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P设计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ccsys 没有逆向思维就没有科技原创。 不自信是科技创新的大敌。

博文

差钱不差钱

已有 3332 次阅读 2010-1-27 13:03 |个人分类:随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技创新, 基金评审

读了科学网韩健的博文《一下午拜会了两个院士》,他总的感觉是中国“不差钱”,这个结论当然是从“院士”那里听到的。
 
我国科研基金的评审制度是专家评议,行政部门负责管理的方式。由于行政管理部门的一般人士不懂科技业务,因而评审申报项目的决定权,几乎都掌握在专家们的手中。按道理评审专家不应该参与项目申请,但他们可以“曲线救国”,早已传出专家们相互照顾,为对方关系“画钩”事情,甚至有的打“时间差”。另一方面,中国的假专家多于真专家,“官专家”参审居多,造成了基金申请审批的错综复杂关系。每年的科学基金能支持什么样的科学研究,早在申报指南上就确定好了。这些指南的内容是那些专家们认可的,也就是说突破专家们的想象力的科技创新,根本就不可能出现在申报指南上。因而那些“无宗无派”的发明家或科技小人物,即使他的发明再重要,如果和“评审专家”们挂不上钩,得不到他们的事先认可,那就不要妄想得到国家基金的资助了。
 
国家科研基金要支持那些真正的科技创新,但这种申报评价体系,根本不可能让真正的科技创新快速“冒出来”。因为原创的东西,并不是多数人都能够理解的,即使是“专家”也未必理解,那些“资格很老”的专家,如果他们对某个创新很是理解,就等不到无名的申请者来申报了。
 
看看我们国家基金支持的项目,大部分都是国外早已研究多年的课题,很少见到原创于本土的项目。为什么?因为很多评审专家只熟悉国外的学术观点,了解“科技市场”的行情。有许多“官专家”根本就是在 “科技市场上”混的,自己很少实际动手作科研,凭借手中权力,或者凭借以往做出的那一点过时的成就,将手下人的劳动,或者学生的劳动,前面签上自己的名字,就混得名气越来越大了。如果让这些人作评审专家,那么不是“关系专家”还会是什么?
 
追着国外科技项目跑容易得到批准,背后的原因很多,其中“不出大错”也是握在专家手中的法宝,即使支持的项目有问题了,也是国外的问题,与己无关。还有“批大不批小”“批熟不批生”等审批技巧,如何能让真正创新的无名小辈冒得出来?
 
既然敢做“国家科研基金”的审批专家,就应该敢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也将成为他们的荣誉所在。承担责任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敢与申请者见面,允许申请者答辩,用专家的有力观点说来服科技创新之人,这才是最合情合理的。可现在我们的基金申请评价体系,多数是“暗箱操作”,将评审的专家“保护”起来,这能够做到公平合理吗?
 
我国科技创新艰难之处,就在于不公开的专家评价体系。虽然国家在科研方面投资很大,但真正需要资金资助的重大创新型科研项目,往往得不到资助,而那些凭借“声望”和“权力”的人,自然是“不差钱”了。
 
我国巨大的科研资金投入,何时能够真正送到那些急需钱的科技创新者的手中?
 
2010-1-2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0399-290609.html

上一篇:原理是创新设计的前提
下一篇:信息与信息量的现代定义
收藏 IP: .*| 热度|

2 臧灿甲 waumo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4: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