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jingcu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gjingcup

博文

三大岩类如何区分?

已有 7435 次阅读 2021-11-4 20:58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专家走进《岩浆岩与变质岩石学》课堂

2021-11-04

整理人:蒋蕾茵

专家信息:

赵磊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

变质岩石学、前寒武纪地质学

主要项目:

1、华夏陆块东北部古元古代八都杂岩多期变质作用及其地质意义;

2、斯里兰卡超高温麻粒岩变质演化与P-T-t轨迹的重新厘定。

 

孙老师:

现在开始上课。

让专家走进课堂,让科普走向大众。我们上个星期涉及到了变质岩的章节,那么做实验的时候,有些同学就会说,这个变质岩、岩浆岩、沉积岩我们现在都学了一点,那这三大岩类之间究竟应该如何区分呢?我本身不是研究变质岩的,所以针对这个问题,我想请一位变质岩的专家,这个专家叫做赵磊副研究员,他是我的硕士和博士的同学。他现在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他的研究方向就是变质岩石学和前寒武纪地质学。他在华夏古陆和斯里兰卡超高温变质带上都做出了非常好的贡献。

那我们来欢迎一下赵老师。赵老师,你好。

赵老师:诶,孙老师你好,同学们大家晚上好。

孙老师:您现在能回答我一个问题吗?就是他们可能比较关心,这变质岩里面有啥宝贝没?

赵老师

变质岩里面宝贝还是很多的。可能很多同学都喜欢宝石,比如说红宝石、蓝宝石,这两种宝石基本上都产出于高级变质岩。中国人比较喜欢的翡翠、和田玉基本上也是。翡翠全世界的主要产区就是缅甸,缅甸在古特提斯洋闭合的时候是主要的造山带,它的地质背景基本上也是高压变质带。和田玉就是大家学矿物的时候接触到的软玉。软玉它基本上在中国新疆一带,就是祁连山、昆仑山,也是变质带。

举这么几个例子,变质岩中的宝贝还是很多的。

孙老师:好,那我现在把问问题的权利交给我们同学,看看我们同学有没有什么好的问题向您请教。

同学

老师,每次我在镜下看矿物的时候,经常看不出变质岩和岩浆岩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就是如果没有指示性的矿物,我基本上看不出来它到底是变质岩还是岩浆岩。包括在看野外露头的时候也是,觉得它是花岗岩,但实际上它是片麻岩,经常分不清,所以想请问一下老师如何分清楚变质岩和其他岩有什么不同。

赵老师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就是变质岩和岩浆岩的区别。

首先来说,变质岩和岩浆岩从矿物组合来说,如果以花岗岩和花岗片麻岩为例,它们的矿物组合是没有太大的区别的。花岗岩的矿物组合基本上就是两种长石、石英、黑云母,或者有时候会有一些角闪石,或者一些少量的磁铁矿等。那么花岗片麻岩的主要矿物组合也是这么几种,所以单从矿物组合区分花岗片麻岩和花岗岩是很难做到的。但是这个时候岩石的结构构造特征就凸显出来了。花岗片麻岩,为什么叫它片麻岩呢,就是它岩石中的矿物产生了定向排列,就是有一定的片麻理发育之后才能称作片麻岩。那么这个时候,你在镜下看,因为浅色矿物比如长石、石英在定向的时候不太容易区分,这种是粒状矿物,花岗片麻岩中,它的主要暗色矿物黑云母是片状的,那么片状矿物的定向排列是很容易看得到的。这个时候如果在镜下看到了片状矿物的定向排列,那你就可以把它定名为花岗片麻岩。这种就是主要通过岩石的结构构造特征来判断的。

那么在野外的话,还拿这个花岗片麻岩和花岗岩来作区分,基本上还是看它的结构和构造特征。花岗片麻岩和花岗岩的构造基本上都是块状构造,但是花岗片麻岩里面的矿物有明显的定向,最明显的就是它的暗色矿物定向排列。然后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如果它是韧性变形的话,它的长石和石英还会发生拉长的现象,如果你仔细看的话。这是花岗片麻岩和花岗岩主要的镜下和野外的区分特征。对于其他的岩浆岩和变质岩,区分的时候还是比较容易的,除了这种矿物组合相同的岩石,其他常见的变质岩中有一些特征的矿物组合,比方说会经常看到石榴石、蓝晶石、矽线石这种特征矿物,这种时候就可以知道它是典型的变质岩。岩浆岩如果它的变质不是很深的话,它的结构构造特征是跟变质岩有很好的区分的。火山岩的气孔、杏仁的结构构造啊,玄武岩的柱状节理啊,还有一些其他岩体的辉长辉绿结构啊,通过这些结构构造能跟变质岩有很好的区分。

我不知道这个问题有没有表达清楚。

同学:谢谢老师。

孙老师

好的,谢谢赵老师。您今天说到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变质岩的结构和构造,正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的内容,包括您今天提到的特征变质矿物,都是一会儿要讲的。谢谢您帮我引入了今天的课程,好的,感谢您的连线。

赵老师:好的,谢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69271-1310954.html

上一篇:为什么花岗岩是地球上的土特产?
下一篇:变质岩的命运
收藏 IP: 125.33.160.*| 热度|

2 杨正瓴 苏德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5: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