议,而是强调多种辞书目前仅收录单一的、僵化的“人力可以战胜自然”是欠妥的,特别是在国家特别强调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大背景下。“人心安定是天大之事”既是“人定胜天”的先天之义,也是与时俱进的时代强音。尽管“人定胜天”或“天定胜人”何者为宜,一直在争议之中,但不争的事实是:无论传统文化,还是当代文化,人定胜天”肯定不是仅有“人力可以战胜自然”的单一含义。如果辞书不能与复兴传统及与时俱进,在工具书层面,肯定会对人们的社会认知造成错觉。

  如标题所示,“人定胜天”在中华文化中,古代与现代,以及不同语境中,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一是和谐,另一是冲突。 

  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人定胜天”,主要是指“人定”是天大的事,是尊天,而不是逆天。

  然而,近些年来,权威的、非权威的各类辞书,通常仅收录单一的、后起的,仅盛行半世纪左右的“人力可以战胜自然”之石破天惊之语。

  以地理学为例,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地关系。不少年中,人文地理学曾长期被视作无益社会建设、没有实际用途的偏门之学。人与天、地的关系是常说常新的话题。

  半个世纪多的“人定胜天”的人地关系新论断奠定了中国水利等建设的基调。因此,追溯传统文化主流、正本清源有很重要的思想价值。

  网络有消息介绍:“人定胜天”,在罗竹风主编的《汉语大词典》中被解释为“人力可以战胜自然”,在朱祖延主编的《汉语成语大辞典》中被解释为“人的意志和力量可以战胜自然”,二书的解释基本相似。这种解释基本源于《辞海》,《辞海》中说:“人定”,犹言人谋,,谓人的意志和力量可以战胜自然,典出《逸周书·文传》:“兵强胜人,人强胜天。”2014年,刘玉凯在5月31日的《邯郸日报》上就撰文《“人定胜天”与天、人关系》,他说:“长期以来把‘人定胜天‘解释为’人类一定能够战胜自然’,这肯定不是古人的意思。”他将其中的“胜”理解为“比……更为重要”,而不是“战胜”之意。因此,他解释说:“人定胜天,就是人心安定,人人都能安守本分,人类体现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能够超越自然力。”

  至于最早出处与用例,辞书上仅简单笼统地采用字面上有出入、没有严格对应、而且含义或许有异的“兵强胜人,人强胜天”也未必合适。

       《成语小词典(新版)》(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所用例句把“人定胜天”上升到“真理”的高度:“淮河变水患为水利的事实,再一次证明了人定胜天这个真理”(第386页)。

  顺便摘录几本仅收录“人力可以战胜自然”或类似单一含义的辞典:


注:此图截自《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2012)



附1:http://www.photosharp.com.tw/DGPhoto/PublishView.aspx?id=502626&qid=13&qstr=4

           

附2:http://www.sohu.com/a/146387020_453481

    现代人对“人定胜天”的理解指人为的力量,能够克服自然阻碍,改造环境,因为人类是有智慧的生物。也可指人类一定能够战胜苍天。在《现代汉语词典》、《新华成语词典》、《百度词典》、《国语辞典》中均如此解释。偏离古意太远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而不是两者的排斥对立。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被称为神传文化,一直保持着对天地的敬畏。就连古代的皇上都称为天子,是老天的儿子,一切要听命于天。在过去的八卦中,皇上显位于九五之尊,也是九六爻之下(六爻为天),所以过去皇上登基叫做:位登九五。

    “人定胜天”来源于周朝姜尚、姜子牙那个年代,原来的词由五个字组成,是“人定能胜天”,后来不知道什么年代,省去了一个“能”字,变成“人定胜天”了。

    “人定胜天”中的人字,就是指人。

    “人定胜天”中的定,非指一定、肯定的意思,而是戒、定、慧中的那个定,是指定力、入定。

    “人定胜天”中的胜字,非是战胜和胜利的胜,而是超过和增长的意思。

    “人定胜天”中的天,非天地的天,而是指天命的天。孔子说:五十方知天命。是指人有三命:上曰,天命;中曰,宿命;下曰,阴命。天命有增有减,人若积德行善,吃亏忍让,救人于危难之中,就会增长天命。反之,干坏事就有损、有减天命。

    可见,"人定胜天"并无“人类一定能够战胜自然”,而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人的因素(行善积德或作恶多端)可以增加或减少天命。盲目自信,对天地没有敬畏之心,对大自然肆意掠夺与破坏,最后受到伤害的一定是人类自己。

附3:“中国知网”收录的带“人定胜天”标题的论文或文章

“人定胜天”之定义_赵林江

_人定胜天_天人合一_我国减灾防灾任重道远_何爱平

“人定胜天”思想的历史查考和认识_张涅

“人定胜天”是对荀子_天论_的误解_雷庆翼

“人定胜天”的变迁_郭建荣

“人定胜天”的古代原本用法与现代通常用法_邢福义

“人定胜天”观念的现代反思_戴丽莎

“人定胜天”还是“听天由命”__兼谈沈括_梦溪笔谈_有关数则_

_人类纪_新地质时期理论研析之一_人定胜天_还是_天人合一_叶谦吉

_天人合一_与_人定胜天_浅析人与自然的关系_余雄

人定胜天__干旱低头_

人定胜天__科学抗震救灾_胡锡晟

人定胜天_中国灾难片的主旋律表达_方锐

人定胜天_柯德夫

人定胜天_赵汀阳

人定胜天_陈永貴

人定胜天一解_常经

人定胜天不是梦_徐阳

人定胜天是荀子的革命哲学_

人定胜天的古希腊精神_周正

人定胜天还是和谐共存_反思当今中小学环境教育的伦理取向_萧成勇

人定胜天还是顺应自然_田学科

人定胜天(编者评)

从_人定胜天_到_众志成城_杨子彦

从_人定胜天_到_维护生态_的历_省略__河北省水利建设50余年成就透析_梁勇

从_人定胜天_到_美丽中国_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探要_杨卫军

从_人定胜天_到敬畏大自然_李忠东

从_天人相分_到_人定胜天_中国传统哲学_命_的观念演进溯源_朱宝信

从沙逼人退到人定胜天_记战斗在防治荒漠化前沿的乌审旗人_刘勇

台风卷走_人定胜天_的警示_汪昌莲

坚持_人定胜天_的唯物论基础_陶富源

多点_道法自然_少点_人定胜天_刘根生

大灾面前__人定胜天_辽宁人民战胜三年自然灾害侧记_马晓芳

天人合一与人定胜天__略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差异_陈明绍

对_人定胜天_的历史反思_罗见今

强化全民环境教育__摒弃人定胜天观念_蒋建

权力系统与环境系统依从关系_论君权神授再到人定胜天的扬弃和极化_张敬秀

物竞天择和人定胜天_教育者心态的调整_王丹

脱水蓖麻油_人定胜天之一例_世界植物油制炼工业大革命之前奏曲_俞大卫

荀况人定胜天思想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_马万明

荀子人定胜天思想的缺陷_张松辉

论毛泽东_人定胜天_的环境思想_吴绮雯

谈话剧_人定胜天_邓止怡

赞_人定胜天_谢文

都江堰与人定胜天思想_李昳聪

释“人定胜天”_兼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现代意义及其转换_周桂钿

释“人定胜天”_金秋子

高举紅旗_苦战奋战_依靠群众_人定胜天_刘瑞

附4:

https://hzdaily.hangzhou.com.cn/hzrb/html/2015-08/09/content_2038621.htm

             “苏迪罗”登陆台湾 卷走“人定胜天”碑

                    2015-08-09

         

          ▼资料图:有围栏保护的台湾花莲“人定胜天”碑。

附5:http://www.sohu.com/a/339490535_195772

                       人定胜天:人只有定下来时才能胜天 

                                 怀恩书社    

                    2019-09-07  

    “人定胜天”,在罗竹风主编的《汉语大词典》中被解释为“人力可以战胜自然”,在朱祖延主编的《汉语成语大辞典》中被解释为“人的意志和力量可以战胜自然”,二书的解释基本相似。这种解释基本源于《辞海》,《辞海》中说:“人定”,犹言人谋,,谓人的意志和力量可以战胜自然,典出《逸周书·文传》:“兵强胜人,人强胜天。”后刘过《襄阳歌》中又有“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之句。《史记·伍子胥列传》有言:“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很多人将“人定”训释为“人谋”、“人强”、“人众”。

    但是,确实有人对以上解释有异议,2014年,刘玉凯在5月31日的《邯郸日报》上就撰文《“人定胜天”与天、人关系》,他说:“长期以来把‘人定胜天‘解释为’人类一定能够战胜自然’,这肯定不是古人的意思。”他将其中的“胜”理解为“比……更为重要”,而不是“战胜”之意。因此,他解释说:“人定胜天,就是人心安定,人人都能安守本分,人类体现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能够超越自然力。”这种理解,已经接近彻鸿法师的解释了。

    马云的理解与彻鸿法师的解释如出一辙,他曾经在2008年10月27日去日本京都的时候,拜访了日本惟一在世的“经营之圣”的京瓷创始人稻盛和夫。稻盛和夫曾出家一年,做过和尚。马云本来是要向76岁的稻盛和夫请教问题的,包括企业与人性的关系,人的本质乃至灵魂的问题,但是他却首先谈了自己对“人定胜天”的理解。

    他说:中国有一句话叫人定胜天。这个‘定’不是一定的‘定’,是镇定的‘定’,天是有规律的,天可能是天灾人祸,人要镇定下来,是能够应付各种各样的灾难。马云有两处新的理解,一是将“定”理解为“镇定”,二是将“天”理解为灾难。但在表述时,他说是“可能”,这说明,这只是他的一种解释,而关于“人定胜天”的解释肯定还有很多。

    人定胜天还可以作何解释呢?“人”,可以理解为“个人”、“人民”、“人类”、“人心”等,在古语的解释中,“人”还通“仁”,有“仁爱”之意,如《吕氏春秋·举难》云:“故君子责人则以人,责己则以义”。

    关于“定”,《说文解字》云:“定,安也。”可以解释为“安定”、“镇静”、“宁静”、“安稳”等。若从佛教的角度来理解,又有“禅定”之意,是指“止心于一境,不使散动”。当然也有“一定”之意。

    关于“胜”,《说文解字》云:“胜,任也。”有“能承担、能承受”之意;又有“克制、制服”之意;在古文中,又同“升”;当然也有“战胜”、“超过”之意。

    关于“天”,我们一般认为是指“地面以上的高空”,此处指代“自然界”,还有“神仙或他们所住的地方”即“天堂”之意;“自然的、生成的”之意;笔者认为,此处还可引申为“宿命”之意。

    通过以上对各个字意义的解释,“人定胜天”就可以有多种解释了,下面将尝试几种。

    第一、人心镇定,便能胜任天职。

    无论何时,人的心一定要定下来,心定下来以后,才会有清晰冷静的头脑,有了清晰冷静的头脑,才会做很多事。而这些事中,有一种很合适自己的身心,只要做起来就快乐,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身心之行为,这便是天职。只有人心定了,天职才可以做好。

    第二,人若有仁,一定升天。

    这里讲“人”解释为“仁”,将“胜”解释为“升”,“天”解释为天堂。人心中有“仁”,便一定能升到天堂中去。“天”在我们中国古代人的心目中是一种很高的信仰,死后升到天堂被认为是一种很好的归宿。而只要心中有了“仁爱”,就一定可以升天。“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孔子的理想人格。孟子所谓“仁者爱人”,意指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这样的人,死后一定能升天。

    第三,人有禅定,便可克制宿命。

    原词无此意,但是结合佛教中的意义,可以尝试这样一种解释。此处,将“定”解释为“禅定”,将“胜”解释为“胜任”,将“天”解释为“自然之宿命”。“禅”为梵语“禅那“之略,旧译“思维修”,新译曰“静虑”,前者为“思惟所对之境,而研习之义”,后者为“心体寂静,能审虑之义”,“定”为梵语“三昧”之译,为“心定止一境而离散动之义”。即“一心考物为禅,一境静念为定也”。其实就是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

    “宿命”在佛教中有时指“前世的生命”,但一般情况下,指的是“生来注定的命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定的命运”。其实,这一天定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可以依靠禅定改变它。天定的命运,究其根本,是我们每一个人难以自控的相续的念头之流,这些念头,一个接一个,推使着我们自己的宿命艰难前行。而禅定,就是用来对治这些念头的。将这些念头一一对治,宿命自然便会改变。

    其实,按照以上对“人”、“定”、“胜”、“天”的解释,关于“人定胜天”有好多种可能的解释,诸如“人心镇定,胜于天堂”、“人民有仁,人间胜于天堂”、“人民安定了,便能承担一切”、“人心定了,胜于一切定”、“心定天定、心中的天就定了”等。有兴趣的,不妨尝试着自己做一些合乎自己心意的解释。

附6:http://www.welovead.com/cn/works/details/195Chppv

image.pn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0729-1198904.html

上一篇:黄万里先生两大学术著作《洪流估算》《工程水文学》之《工程水文学》下册下落不明,不知是否存世?
下一篇:全球范围的“现代水文学史”研究资讯征集
收藏 IP: 58.212.249.*| 热度|

5 武夷山 卜令泽 尤明庆 杨悦奉 黄河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2: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