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keshengm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aokeshengming

博文

同济大学高绍荣/江赐忠团队合作在《Cell Stem Cell》发表文章提出新型SCNT挽救方法

已有 3735 次阅读 2020-10-13 11:17 |个人分类:小柯生命|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1.jpg


北京时间2020年10月12日晚23时,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高绍荣团队与江赐忠团队在《Cell Stem Cell》 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Dux-Mediated Corrections of Aberrant H3K9ac during 2-Cell Genome Activation Optimize Efficiency of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的研究成果。


他们首先通过对于早期正常受精小鼠,核移植小鼠,以及TSA挽救处理后的核移植小鼠的H3K9ac组蛋白修饰的平行分析,鉴定出一系列以H3K9ac标记的重编程异常区域(aberrantly acetylated regions, AARs),并首次揭示出TSA挽救的原有表观环境依赖性(歧视性挽救)特性。


接着,作者通过TF footprint分析,利用已建立的H3K9ac图谱推断出潜在的转录因子挽救靶点Dux,成功进行了核移植胚胎挽救并进行了后续深入的机制论证。


000000.png


体细胞核移植(SCNT)技术是将已经分化的体细胞移入去核卵母细胞内,使体细胞的染色质发生重编程,继而启动胚胎发育到完整个体的技术。虽然SCNT是目前为止唯一一种可以使体细胞获得完整全能性的手段,但是由于在重编程过程中出现了各种表观遗传水平修饰的异常,使得SCNT胚胎的发育能力处于较低水平,也极大程度地限制了该项技术的应用前景。既往针对SCNT胚胎的挽救措施主要以表观修饰酶干预为主,意图使早期核移植胚胎的染色质得以更加开放,具体包括过表达Kdm4 mRNA,敲降Dnmt, 使用HDACi(TSA,SCR)等。这些措施可以相当程度促进SCNT胚胎的发育,从而提高最终的克隆率。

 

2.png


通过对于组蛋白H3K9ac图谱的绘制,作者首先确定一系列SCNT胚胎中的异常乙酰化区(AARs),并观察到预期中的由母源基因介导的表观重编程现象。接着,当TSA处理SCNT胚胎后,由于HDAC作用被抑制,整体乙酰化水平得以提高,从测序上能够观察到全局AARs差异的收敛。然而,当作者在部分区域进行修复情况的检查,发现这种乙酰化水平的上升是不平衡的。作者因此寻找引起这种挽救效果差异的原因,并发现供体基因组染色质的环境对于TSA效果起到直接影响—在供体基因组不开放的染色质区域,TSA很难起到激活作用。这一结论暗示现有的基于表观修饰酶的SCNT挽救方法均可能存在的类似“歧视性挽救”的问题。

 

3.png


作者进一步尝试寻找不存在上述缺陷的挽救方法。通过前期图谱的对比研究,作者利用TF footprint推断出可能的在SCNT胚胎中作用发生缺失的TF,包括Gata3和Dux。通过转录组水平观察,由于Gata3是一个母源基因,SCNT胚胎与作为参照的IVF胚胎有着相似的表达水平。最终Dux成为最为可疑的靶点。进一步的早期表观修饰图谱亦观察到Dux基因座在SCNT胚胎的K9me3封印现象。

 

4.png


作者后续通过对于SCNT胚胎的Dux mRNA注射,成功实现了SCNT胚胎的挽救。然而,Dux的浓度直接决定了挽救的效果,过高或过低剂量的Dux注入均不能改善SCNT胚胎的发育,这一点印证了Dux在正常胚胎中的一系列研究结果。进一步观察发现,Dux的过表达能够显著修复靶基因的低乙酰化状态并促进相关基因/重复序列的表达。

 

5.png


作者进一步通过对Dux基因片段的操纵,建立三种不同长度C端敲除的缺陷型Dux。通过对比三种缺陷型Dux的回补挽救效果,作者意外发现敲除长度最短与次短的Dux∆C2,∆C3都能在相当程度上挽救SCNT胚胎的发育,并提高Zscan4的表达。而敲除长度最长的Dux∆C1则没有挽救功能,并且彻底丧失提升乙酰化的效果。因此,可以确定小鼠Dux的C端功能区域应该在Dux∆C1之后。

 

6.png


最后,作者通过组学数据梳理了Dux,Kdm4,TSA三种挽救方法的关联性。Dux和后两者挽救的基因表达具有一定程度的重叠,但相对TSA而言没有“歧视性挽救”的缺陷。以Dux-KO的体细胞作为cell donor来进行SCNT实验,令人惊讶的是,Kdm4和TSA的挽救效果在这一情境下受到极大的限制。这直接说明这两种挽救方法相当程度依赖Dux基因座的激活。由于TSA并非直接激活Dux表达,作者猜想,这种限制可能来自邻近非H3K9me3封印的Gm4981的敲除。

 

7.png


综上,本文系统比较研究了SCNT各类挽救方法,首次发现了既往基于表观修饰酶(enzyme-based)挽救方法的特异性缺陷,并创新性提出基于转录因子的(TF-based)精确挽救方法,填补了该领域的一大空白。

 

8.png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直博生杨光、张林凤博士和刘文强副研究员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高绍荣教授、江赐忠教授和陈嘉瑜副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基金委和上海市科委项目的支持。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stem.2020.09.00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23233-1254206.html

上一篇:《自然》论文揭示东南亚大型动物和人族灭绝的环境原因
下一篇:北京化工大学冯越研究组合作揭示I-F型Anti-CRSPR蛋白的新型抑制机制
收藏 IP: 210.14.15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8: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