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轮车上的博导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jx45 狂犬病、流感、结核病和人类遗传学科普园地。 提供根治 “狂犬病恐惧症” 的灵丹妙药。 奉献在中国彻底消除狂犬病的锦囊妙计。

博文

人类存在对狂犬病的天然抵抗力? 精选

已有 23585 次阅读 2013-7-26 14:37 |个人分类:狂犬病防治|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人类, 抵抗力, 狂犬, √烊

译者前言:

《美国热带医学与卫生杂志(J. Trop. Med. Hyg.)》去年曾发表论文:秘鲁亚马逊人群暴露于狂犬病毒的证据Evidence of Rabies Virus Exposure among Humans in the Peruvian Amazon. Am. J. Trop. Med. Hyg.  87: 206(2012).)。本博客于去年8月23日对该文曾有简介: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605145.html )

在同一期杂志上,发表了Willoughby 医生针对这篇论文写的社评,以下为该社评的全文翻译。


 对狂犬病的抵抗力(社评)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发的迅速恶化、几乎总是致命的脑炎。犬源狂犬病预计每年仅在非洲和亚洲地区就能导致55,000人死亡。由于多种原因,狂犬病最近在中国、前苏联共和国、非洲南部、中美洲和南美洲仍不断发生。

吉尔伯特(Amy T. Gilbert和同事们发表在本期杂志的文章中挑战了狂犬病无法治愈和普遍致命的传统说法。这种绝对致命的规律对许多哺乳动物来讲从未得到过验证,而对其它哺乳动物,如狐狸和人,则可迅速证伪。同一个研究小组最近提供的证据表明,作为狂犬病已知的储存宿主,某些蝙蝠物种通常能从狂犬病中恢复。

如果在人类中存在对狂犬病的完全或相对抵抗力,就应该有机会偶然地被检测到,比如最近曾有关于德克萨斯州和加利福利亚州狂犬病幸存者的报道。尽管发病范围和严重程度存在高度差异,但两个患儿都产生了抗狂犬病毒胞质成分的抗体,而没有膜相联狂犬病毒糖蛋白的中和抗体。这些病例报告挑战了狂犬病领域的两大传统说法之一:狂犬病并不总造成严重的神经损伤,或者是狂犬病能被抗狂犬病毒糖蛋白中和抗体之外的其他机制以非溶细胞的方式清除(例如,以最小的神经损伤的方式)。用于解释这些病例的其他假说,如与狂犬病毒结构蛋白发生交叉反应的自身免疫性脑炎,都未得到临床试验的证实。

如果对狂犬病的完全或相对抵抗力存在于不同人群中,那只可能是在一个狂犬病流行地区的基因隔离人群中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应当到哪里去寻找这样的人群呢?有人可能会尝试去有小群原住民的偏远地区,如北极地区(狐狸狂犬病病毒流行地区),或亚马逊、非洲及亚洲地区,这些地区有蝙蝠或食肉动物狂犬病毒流行,也可能有其他蝙蝠相关的狂犬病毒流行。吉尔伯特关于这个问题写的这篇文章让我们更接近这种可能。值得注意的是,在秘鲁亚马逊的受试者要么有抗狂犬病毒核蛋白的抗体(和美国的幸存者一样),要么有抗与膜结合的糖蛋白的中和抗体,但很少会同时存在这两种抗体。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血清反应阳性的受试者都是成年人,这表明在儿童存活率很低并且80%受试者生活在受到吸血蝙蝠侵害的地区,在该地区,对狂犬病的抵抗力具有适应性的优势。

那么其余对狂犬病高度易感的人群该怎么办?早在一个世纪之前狂犬病就已经有疫苗预防了,狂犬病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受经济、地理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很好地防御狂犬病。技术转让将很有希望在将来改善这种状况。吉尔伯特的结果提示,可能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来发现新疗法。对于这些基因独特的人群的遗传学研究可能提供一些信息,以通过人类生物化学和生理学途径增强人对狂犬病的抵抗力。同样重要的是,在我们面临所谓的无法治愈的传染病或中毒时,如果知道这种疾病确实持续存在,即使是如狂犬病这样的传染性疾病,应该促使我们更加努力地去寻找治愈的方法。现代的治疗方法可以促进我们获得更高的存活率,即使是在尚未发现特异性治疗方法或解药的情况之下。                                  

[Rodney E. Willoughby Jr.,  Resistance to RabiesEditorial) Am. J.Trop. Med. Hyg.,87(2), 2012, p. 205 邓 咪译 严家新校]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711425.html

上一篇:国际学术界关于狂犬病能否治愈的争议
下一篇:北京最新狂犬病案例报导:记者科普水平大PK
收藏 IP: 211.142.225.*| 热度|

4 李宇斌 徐大彬 yunmu biueskyw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2: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