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n731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yn7311

博文

双非院校学生应培养“开脑洞”的能力 精选

已有 8336 次阅读 2021-4-29 09:53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双非院校学生应培养“开脑洞”的能力

 

90年代中期大学毕业,一年后拿到了我的第一个职称“研究实习员”(研究系列的最低职称),当时的东家在某个领域是当然的国家队,为了实现目标不惜一切代价。我们组曾做过一段时间的语音分析,上级给了两台比砖头稍大一些的数字录音机,听说一个要20多万人民币(当时我的工资是700左右)。90年代后期为了更好的收集信号,在广东江西征地建房、添置设备、调配人员。这样的力度,即使是现在的985院校也是很难做到的。

后来进入大学工作,也带了十来年的研究生,我也经常在想,一方面,双非大学的老师和学生基本上没有机会参与国家重大任务的机会,另一方面,不同学校对老师或学生都提出了或高或低的科研考核指标。不同层次的学校对科研的态度也截然不同,在现实中确有不少人把科研简单地等同于发论文换工作量;也有人说“论文都是goupi”,或者“发了这么多论文,芯片还不是被卡脖子”,这是把普通人的科研看得看重了,普罗大众的草根科研哪里担得起这样的重担。不过,这样的提问多了,也经常会让自己想一想,N流科研人员开展科研的目的是什么?该如何对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科研训练?

每年研究生的复试,我都会问学生对研究生期间的打算与设想,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研一时好好上课,研二是跟着老师做科研并争取发表论文,研三时写毕业论文准备答辩”。我还会问“如果导师和你发生冲突,或者你认为导师的能力没有达到你的预期,你怎么处理?”,通常的回答是“导师说的肯定是有道理的,我会尽量按照导师的要求做”。

上述回答至少说明几个问题:1)很多本科生完全没有受过科研训练,没有搞清楚研究和学习的区别; 2)很多学生并不知道导师的作用是什么,以后大概率师生会有矛盾,只不过有些爆发了,有些没有爆发,根子在于彼此对科研的认知不一致。

在大学和研究生期间,到底什么样的科研训练是恰当的,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是合适的呢?下面先说两个我亲身经历的事例:

1)有一年我被教务处叫去参加学校的本科毕业论文抽检,一多半学生做的都是管理系统,有个学生做的是室内定位,自己找文献读懂论文,自己写算法并把传感器布置在答辩的房间里,虽然能运行,但是精度不太好,显然是比不过管理系统的演示效果的,结果被答辩老师批评,“你这个功能实现的不好,顶多给你通过,无论如何不能给良好以上”。我帮学生解释,学生能独自看文献搞懂算法、能独立布置系统,这个工作量是远大于两周完成的管理系统的,但还是被给了低分。

2)有次参加研究生开题答辩,学生提出假设数据中心和边缘结点不可信的情况,被答辩老师狠批,“你说数据中心不可信?阿里、腾讯不可信,政府为什么要让人家运行?你说边缘结点不可信,那人家华为做那么多设备就不让用了?”。

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很多时候仍没有离开操作型技能型训练的思路。

在大多数的双非院校,老师和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参与解决“卡脖子”难题,更有甚者,很多老师是没有科研项目或受过规范的科研训练的,很容易把科研就当作报项目拿经费,或者就是逼着学生出论文作为自己的业绩。那么,科研训练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人会说,科研主要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对于刚入学的研究生,是很难理解怎么提出问题、怎么解决问题的。在过去几年,我会给学生讲下面几个例子,现分享给大家。

1)前几年在宁夏中卫沙坡头看到一块石碑,上写着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当时就想,为什么用的是“圆”而不是“远”呢?当然从直观的角度,落日当然是红彤彤的圆形,但是,王维路过沙漠边缘到底是什么心境,是往长安的方向还是远离长安的方向?如果是远离长安的方向,为什么不是“远”呢?这就是提出了问题,如果想探究一番,当然就需要搞清楚这首诗创作的背景,就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之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分析论证之;

2)如果把实验室当作一个写段子的团队,有人品读西游记,有人品读三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阅历,从原著里面可以引申出各种人生滋味,有些能引起强烈共鸣,有些则味同嚼蜡。比如,少年时看女儿国是看女王美貌,中年时却感叹女儿国才是对唐玄奘最深的磨难;三国演义里面的关云长虽被后人奉为圣人,但是细一想,总觉的不能算是忠,因为当时唯一合法的皇帝就在许昌,而他却非要去河北找结拜大哥。这些问题的提出,与提出者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结构是密切相关的。我有个大学同学在做公众号,本科是学数学的,毕业后有多年高级纪检机关的工作经验,有极为丰富的人生体验,听他品读的《资治通鉴》才更有嚼头。

回到专业领域,我们可以看一下,现在广泛使用的共享单车、手机支付、网约车,按说在十多年前,物联网、精准定位、手机App开发等基础性技术有了之后,就应该能想到这些idea。当然,大规模的商用需要资本的介入,但是商用的前提是需要做出可展示的具有创新性的原型系统,这是大学科研所擅长的。再举个例子,比如很多人开车时使用手机,这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有没有办法从技术角度来给予解决。如果解决了,这当然是功德无量的创新。

   对于双非院校的老师和学生,由于研究基础和平台所限,自然是无法参与重大科研任务的,很多的工程项目也是因为成本低而非技术先进,那么较为可行的科研训练,应该是以鼓励“开脑洞”的创新性idea的产生为主导,才可能以较低的投入获得更好的回报。如果仅仅把自己限定在限定在老师们已有的知识范围内,路可能会越走越窄。

   经过真正的创新性训练,才可能会发现更多具有创新潜力的学生,从而创造更多更大的价值。当然,这对老师也是很大的挑战,要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知识边界,要不断地更新和做深自己的研究内容,才能提出creative idea,正如上例中说的,如果人生阅历不够,想要更好的解读西游记或三国,也是很难的


有些情节是为了故事讲述需要而进行的杜撰,请勿对号入座。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64286-1284288.html

上一篇:过去十年的研究经历总结为一个字,“熬”
下一篇:读博士有助于养成谦虚低调的作风
收藏 IP: 117.140.171.*| 热度|

20 王晨 褚海亮 钟定胜 周忠浩 杨金波 晏成和 孙颉 李剑超 王安良 郭战胜 李维纲 张敏 郑强 康建 高友鹤 师永辉 张虎军 王林平 彭真明 曹俊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3: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