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峡:科学家不能拿学术规范开玩笑
科学家的科学活动有科学研究与科普宣传之区别,就科学传播形式而言,前者是学者在科学共同体内运用学术交流等方式小范围的与同行探讨,后者是科学家在社会上面对大众的广泛传播。如果混淆这两种不同的科学活动,就有可能造成麻烦。
朱清时院士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举办的《用身体观察真气和气脉》的讲座,之所以在社会引起舆论争议,问题不在于他说的“用新方法来研究真气经络",而在于他离开了科学共同体的科学规范。他的研究在没有取得科学家广泛认同之前,运用了一般科普才使用的讲座方式,首先这种“传播科学”的方式必将受到具有科学规范的科学家们的反对。科学共同体的活动是具有一套特殊的文化价值和规范的,违背这种规范,比如将没有取得科学界广泛认同,也尚未得到批判性检验的知识就面对大众进行传播,有可能不科学的知识对大众造成误导,甚至有可能落入“伪科学”的泥淖。而在科学共同体内进行学术交流就不同了。我知道科学研究无禁区,科学家进行学术交流不存在误导的问题,在学术交流中不同的学术观点可以争论,以激发人们探索真理的积极性,促使人们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学术交流的争鸣、批判也成为科学自我纠错机制的最重要形式。而科普是单向的知识流动,不具有纠错机制。学术研究与科普的这个重要区别,科学家不得不认真对待。
《论语》中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三畏”有它的合理性。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需要对一些东西"敬畏",这是社会的要求。科学家需要"敬畏"科学规范,这是从事科学研究这一特殊实践活动的社会群体必须相应遵循的一套特殊的文化价值和规范,不能随心所欲。若忘乎所以,可能要倒霉、摔跟头。
科学家在进行科学活动时,要搞清楚自己是在搞学术研究还是在进行科普,不同的科学活动需要采用不同的形式。科普史,特别是近几十年中国的科普实践证明,如果是学术研究,在没有取得科学界广泛认同前,是不宜拿到社会宣传的。20多年前我国特异功能的宣传,包括少数科学家参与的特异功能宣传,给国家造成的重大负面影响至今记忆犹新,我们不应忘记!
朱清时自认为,他是在“做一些振兴中华传统文化的事情”,学术问题应该从学术层面讨论。问题在于不是所有的科学探索活动可以任性地采用随意的形式,这可能是包括朱清时院士在内的一些科学家并不清楚的。如果他们知道这两者的区别,以及考虑到社会效果,他们可能就不会再搞出那么大的动静了。高峡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7: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