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轮车上的博导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jx45 狂犬病、流感、结核病和人类遗传学科普园地。 提供根治 “狂犬病恐惧症” 的灵丹妙药。 奉献在中国彻底消除狂犬病的锦囊妙计。

博文

猫与人类传染病:猫在历史上的功过 精选

已有 9583 次阅读 2020-11-29 18:35 |个人分类:科学普及|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猫与人类传染病:猫在历史上的功过

猫科动物中唯一被驯化的物种,在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陆上都能繁衍生息。它几乎可以在任何气候和栖息地茁壮成长,是世界上最具生态学侵略性的物种之一。目前估计全球猫的数量,包括宠物猫、流浪猫和野猫,在2亿6亿之间。有人类的地方,极有可能也有猫。

据信,生活在北非近东农业地区的人类在8,000至12,000年前驯养了非洲野猫(Felis lybica)。考古学家克拉卡兹Magdalena Krajcarz及其同事指出,猫驯化的方式是一个复杂而尚未解决的问题,其中有许多问题涉及到猫在农业社会中扩展编年史,以及猫与人类进化关系的特点。可能村庄里储存的谷物和垃圾堆吸引了啮齿类害,这反过来又吸引了以鼠为食的野猫,猫从此开始了一种新的与人的互惠关系,并因此而得到蓬勃发展。

从这些村庄,猫找到了适合它们的世界。作家哈珀(Lee Harper)和怀特(Joyce L. White)写道,古代的水手们很快就看到了在长途航行中有猫在船上的好处可以保护他们的食物供应不受啮齿类动物的破坏。贸易和商业帮助猫从中东传播到欧洲、远东、东方和美洲的各个停靠港口。在这段共同的历史中,猫既被人类辱骂,也被人类尊敬

中世纪欧洲,一些宗教机构认为猫是邪恶的,导致数以千计的屠杀。然而,后来老鼠身上跳蚤传播的黑死病有助于得到救赎。哈珀和怀特注意到,人类急需这发挥鼠专长的声誉得以挽回。养猫又流行起来了。

古埃及人认为猫和他们崇拜的神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弗蕾亚Freyja)是北欧主管爱、美和生育女神,着一辆猫拉的战车。在中世纪的日本,寺庙里经常养着一对猫,以保护珍贵的佛经手稿不被老鼠毁坏。在暹罗王国,也就是今天的泰国,佛教僧侣欢迎猫进入他们的寺庙,在那里它们Maeo Wat(寺庙猫)得到保护

在美国CDC出版的专业杂志《Emerg Infect Dis.(新发传染病》今年12月这一期的封面,刊载的是一幅绘画作品:两只支持领导的幸运猫(two lucky cats to support leadership)(见下图)。此绘画源自泰国19世纪出版的一本关于猫的专著,这本专著2011年被大英图书馆收购。

CAT.png

这些关于猫的手稿至少从18世纪开始泰国饲养者制作,尽管人们认为猫在泰国饲养可以追溯到14世纪的泰国大城府Ayutthaya王国初期。

部专著共有12页,总共展示了23种不同类型的泰国猫的插图,并配有简短的说明文字。作者兼研究员马丁·克拉特巴克(Martin R. Clutterbuck)指出,在泰国的这部专著(以及类似的论文)中,这些猫被认为是幸运的象征,能给它们的主人带来好运、地位、繁荣或健康。其他的猫被认为是不吉利的。与泰国这一时期的手稿通常的情况一样,其作者或插图画家没有被记载,也无法确定具体的创作时间。专著中所有的猫都被描绘在一个小基座上,它是尊敬神灵、僧侣、皇室的象征,神圣的白象也经常被描绘在基座上。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的网站上,正如那些关于猫的专著和论文所歌颂的那样,养猫的积极一面得到了肯定。研究表明,猫可以提供情感支持,改善情绪,并有助于提高主人的整体士气。猫还被认为促进了老年人和身体或智力残疾者的社会化。如前所述,猫在历史上也曾帮助控制由啮齿动物传播的疾病在人类之间的传播

尽管如此,和猫住在一起也会带来一些健康风险。猫可以传播种人畜共患疾病,包括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感染、猫抓病、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osis病、钩虫感染、鼠疫、狂犬病和沙门氏菌病。

猫是唯一一种弓形虫能在其体内完成生命周期的动物,例如,与猫砂密切接触的人有患弓形虫病的风险,孕妇有可能将弓形虫病传染给胎儿。更不常见的是疾病从人到动物的传播,例如本期Emerg Infect Dis.新发传染病报道的人到猫传播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2型冠状病毒的疑似病例。此病例的结果是主人和猫最后康复了。

及时发现、科学应对新人畜共患传染病是公共卫生部门的决策者面临的一项主要挑战。历史上,猫与人类有不解之缘:猫既在特定条件下可协助人类控制某些传染病,它自身也可能传播多种人兽共患病。应当全面认识猫与人类的关系,充分利用猫在传染病控制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科学防范它可能引发的疾病风险

参考文献:

Breedlove B, Igunma J. In Consideration of Our Mutual Relationship with CatsEmerg Infect Dis. 2020;26(12):3108-3109. https://dx.doi.org/10.3201/eid2612.ac261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1260370.html

上一篇:病毒专家称,COVID病毒“不会消失”,可能“伴随我们的余生”
下一篇:中国2004年至2018年的动物狂犬病监测(1)
收藏 IP: 76.88.9.*| 热度|

10 尤明庆 刘博 刘洋 史晓雷 李毅伟 白龙亮 黄永义 许培扬 晏成和 康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4 07: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