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P设计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ccsys 没有逆向思维就没有科技原创。 不自信是科技创新的大敌。

博文

科学家向商人的演变

已有 4562 次阅读 2009-12-21 11:04 |个人分类:随笔|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学家, 知识产权, 科研经费, 商人, 公益科研

过去,
 
科学家搞科研,为的是兴趣,而得到的是名誉和快乐。
 
商人搞经商,为的是赚钱,结果会既有名又有钱。
 
科学的兴趣会使科学家的研究奔向理性的深入,在研究出产品之后,会继续追求“为什么”,从而使科学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商人追求的是产品的销量,不论产品的科学价值如何,只要在市场上畅销,那么生产这种商品就是商人的目标。
 
科学家的研究会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他们的科研成果会勾起人们新的消费欲望。
 
商人的生产与经商活动,满足着人们的现实生活的需求。
 
现在,
 
有些科学家变得聪明起来了,将研究的成果当作商品卖钱。因而,保守的研究,面向市场的研究,成了追求的模式。同商品一样,科学家也有了“品牌”,只要是有名气的科学家,他的“论文”即使是狗屎,也可以登上著名的“科学杂志”。他们学会了将同一个问题改头换面,进而说成是新的发明,这样可以骗取他人的钱财,完全违背了“科学精神”。
 
像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纯理论的科学家已经很少存在了,因为效仿诺贝尔的模式,会给科学家带来巨大的利益。急功近利的科研项目受宠,遥远获利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受到冷落。与此同时,本来属于社会公益的各种科学杂志,也变成了赚钱的工具。除了刊登商业广告赚钱的报纸、杂志之外,一般杂志都要向作者索取“审稿费”“版面费”,学术交流也变成了商品交换!过去买杂志要付钱的现象,现在变成了“网络下载收费”。
 
如今,科学家已经很少有影响力了,而那些所谓的“核心期刊”却都成了决定“创新发明”死活的“权威”。特别是不说中国话的美国期刊,既占了中国人的便宜,又能盛气凌人地批评甚至挖苦你。这都怪中国人愿意。
 
中国商品化了的科学家,打出的名头常是“董事长、总经理、科研部长、学会主席、秘书长、教授、博士、专家、…”,足见官场头衔的魅力。科学家业绩介绍全是辉煌的履历,很少有介绍其成功发明的内容和作用的,这很可能是发明与身份比起来不值得一提造成的。
 
我们提倡的科研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变成了“商研”,因而在科学技术领域“缺乏后劲”是必然的。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我想有必要提出“公益科研”和“工商业科研”的概念。
 
公益科研主要是指那些暂不能和商品挂钩,预计将来会对人类文明有影响的科研项目,特别是纯理论研究的项目。工商科研是指那些针对已有商品的改善研究。
 
在知识产权如此重要的今天,应将公益科研纳入国家规划范畴,在其科研成果尚未转化成商品的时期,保证和促进其研究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学家生活保障和科研经费支持。公益科研成果一经转化为商品,该项科研就脱离了公益科研的范围,国家应具有较大比例的所有权(例如60%以上)。工商科研由企业负责,研究成果归企业所有。
 
无论是公益科研还是工商企业科研,既然成果将来可以成为商品,那么就要具有一定范围和一定时期的保密性,不可以像现在这样,越是高超的研究,越是要“点点滴滴”都要美国人鉴定,评论,我们花钱费力研究,最终的利益却归了美国人。
 
既然科研成果已经和商品无法截然分割,既然科研已经变成一种国家力量的象征,那么我们就应该研究一种适应这种环境的科研管理办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确定和支持公益科研项目。像现在这种不费多大力气的“专家鉴定审批方法”,不但弊端多,而且也不利于创新科研“冒出来”。是否可以考虑施行一种项目多级支持的办法,例如一个5年的科研项目,施行逐年定期内部公布报告,专业内部议论,再加专家评审,然后根据需要决定发放资金支持的方法。全程中,不合格无进展的项目可以随时取缔。这样作的好处是,可以放宽选题的数量,能让更多有思想的科研人员参加到公益科研事业中来。申请项目要重在科研内容,历史、职称、地位和年龄等应仅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是否可以申请项目的决定条件,要知道这样会让更多有抱负的年轻人进入科研领域,也可以让那些从事多年研究的人,最终有获得科研成功的机会。更何况科学的发明创造思想,往往是在突然间的思想火花中诞生的呢?
 
现代科研管理也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如何在全球经济大潮中,将科研事业管理好,这不仅涉及到个人利益,也涉及到国家利益,甚至是人类的利益,值得很好研究。借助于计算机,我们完全可以实现更繁杂,更细致的科研管理体制。
 
2009-12-2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0399-280239.html

上一篇:CPU控制矩阵自动生成器
下一篇:这样的演讲不能叫学术报告
收藏 IP: .*| 热度|

5 李毅伟 刘华杰 吕喆 yinglu zhaowanfu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9: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