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权主义不是认为女性是第一性、是更优秀的性别,主张女性统治男性,也不是要把男性当作敌人或者竞争对手,拒绝两性合作,而是追求男女人格平等,机会平等。中国社会往往极端化,妖魔化女权主义思想,并且这种现象在中国学术界也是比较常见的。我希望我作为男性的一员,能够发出自己不一样的声音,为中国女性争取合理合法的权益,做一些呐喊。即使个人的声音微弱,很容易被男权的潮声所淹没,也要传达给女同胞们——不只是女性才关心女性权益,我们不会因为中国社会男权思想深重,就放弃奋斗!
较早前,我在自我介绍的博文中,强调过自己是女权主义者,结果很多人搞错我的性别。然而,为啥男人不可以是女权主义者?
我逐渐确定自己是个女权主义者,起始于6年前。当时我在丹麦的哥本哈根大学玻尔研究所做硕士论文,实验室恰巧多为女性——领导实验室的教授以及同时在丹麦科技大学供职的兼职教授都为女性,并且实验室的研究生(含硕士和博士)也有超过一半为女性。一次实验室聊天,我们聊到两性问题,一个丹麦女博士生直接问我是不是女权主义者。当时我对女权主义的名词还有些生疏,当然她解释说是否认同两性应该平等,我便回答是了。在这之后,我开始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关于女权主义的文献资料。这样的深入接触,让我逐步确定,没错,我就是一名女权主义者。
当然,我成长于一个本身性别观念并不那么强烈的家庭,应该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首先,我出生自性别观念总体上就不特别强烈的南方。我父母都是煤矿工人,母亲高中毕业,父亲初中毕业。从小,我家就是父母共同承担家务,性别分工并不明显。邻居家也差别不太大。没多少人认为做家务只是女人的责任,甚至邻里间还会攀比谁家的丈夫体贴,分担的家务多。还有必要提的,就是我有一个长我两岁半的姐姐。她从小就好强,学习成绩也很好。虽然她后来改学文科,但是高中数学一样可以有拿满分的实力。对于女人不适合学理科,不擅逻辑的社会偏见,我从小朝夕相处的姐姐都鲜明地把它们打破了。姐姐在外语学习上的天赋,在我还在小学高年级依然没能有机会直接接触英语的时候,也让我羡慕——当然,后来我发现男性不擅外语学习的社会偏见在我身上也同样不攻自破。而后来阅读的大量文献资料,也让我确信这些被当作“真理”在中国广为宣传的认识只不过是应该彻底摒弃社会偏见而已。
参考文献:Elizabeth S. Spelke, Sex difference in intrinsic aptitude for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A critical review. American Psychologist, vol. 60, No. 9, 950-958, 2005.
可叹的是,中国各种社会偏见实在是太有市场了,甚至一些学者,也靠着毫不掩饰自己强烈的性别观念在中国社会出了名,获得了更多的权力和社会资源,代表比如前浙江大学教授,现任贵州大学的校长郑强。当然,女性受压迫,并不是中国社会特有的现象,全世界都广泛存在,只是现今程度上可能存在不小的区别。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现代文明,逐渐改变了西方人的两性观念。中国社会发展到如今,女性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和比例都已经达到甚至超过男性,社会依然普遍存在男尊女卑的观念,实在是挺遗憾的事情。作为一个认同人人平等价值观的知识分子,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有意识地来培育中国社会两性平等的观念,让中国变得更平等,更让人舒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9: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