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P设计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ccsys 没有逆向思维就没有科技原创。 不自信是科技创新的大敌。

博文

这样的演讲不能叫学术报告

已有 5104 次阅读 2009-12-22 14:29 |个人分类:随笔|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网络服务, 科学报告, 创新学科, 产品推销

昨天用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跑到北京理工大学国际教育交流中心,聆听“IBM SOA解决方案参考架构的发明人与领导者”张良杰博士的报告。张博士的报告题目是“计算机软件与服务’创新学’的探讨与展望”。这个报告是YOCSEF组织的一次学术交流会议,因为是一个人的报告,我想一定会讲出一些深层次的学术问题。
 
从下午2点20分开始,张博士一直报告到将近5点钟,然而报告的内容却使我大失所望。我着实佩服国外厂商的营销策略,中国有一句话叫“拉大旗作虎皮”,我颇有这种被愚弄的感触。
 
一两年前,国外厂商推出SOA架构,并提出“服务”的营销理念,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因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扩大,特别是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世界上更多的人都与这个虚拟的网络世界发生了联系,许多过去很难做或根本无法操作的事情,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因而出现通过互联网进行满足人们需求的服务,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通过互联网所进行的服务必然是一种“信息服务”的方式。摆在计算机科技人员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在网络的平台上构建起全面实现服务的系统。作为这方面的学术报告如果围绕这个主题展开,无疑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然而讲者硬是将“服务”用“创新学科”的大题目进行推介,并号召在大学作为一个新学科进行教学,未免太过。
 
其实服务的概念早已有之,满足人们需求的各种活动都可以称为服务。 如果将服务引申并结构化,那么提供服务的一方称为“服务元素”,接受服务的一方叫“服务对象”,服务过程的实现方式,叫“服务方式”,能够实现服务方式的设备条件叫“服务设施”。这四方面是服务的基本要素,其整体叫服务系统。例如,数字电子计算机的核心就是一个服务系统。其中CPU是服务元素,程序是服务对象,运算器、控制器和存储器等是服务设施,而采用“程序存储在存储器中,并逐条从存储器取出指令,送达到CPU分析执行,最终将执行结果回送到存储器”,这一系列动作方式就是这个系统的服务方式。
 
由于人类的需求有多种多样,满足同一种需求的服务系统,我们称之为“行业”。由于服务需求的内涵可以细分,所以行业也可以细分。虽然一个服务系统会因为服务设施的改变,而改变服务方式,但不会改变服务的行业,因为需求并未改变。
 
一个服务系统的服务元素数量会决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本质上只是服务方式的改变而已。一个服务元素的系统叫一元服务系统,多个服务元素存在的系统,叫多元服务系统。例如,计算机作为服务元素可以向人类提供解决问题的服务。如今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相融合,创造了网络,将多个计算机连接在一起为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服务。由于设施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因而解决问题的服务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过去单一计算机服务元素所提供的服务,变成了网络的所有可能节点计算机对服务对象来提供服务。这种网络环境的服务系统,虽然由于服务设施上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改变了服务方式,但从服务的理论上来讲,却没有发生质的行业改变。这仅仅是由一元服务系统向多元服务系统的转化而已,如何能说这是“服务创新学科”?
 
张博士虽然举着“服务创新学科”的旗帜,但在报告中既没有给出创新服务的定义,也没有明确阐述“服务创新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只是一味强调IBM公司的“SOA-云计算-智慧地球”的公司美好规划三部曲。过分地强调了他们的“云产品”,目的显然是号召大家去购买他们的产品。并且一再声明:“没有市场的科研是没有意义的”。还号召我们国内的科研工作者将云计算等论文,投到IBM创办的刊物上。
 
没有深度和充满商品推销内容的讲演,必然不能够吸引听众。我观察到一直有人在瞌睡,我身边的一个女孩在张博士的报告中睡了很长时间。
 
在报告进入互动的阶段,我毫不客气地提出了四点:
 
1. 服务不是新概念,更不是新学科;
 
2. 与计算机相关的网络服务业并不属于创新,所有应用软件行业和硬件支撑行业都属于这个范围;
 
3. 网络服务业不仅仅是软件行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有硬件设备的研发支撑;
 
4. 作为对这次张博士的讲演,我的评价是在知识的领域没有创新,在技术领域IBM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我们大学的计算机教育一直“为国外厂商培养打工者”的恶劣气氛中,如何提倡“创新教育”,是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迫切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张博士报告还“就行业需要的人才与当前教育机构所能培养的人才的知识体系的脱节进行分析,介绍…‘服务大学(Service University)’的努力与发展愿景”。这未免太小看中国人了,竟然将一个属于大专级别的技术层面的知识问题,在中国提升到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教育来办,足见他们将中国的科学技术教育贬低到了何种程度,也体现了他们继续让我们培养“打工仔”的愿望。
 
计算机教育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正是我们这些年上了国外厂商的“贼船”造成的。我们的计算机教育在他们的鼓吹下,从一开始就忽视了理论教育,一味追求技术,甚至有人居然说“计算机没有理论”。实际上,技术是具体化了的东西,很难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没有理性的理论把握,就没有知识能力的体现。学生在学校今天学了A公司的设计方法,毕业时到了B公司工作,而B公司的技术手段又与A公司差别很大,由于学生没有理论的内在支持,所以很难实现变通,自然就会出现“学用脱节”了。
 
理论的教育表面上看起来与实际脱离较远,实际上与实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正是人们能力的体现之处。“学会技术伴人一时,学会理论伴人一生”。学会理论能够做原来没有做过的事情,如果单单学了某种技术,一旦环境条件变了,往往就会造成束手无策的景象。在大学进行本科以上的教育,应该将理论教育放在第一位,因为培养的是工程师,而不是技术员。所以技术的东西,实践的环节东西都应该为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服务。这样,我们培养的未来工程师才会有“后劲”,在实践中创造出连国外都不曾有过的技术。
 
当我提出看法时,张博士说他们开发的产品中具有许多理论问题。不假,就是中学生做一道数学证明题,其中也包含许多理论的问题,但我们没有人会认为中学生在搞科研,在创新。一个产品的开发确实需要许多理论的支持,但能否认为一个软件体系的架构,或硬件结构的组织就是科学的创新,主要要看其在理论上是否有创新性,是否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而不能认为在成熟理论指导下完成的实例就是科研创新,哪怕这个实例是前所未有的第一个,也不能这样认为。
 
论坛执行主席雷风云司长在总结时说得好:“我们国内的科技水平现在不比国外差多少,只要我们有信心,我们就有能力创造出一流的科研成果。”
 
YOCSEF的科技论坛是促进学术发展的一个非常好的形式,我深信经过YOCSEF学者们的努力,随着计算机科技论坛讨论的深入,在国内,一个将率先闯入世界计算机先进行列的团队,一定非YOCSEF莫属。
 
姜咏江
 
2009-12-2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0399-280556.html

上一篇:科学家向商人的演变
下一篇:学术机构要赚钱就失去了公平与公正
收藏 IP: .*| 热度|

4 王晓峰 高建国 杨延丽 intowin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5: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