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近三八妇女日(Women's day 按原意本不是什么节,而是为了纪念为女性争取平等权利而设置的),BBC 意外出了个新闻关注中国的“剩女”问题。在男多女少,两性比例严重失调的中国,怎么会出现“剩女”群体呢?高知女性通常晚婚晚育,也通常不愿意多生孩子,和中国强制的独身子女政策不也刚好相配套,为什么要在媒体上宣扬“剩女”这种诋毁式的词汇呢?这其中的逻辑实在让西方人大跌眼镜,百思不得其解,以至于该新闻吸引了迄今为止681条评论!这个数字在人满为患的中国或许算不得惊人,在西方媒体上就算了不得的数字了,足见其受关注的程度。原文链接见:China's 'leftover' women, unmarried at 27
其实“剩女”问题,如果究其所以然的话,根本是个伪问题。作为“剩女”主要代表的高学历、高收入、高地位的知识或职业女性,根本不存在被剩下的情况,而是自我选择单身生活,对于选择异性伴侣采取的是宁缺毋滥的态度。人们会开始思考自己的需要,而不是简单得被动从众,这是时代的进步,却被传统男权思想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要使用妖魔化独立思考的女性这样一个技术手段,通过精神打击的方法让独立女性接受男权的压制(其内在的逻辑是——“没人要,现在我放下架子要了你,还不感恩戴德,乖乖地给洗衣做饭带孩子”?),从而确保男权社会意识形态的延续性。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意识形态的重压之下,思想独立的女性并没有就范,虽然为了给父母以某种精神慰籍,她们会去参加未必靠谱的相亲活动,然而如果没有遇上合适的对象,她们依然选择惬意地过着有女友相伴的、自由的单身生活。只要自己觉得舒适,何必为了别人眼中幸福的虚名而委屈求全?生活是自己的呀!我看到中国的女性朋友们,开始思考自己的需要,我为她们高兴。因为自己的生活,主动权应该把握在自己手里!婚姻的构建,不应该只是为了单纯的DNA的延续,或者性需求的满足。作为社会的动物,我们难以离开伙伴,需要以稳定的人际关系为基础而构建的被称之为“家”的独立单元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在这之中,我们也希冀拥有包括在智力和心灵层面上的沟通,在疲惫和沮丧的时候希望得到宽慰和支持。然而,满足这些精神的需求,我们也未必需要执念于传统定义下的婚姻(我个人也支持李银河对婚姻的理解,支持为同性婚姻立法)。同时,如果传统定义下的婚姻,满足不了上述人的精神需求,难道人要屈服于性而进入婚姻吗?
作为男性,我认为,我们男性群体需要认识到女性有掌握自己人生选择的需要。两性,本身也不应该是对抗的关系。构建优质的两性关系,需要沟通和理解。让女性受迫屈服于男性,虽然让男性满足了体现统治力的欲望,却让男性失去了享受平等的两性关系,在求同存异为原则之下,独立的思想在一起碰撞而迸发出来的智力和心灵沟通带来的满足和安全感。这是男权社会之下,婚姻生活中被男性忽略的重大损失。而这一切,是可以避免的。作为男性的我们,学会接纳具有思想独立性的女性,事实上有助于我们自身人格的成长,以及获取优质的两性生活,何乐而不为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19: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