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达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side 思接地质年代,眼扫地球内外 …… 跋涉于水文水资源、地理科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科学思辨、中外哲学

博文

对所谓别出心裁“倒吃甘蔗”的疑心——甘蔗头在哪?“树头”呢?

已有 11942 次阅读 2016-12-12 15:27 |个人分类:语言文化杂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对“倒吃甘蔗”的疑心——常人真的“顺吃甘蔗”吗?

                                        ——植物的“根与头”、“尾与头”的关系?哪头是好?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网友常有争议,昨说都行?

                                      ——反映出现先后的时间之头与比拟人形的空间之头

                                      ——唐诗等诗词中频频出现的“树头”似多指“枝头”

                                      ——“树头”本末兼容的歧义明显,树梢与树根无歧义

                                      ——“顾恺之倒吃甘蔗”使汉语成语喜添“渐入佳境”

                                      ——恍然小悟:顾恺之所吃似是聚会时精致盘装小段

   据称,著名画家顾恺之每次吃甘蔗,都是先从甘蔗尾吃起,慢慢才吃到甘蔗头。这正好和一般人的吃法相反。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吃,顾恺之回答说:“这样吃才能渐至佳境呀!”这里的“渐至佳境”,是指“越来越有味道”。网上所查的《晋书文苑 》原语是:“ 恺之每食甘蔗,。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注:“恒自尾至本”在不少网文中亦写为“恒自梢至根”。我个人推断,“恒自尾至本”更可靠。)

   对所谓别出心裁“倒吃甘蔗”的疑心——常人真的“顺吃甘蔗”吗?

   小荷才露尖尖角、头角峥嵘,出头之日,似乎都与植物的生长过程或其比喻相关。到了“倒吃甘蔗”这个节骨眼上,头就可以钻到地里吗?

   甘蔗的形态特征有这么说的:“甘蔗下半截甜。这是因为在甘蔗的生长过程中,它吸取的养料除了供自身生长消耗外,多余的部分就贮存起来了,而且大多贮藏在根部。甘蔗茎秆所制造的养料大部分都是糖类,所以甘蔗根部的糖分最浓。除此之外,甘蔗的叶子和梢头部分要积聚充分的水分,以供叶的蒸腾作用所需,根部的水分相对来说就很少,梢头的大量水分冲淡了糖分,所以梢头没有根部甜。”

   本文只是好奇,对于所谓常人的“顺吃甘蔗”也没有多少调查。植物学上的“头尾”我也不清楚知如何是好。

   按人来做类比,上部的是头,下部是足。

   在开花植物中,还有所谓的“头状花序”(头状花序(capitulum)花序上各花无梗,花序轴常膨大为球形、半球形或盘状,花序基部常有总苞,常称蓝状花序,如向日葵;有的花序下面无总苞,如喜树;也有的花轴不膨大,花集生于顶端的,如车轴草、紫云英等的花序。http://baike.baidu.com/link?url=qfI3GacubpveN-OG_sWmhxQ13g_RcaRyGvWbVYo_KjTV7jn3g_X_3w9bRTcALE-FUCpgmtaPKcAu2nX6U7dTjK

   至于中药当归,也有归头、归身、归尾的划分。据称:当归根据其根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全当归(全根)、当归身(主根)、当归头(根头)及当归尾(侧根及侧根稍部)。

   在河流地理中,君住江之头、妾住江之尾。水流前进方向的最前端被比喻成“头”。类比至植物,带头且向外延伸的方向是离根渐行渐远的方向,形成虽是同根生、但已枝头独领风光。枝头的含义可能没有歧解,但“树头”是哪一头可能有些歧义。

   小说家的“开头、结尾”应该没有歧义,反映了时间的先后。植物的生长,确实也是根先生长,树干、树枝再接着生长。由此也可以判断,在“头”的理解上存在两种不同的比喻。一个是空间意味上的头,类似于人的站态的“头”,另一个是反映时间先生的头。

   可以看出,“树头”的歧义十分明显,树根还是树梢,一时之间也许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之感。

   我作为常人,个人吃甘蔗的次序,原来以为别人也大致如此,对甘蔗发育而言属于“本末倒置”的,只不过以前没有特别介意。我从蔗梢吃到蔗根的理由如下:在没有工具辅助的情况下,从蔗梢下手比较容易撕开,先吃这头就很自然。即使用刀具削剥,以硬软度而言,蔗梢虽然甜度较差,但自有一番脆嫩、爽口之味。慢慢吃至蔗根,牙齿也要逐渐紧张、用力。稍不小心,牙缝还会被甘蔗纤维塞住。

   先吃蔗梢还是先吃蔗根?我不相信顾恺之以前的人基本上从蔗根吃起。我也不相信先吃哪头需要先学习别人的经验。就我自己来说,我从来没有留意过别人下口的方向。

   延伸至一般的食物吃法,“渐入佳境”与“先肚为快”是两种不同的旨趣与追求。“渐入佳境”往往需要很强的耐心,常人确实有等不及之感。“先肚为快式”将最好的先占为已有,剩下的时间段仍然享受“剩余中的最优”,也自有一番快意。

   不过,具体的甘蔗吃法似乎也可分两种,一种是“大碗喝酒式”、边吃边剥的整根在手,另一种是切成数段的、精致的大盘盛装。汉杨孚《异物志》记载:“甘蔗,远近皆有,交趾所产特醇好,本末无薄厚,其味至均。围数寸,长丈餘,颇似竹,斩而食之,既甘;迮取汁如飴餳,名之曰糖。”我突然想到,“顾恺之吃甘蔗”故事莫非发生于围桌共坐的所谓聚餐?这样才有他人的意外发现?试想,如果切成多段,盘装的小段无皮甘蔗,先挑最甜的根段吃,这确实符合人之常情。只有这样,出现在同一个故事中的顾恺之不同凡响、卓尔不群的“一叶障目”与“恒自尾部”才有珠联璧合之妙。

   至于“恒自尾至本”还是“恒自梢至根”,我个人推断,可能是一些中小学教材或教辅采用了更加容容易理解的“恒自梢至根”。从《中学语文》杂志的《顾恺之吃甘蔗》可能看出,“渐入佳境”在一些文献中曾经也写作“渐至佳境”呢。

   《中华成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09版)同时收录了“渐入佳境”与“渐至佳境”,并都将出处归至顾恺之名下。

附1:


附2:http://baike.baidu.com/link?url=rQ9wYeZ5sOQAp7SvJbchqMbVym5sojKde0c58ccUhYtVJnPKH7NPHE_XO6HMU0DDWXf1vsqi-qAlyCTX5OdAf86IjrGpSjhGitbOevKCEXobch9ng3Wp3GBolemyUIJz

                                                 《世说新语笺疏》下卷下〈排调〉~89~

   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问所以,云:「渐至佳境。」

                                             《晋书》卷九十二〈文苑列传·顾恺之〉~2404~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父悦之,尚书左丞。恺之博学有才气,尝为〈筝赋〉成,谓人曰:「吾赋之比嵇康琴,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深识者亦当以高奇见贵。」桓温引为大司马参军,甚见亲昵。温薨后,恺之拜温墓,赋诗云:「山崩溟海竭,鱼鸟将何依!」或问之曰:「卿凭重桓公乃尔,哭状其可见乎?」答曰:「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恺之好谐谑,人多爱狎之。后为殷仲堪参军,亦深被眷接。仲堪在荆州,恺之尝因假还,仲堪特以布帆借之,至破冢,遭风大败。恺之与仲堪笺曰:「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稳,布帆无恙。」还至荆州,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桓玄时与恺之同在仲堪坐,共作了语。恺之先曰:「火烧平原无遗燎。」玄曰:「白布缠根树旒旐。」仲堪曰:「投鱼深泉放飞鸟。」复作危语。玄曰:「矛头淅米剑头炊。」仲堪曰:「百岁老翁攀枯枝。」有一参军云:「盲人骑瞎马临深池。」仲堪眇目,惊曰:「此太逼人!」因罢。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附3:http://www.taoguba.com.cn/Article/1167695/1    

   甘蔗的生长特性是由短株一节一节长高,因而有歇後语:“出土甘蔗---节节高”的说法,所以人们常在拜拜、传统婚礼上用甘蔗来讨个好兆头,希望生活中一切事物能越来越好。莆田曾经是个著名的甘蔗之乡,民间对甘蔗有独钟,有一种特殊的民俗:新婚夫妇,结婚不久,岳父母要举行“请仔婿”,把女婿请回家细心款待,宴请亲朋。在送女婿回家时,必定按俗规把一对甘蔗,用红绳包扎后,让女儿、女婿带回家中,寓意往后的日子,过得像甘蔗一样节节高。 在甘蔗的生长过程中,它吸取的养料除了供自身生长消耗外,多余的部分就贮存起来了,而且大多贮藏在根部。甘蔗茎秆所制造的养料大部分都是糖类,所以甘蔗头越接近地面,甜度就越高,因此“倒吃甘蔗”就用来形容人的处境越来越好。据载,我国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每吃甘蔗,必从尾到头”。他说这种吃法叫“渐入佳境”。这虽然说的是一则趣闻,可也是一种经验之谈。另外,歇后语“倒吃甘蔗---节节甜”、“倒吃甘蔗---甜头在后”,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附4:http://www.51puer.com/article-10914.html

                                                 从头到尾认清茶树「重磅科普,非看不可」

                                           编辑整理:ZhangCui 来源:锥子周茶业复兴  2015-05-15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在我国古代,先人们就对茶树有了详细的描述,陆羽在《茶经》里的“茶之源”中写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茎如丁香,根如胡桃。”同大多数植物一样,茶树也是由茎、叶、芽、花、果实、种子和根等器官组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茶叶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今天我们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认识与了解茶树。

一、茶树之芽

二、茶树之叶

三、茶树之茎

四、茶树之花

五、茶树之籽

六、茶树之根

附5: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074209353936007228.html

                        植物头尾怎么区分,例如香蕉,茄子,黄瓜,玉米哪边是头,哪边是尾巴?

                                                  匿名 发布于2014-07-24

   在形态学上,分生迅速,向上或者向下延伸的是上端; 分生缓慢,不延伸或者延伸很少的是下端。对于地上部分而言,树枝是形态学上端,而树干是形态学下端。 对于地下部分而言,根尖是形态学上端,根基是形态学下端。

附6:http://xueshu.baidu.com/s?wd=paperuri:(dc4ad3ad95ca933f3964a14dc4fcf25e)&filter=sc_long_sign&sc_ks_para=q%3D%E5%BD%93%E5%BD%92%E5%A4%B4%E3%80%81%E8%BA%AB%E3%80%81%E5%B0%BE%E6%9C%89%E6%95%88%E6%88%90%E5%88%86%E5%88%86%E6%9E%90&tn=SE_baiduxueshu_c1gjeupa&ie=utf-8&sc_us=4865044035462637964

                                                              当归头、身、尾有效成分分析

                           芮和恺,何清英,徐子诚,余家兰,沈祥龙   出版源《中成药》, 1983(2)

摘要  历代医家对当归入药分为当归头、身、尾。本文作者将不同产地的当归分成头、身、尾三部分,应用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对其主要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实验结果初步表明,当归头、身、尾在其粉末外观颜色及其挥发油、阿魏酸等主要成分的含量上均有一定的差异。其中当归尾的挥发油、阿魏酸的含量为最高,归身居次,归头最低。

附7:http://www.mnw.cn/quanzhou/qgxw/1280417.html

   “社区治理交流就是基层民众的交流。”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赵守博说,“用闽南谚语形容就是‘树头站乎在,不惊树尾作风台’,意思是树根扎得深,再大的台风也吹不倒。”

附8:http://news.66163.com/2015-08-10/1040759.shtml

                                           八百岁古樟好似拱桥 哪是树头哪是树尾分不清

                                             发表时间:2015-08-10      来源:大武夷新闻网

   

   本报讯 昨日,浦城一市民到松溪游玩时,在茶平乡刘屯村发现一拱桥树。

  该树主干弯曲成“桥”,横跨在2米左右的古驿道上。“桥”面两侧分蘖生枝,又冒出4根挺拔的小树。当地村民也分不清哪边是树头,哪边是树尾。

  立在树旁的一块保护牌显示:该树为香樟,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迄今已有800年树龄。树拱两侧主干直径大小不一,在0.8米到1米之间,“拱桥”部分截面最宽达1.5米。

  刘屯村村主任阮金凤介绍,树拱坐落的位置距村0.5公里。正处在旧时松溪通往政和的必经古驿道上。由于树拱最高处距地面不足2米。因此,这里也成了“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一个隘口。

  至于树怎么会长成这个样子?当地村民推测,树木在成长过程中,遭遇风雨或雷电袭击,造成树干被一分为二撕成两半。靠近路内一侧的半边因为自然弯曲形成拱桥状埋进土里,原先的村民见它并不妨碍行人过往,便将它保护了起来。由于香樟再生能力强,埋在土里的半边树干继续存活,经过岁月洗礼,便长成了如今的样子。 (周兴贵 刘盛富 文/摄)

附9:http://www.zybang.com/question/94f27fe6e2a362c5e7f5181354b3308b.html    

   粉丝团嵗俌2014-08-04:今天生物课老师说大树的上面是头,下面是尾。这样的说法对吗?求他还用人来和树作对比,求解答,详细答案!谢谢

   其他回答:我觉得对,因为它也是用下面支撑着上面 ,相对脚支撑着上面

附10:http://www.cidianwang.com/mingyan/sushi303.htm

    http://www.52shici.com/member_blog_detail.php?mem_id=57276&id=7716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苏轼

   见宋·苏轼《新城道中》。

   絮帽:白丝绵制的头巾,这里以絮喻云,取其轻软洁白。铜钲:铜锣,这里以钲喻日,取其圆而明亮。这两句大意是:久雨初晴,几朵白云给山岭披上了絮帽,一轮初升的红日,像铜锣一样挂在树梢。

                                     新城道中(第一首) [宋]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附11:http://www.gkstk.com/p-w405918.html

                                                                          春 生

                                                                           白居易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先遣和风报消息,续叫啼鸟说来由。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附12: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9d9ab20102vhd2.html

                                                           《画禅室随笔》(明)董其昌

                                                                    ●卷二    ○画诀

   凡画山水,须明分合。分笔乃大纲宗也。有一幅之分,有一段之分,于此了然,则画道过半矣。

  树头要转,而枝不可繁;枝头要敛,不可放;树梢要放,不可紧。……枯树最不可少,时于茂林中间出,乃见苍古。树虽桧、柏、杨、柳、椿、槐,要得郁森,其妙处在树头与四面参差,一出一入,一肥一瘦处。古人以木炭画圈,随圈而点之,正为此也。宋人多写垂柳,又有点叶柳。垂柳不难画,只要分枝头得势耳。点柳叶之妙,在树头圆铺处。

附13:http://bbs.zhsc.net/thread-4894740-1-1.html

                                                                   元散曲小令格律

张可久        断桥流水西泠渡,暗香疏影梅花路,蹇驴破帽登山去,夕阳古寺题诗处。树头啼翠禽,水面飞白鹭,伤心和靖先生墓。

周德清        雪意商量酒价,风光投奔诗家。准备骑驴访梅花。几声沙嘴雁,数点树头鸦,(说)江山憔悴煞。

附14:http://so.gushiwen.org/mingju/ju_5652.aspx

                                                          树头幽鸟,对调新语,语罢双飞却。

                                               ——出自宋代顾德辉的《青玉案·春寒恻恻春阴薄》

春寒恻恻春阴薄。整半月,春萧索。晴日朝来升屋角。树头幽鸟,对调新语,语罢双飞却。

红入花腮青入萼。尽不爽,花期约。可恨狂风空自恶。晓来一阵,晚来一阵,难道都吹落?

附15: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820440655282987348.html

                                                                《清平乐·离肠宛转》

                                                                       年代: 元 作者: 元好问

离肠宛转。

瘦觉妆痕浅。

飞去飞来双语燕。

消息知郎近远。

楼前小雨珊珊。

海棠帘幕轻寒。

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山。

附16:http://www.zybang.com/question/c1bea1005cb61005ec89d3047537f423.html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附17:http://new.060s.com/center/stalnn/all/t-srL0ym9wXX79Kfbz3rMNkZDN_1194473.html

                                                                       宫词一百首

                                                                    日期:2015-04-20

道君王不来宿,帐中长是炷牙香。 雨入珠帘满殿凉,避风新出玉盆汤。 内人恐要秋衣着,不住熏笼换好香。 金吾除夜进傩名,画袴朱衣四队行。 院院烧灯如白日,沈香火底坐吹笙。 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

附18:http://www.slkj.org/c/38341.html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出自唐朝诗人韩偓的作品《残春旅舍》,其古诗全文如下: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附19:http://3y.uu456.com/bp_1su6z8fcdh1jxut0i34y_1.html

                                                            元曲[双调] 水仙子·寻梅

                                                                            乔 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附20:http://www.gkxx.com/resource-1056837.html

                                                      宋词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附21:http://www.ptwhw.com/?post=3832

   所谓倒啃甘蔗,指的是从甘蔗的末尾啃起,直到蔗头为止,这种啃法,古人早试过了。据载,我国东晋顾恺之(著名古代画家)“每吃甘蔗,必从尾到头”。他说这种吃汉叫“渐入佳境”。这虽然说的是一则趣闻,可也是一种经验之谈。

附22:http://www.cz88.net/rizhi/kongjian/3875210.html

                                                                             啃着甘蔗上战场

   梁朝的东宫学士庾信是位啃甘蔗高手,他啃甘蔗和别人不一样:喜欢倒着啃,就是从甘蔗的末尾啃起,直到蔗头为止。这让当时的人感觉很奇怪,其实,他们不知道,这种啃法前人早就试过了。史载,东晋画家顾恺之"每吃甘蔗,必从尾到头",顾恺之还给这种啃法取了个名字,叫"渐入佳境"。

  侯景攻建康时,庾信率军守卫朱雀门,侯景军队已过朱雀门,他还在啃甘蔗。这不能怪庾信,实在是这根甘蔗太美了,即便从末尾啃起,也同样甘甜可口。庾信狠狠地咬了一口,甘蔗汁流了一下巴,他正闭着眼,"哈--哈--"地品味着这美妙的滋味,突然,侯景军乱箭齐发,一支箭就射在他旁边的门柱上。庾信吓得魂飞魄散,扔下甘蔗逃走了。

  这颇具喜剧性的一幕,被《资治通鉴》极为传神地记录了下来:"俄而景至,信帅众开桁,始除一舶,见景军皆着铁面,退隐于门。信方食甘蔗,有习箭中门柱,信手甘蔗,应弦而落,遂弃军走。"

附23:http://www.yczihua.com/article-10318.html

     http://www.ledu365.com/yc/rensheng/2014/0519/36959.html

                                                                顾恺之吃甘蔗的趣事

                                                           2014-12-24 文章来源:易从网

                                   (顾恺之吃甘蔗,2014-05-21 21:55来源:乐读网 作者:赵元波)

   顾恺之是我国东晋时期的画家,出身于士族家庭,多才多艺。小名儿小虎子,人们都亲切称他“顾虎头”,因其生来虎头虎脑,甚是可爱,而得此名。《洛神赋图》是顾恺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国十大传世名作之一。顾恺之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尤其是人物,极为传神。他的画注重表现人的性格和精神特点,重视人物的言论风采和才华,对当时受理教和政治束缚极为严重的绘画艺术影响很大。那么,顾恺之吃甘蔗的趣事儿是什么呢?

   顾虎头曾在大司马桓温的幕府,被桓温招为参军。有次虎头跟随桓温到江陵视察,当地官员前来拜见时送来了很多捆当地特产——甘蔗。桓温就发给大家来品尝,大家都边吃边赞。这时,只有顾恺之一人独自望着江景美景而出神。桓温见了,故意挑了根长长的甘蔗,把甘蔗尖儿的那头塞在了顾恺之手里。恺之看也不看,拿着甘蔗尖儿就啃。

   桓温看见这副吃相,忍俊不禁,便问他:“这甘蔗甜不?”。其他人见了也都跟着起哄着说:“我们吃的甘蔗超级甜,不知顾将军的甘蔗甜否?”顾恺之这才回过神来,看到自己啃的是甘蔗的尖子,才明白他们为什么嬉笑。不过向来疯疯癫癫的虎头倒是反应的很快,他举起甘蔗说:“你们笑啥!我看你们根本就不懂甘蔗的正确吃法,吃甘蔗可是也大有讲究!”大家这么一听倒是好奇了起来。恺之接着说:“你们一开始就吃最甜的那段,就会越吃越不甜,吃到后来,就倒胃口了。而像我这么从尖吃,就会越吃越甜,越吃越有味儿,这种吃法叫‘渐入佳境’。”

附24:http://swen.zhao.blog.163.com/blog/static/122299431201148102426561/


附25:http://www.toutiao.com/i6287777015030350337/


附26:我没有见过左琼的全文,只是从网上剪切了摘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0729-1020234.html

上一篇:无“正能量(positive energy)”的狂销书《正能量》及无稽访谈
下一篇:歌德《浮士德》中的“生命之树”是金色的还是绿色的?金在哪里?
收藏 IP: 112.80.70.*| 热度|

1 陈楷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4: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