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ggaom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nggaoming

博文

公众的理解

已有 1375 次阅读 2020-2-1 11:5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今天读了一则新闻,是关于专家组成员王广发的一个采访。其中就病毒传染性的表述问题有一个争论,记者问:“如果把‘未发现明显 人传染人的证据’换成‘不排除人传人的可能’是否会更好?”这反映了公众与专业人士的理解差异。

专业人士为了准确的描述某一问题时,往往加上修饰语,如概率性修饰语等。但是,公众在理解的时候总是会采用最简单的方式理解,即只保留主要部分,去掉修饰语。上面记者的问题中的两种表述,对公众来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意思,后一个表述对公众来说就是“人传染人”。这是需要专业人士在面对媒体、政府管理者时应该注意的。上学的时候曾有位老师在课上说:“我再也不去电视台做节目了,他们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曲解我的意思。我打电话质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写,他们说‘我们就是这么理解的’”(时间长了,大概意思是这样的)。谁都没有错,这就是两个不在一个频道上的脑袋在交流的时候产生的问题。对于上面的这种问题,相信从事软件工程的人理解的更加深刻,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会产生差异。

面对公众要慎用修饰语!

不仅是语言,公众对政策的理解也是一样的。这让我想起王安石变法,中学课本中的结论是变法的政策是好的,在执行的过程中产生了差异,导致变法失败。当制定的政策不具有可执行性的时候,地方部门的执行总是会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执行。什么样的政策是可执行的呢,信息传递过程中产生差异最小的政策。举个例子,比如刘邦的“约法三章”,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最好的范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13616-1216417.html

上一篇:真理掌握在谁的手中?
下一篇:疫情过后的经济形势
收藏 IP: 101.27.209.*| 热度|

2 武夷山 高绪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8: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