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mingdu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anmingduan 绝不小心求证,只管大胆胡说

博文

听来的历史第一课

已有 1939 次阅读 2019-10-14 00:30 |个人分类:摘录|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方舟子先生在“新语丝”上贴了一篇文章,《历史第一课》,将她在美国上学的女儿这学期开始学习历史课。而第一次课程,老师的讲授内容比较特别。

相关内容节选如下:

http://www.aydge.com/xys/netters/Fang-Zhouzi/humanities/firstlesson.txt

第一节历史课老师却不是讲具体的历史,而是讲如何分辨历史信息的真假,布置的作业是给一篇文章,要学生上网查资料判断其内容的真实性。老师特别强调了不能轻信维基百科,如果查维基百科,要看介绍的内容有没有注明文献出处,文献是否可靠,引述是否无误。

历史课本是学校借给学生的,不用带去学校,放在家里当参考书。我拿来翻了翻,最开头有两页讲史料的首要来源和次要来源,大概就是老师上的第一课的内容。

  首要来源举汉莫拉比法典为例,次要来源则举沃伦.霍利斯特(Warren Hollister)著《西方传统的根源》对古埃及军事的介绍为例,要学生在阅读首要来源和次要来源时思考这些问题:谁创作了来源?为什么创作?作者对事件有第一手知识,还是报告他人所见所闻?作者是否中立,是否有意见或利益可能影响到记载的内容?作者是要告知别人还是要说服别人?信息是在事件发生的过程中记录的、在事件发生之后立即记录的还是过了一段时间才记录的?

  对次要来源,要求学生思考这些问题:作者是谁?其生平如何?作者是否有第一手的信息?作者与事件有何关系?作者写这段资料的动机可能是什么?作者掌握了什么类型的资料?有没有什么假定或偏见?这个资料与我正在学习的事件有什么关联?是不是原始资料?内容是否合理?

如方舟子所言,对于信息的真假的分辨和批判性思维,我们一般到大学里面才会学到。这些是非常重要的学术研究的思维习惯。但是既然是习惯,应该早就养成,可惜我们一般要等到大学才会去注意到。

事实上,即便到了大学,也未必会有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即便是接受了这方面的训练,也未必是深入骨髓的。这方面的反例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16370-1201791.html

上一篇:从“范式”想到“生态环境”:公众对专业术语的理解可以与作者不一致吗?
下一篇:word中“复制+粘贴”失败的问题
收藏 IP: 210.26.55.*| 热度|

1 刁承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8: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