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唱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zhouchangwan 余小波和学生们的周末沙龙

博文

中国高校如何更好地走出国门?(2017.06.16马秋阳)

已有 1958 次阅读 2018-10-10 08:57 |个人分类:沙龙纪实|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时间:2017年6月16日晚7点

地点:教科院310会议室

主讲人:张欢

记录人:马秋阳

参加者:余小波、陆启越、范玉鹏、刘潇华、陈晨、许明珠、马秋阳、张欢、张然然、梅诗琪、苏娅

 

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和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我国教育在继续做好“引进来”的同时,“走出去”的步伐也进一步加快,院校开展境外办学的积极性也在显著提高。2017年2月,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与英国开放大学正式签约,购买其位于牛津市的校舍,着手创办北大汇丰商学院牛津校区(Peking University HSBC Business School Oxford Campus简称PHBS Oxford)。汇丰商学院开办牛津校区的消息备受瞩目,英国广播公司BBC和《卫报》《泰晤士报》等英国主流媒体均予以报道。新闻一出,引爆中国教育界。对北京大学而言,设立牛津校区无疑是勇敢的一步,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本期沙龙以此为案例,主要探讨的是“中国高校如何更好地走出国门”。

沙龙由张欢主持,她结合北大开设牛津分校这一事例,首先谈到了学校开设分校区的主要形式,包括三种:在主校区附近开设分校区、在本国其他地方开设分校、以及在其他国家地区开设分校。由于看好一个地区,或者该地区有优秀的生源,在交通发达的现在,很多学校开始跨地区办学。比如很多国外名校就在中国开设了分校或者联合办学,如杜克大学、纽约大学、茱莉亚音乐学院、莫斯科大学等等。目前中国高校也开始追求走出国门,典型的有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浙江大学英国校区、清华大学华盛顿中心和惠灵顿公学上海分校等。最后,她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供大家讨论时参考:第一,有人说,到中国开设分校,是外国高校的特权,中国高校就无法走出去,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中国高校如何更好走出国门?第二,如何辩证地看待中国高校走出国门?第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国高校在走出国门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创新过程中应坚持什么,怎么给自身合适的定位?

6632209058772380557.jpg

针对中国高校更好地走出国门这一问题,张欢坦言,中国高校既要有走出去的“能力”,也要有引进来的“资本”。接着,她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首先,国外独立办分校意味着中国部分高校海外办学经验已日臻成熟,有足够的能力作为其国外建分校强有力的实力支撑。不管是材料中的北大,还是厦大、清华、浙大,本身都具备足够的科研、学术和社会影响力。其次,中国高校想要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承认,就必须符合各国、各地的国情,尊重当地文化,了解受众的特点,发挥当地资源及生源优势,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后,她引用孔子学院的理念来理解今天讨论的话题。孔子学院可以说是我们中国教育、中国文化、中国课堂走出国门的成功实践。2015年5月,波兰奥波莱工业大学与重庆交通大学共建了“新丝绸之路研究中心”,这是中东欧第一所与中国高校围绕“一带一路”开展实质性合作的高校。下一步,该校孔子学院将联合波兰的20多所理工类大学,与重庆交通大学、北方工业大学等中国理工类高校,落实一带一路的一系列具体项目。所以,她指出中国高校走出国门可以借助“双一流”、“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使之具体化。

如何辩证的看待中国高校走出国门,马秋阳认为北大建立牛津校区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是为了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次跨越,但同样充满了未知的挑战。她总结了五点机遇:第一,在英国脱欧的国际背景下,有利于英国和欧洲走近中国,实现教育文化交流、经济互惠的友好外交关系;第二,中国高等教育走出国门,促进国内外学生的双向交流,使中国高校拥有更宽广的国际视野;第三,实现强强联合,借此提升北大的国际地位;第四,在师资、生源、办学理念、管理方法等方面都有相互融合和借鉴的便利,有利于招募更多国外高校精英,提高办学质量;第五,使英国和欧洲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推广中国文化,推动中国的高等教育走向世界。对于北大开设牛津分校面临的挑战,她总结为三点“考验”:第一,存在“高投入”下得不偿失的担忧,购买北大牛津校区的投资额高达7400万元人民币。此外,后期的课程设置、教师聘用、学校管理还需要不断追加投入,要防止投入的真金白银打水漂,这对于北大是一个考验。第二,中英两国意识形态的不同是否会影响后续北大分校在英国的发展呢?毕竟两国的意识形态不足,北大分校能否按照规划不受阻挠地实现真正的发展?第三,中国高等教育带有计划经济色彩,而欧美大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由选择,那么,今后北大的分校是否能顺利融入国外教育环境、是否能成功办出既有中国特色又具全球竞争力的教育、是否能在不被排斥的情况下成功培养精英?她认为这是最大的一个考验。

张然然认为大学本身就具备国际化和开放性的特点,北大在海外开设分校区便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具体体现。鉴于我国目前仍处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初步发展阶段,因此对于大学境外办学应保持冷静,要辩证地看待。首先,境外办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我国高等教育近些年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有利于传播文化,彰显我国高等教育的软实力。从厦门大学马来西亚校区的专业设置来看,中医、中文、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的设置都有利于传播我国特色文化。其次,境外办学有利于我国优势学科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促进学术水平的发展。与此同时,境外办学存在以下几点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境外分校定位不够清晰和明确。从目前境外分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来看,部分分校对校区的发展并没有合理科学的规划,对自身的定位也不够明确。因此,为了让分校在境外保持活力,应在分校所在国家进行充分的调研,以符合当地需要,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融入当地文化环境,最大限度地实现双赢。第二,境外办学缺乏必要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质量都是教育教学的生命线。目前我国境外办学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无法对境外分校的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控,不利于境外分校的长远发展。她指出,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采取措施,对境外办学进行有效管理和监控,以保障分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6632578494676638520.jpg

梅诗琪认为我国高校走出国门是应该的,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教育全球化的趋势所在。但是,走出国门应该在我国大学自身条件成熟,能够保证学校招收到海外优秀生源的前提下办海外分校,高校不能盲目追求为出国办学而办学。北大作为中国高校的佼佼者,具有雄厚资金和学术实力,才能够走出国门在欧洲兴办第一所海外分校。走出去的高校首先是要体现国际化的特色,例如在招生上要招收国外的优秀学生,教师队伍要国际化,多聘用海外优秀教师。其次,海外分校要发挥优势,坚持教育质量,教授国外学子扎实的专业知识,给他们更好的了解中国或来中国学习的机会。再次,海外分校要坚持正确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例如北大汇丰商学院就应本着该院“荣誉与责任”的精神,发挥产学研结合的特色,促进中英、中欧经济金融和科技合作,也使中国学生和企业家的知识结构更具多元化背景,更具国际竞争能力。现在北大汇丰商学院牛津校区还在运作准备阶段,我们还看不到成效,无法评论太多,但这次北大海外建分校无疑是一块试金石,对整个中国教育走出去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

许明珠认为北京大学在经济和教育发达的欧洲开办分校,体现了北大对于自身实力的自信。开办分校是展示国际形象、提高办学质量、接轨世界教育的重要一步,是中国输出教育、文化软实力的一步,同时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崛起的象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一直重视“引进来”,而汇丰商学院从“引进来”转变为“走出去”,这一转变将中国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展示在国际舞台上,这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来说无疑是个很大的突破。此外,她认为北大开设牛津分校也十分符合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要推动我国高水平教育机构海外办学”这一要求。正如英国牛津大学副校长德拉蒙德.波恩所述,北大在牛津办分校显示了教育国际化这一全球趋势,在大学教育的层面,中英乃至全世界都将会有更多的合作。这预示着中国教育国际化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符合教育国际化这一全球趋势。

6632008947656122669.jpg

陈晨认为,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国高校走出国门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必要性主要体现为:第一,目前我们处于国际化、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时代,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迅速提升,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中国教育应该与国外教育加强联系和交流。为什么中国高校的商学院、经济类的专业院校在国外建立分校,而其他专业难以走出国门?她认为这得益于中国经济实力雄厚,中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第二,我国要想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大力培养创新性人才,中国高校走出国门有利于我国借鉴国外教育的成功经验培养创新性人才。重要性的主要体现,是因为它是中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国际实力的体现。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本身就是教育国际化的产物,我国高等教育走出国门,能推进高校体制机制的完善和创新,比如,双学位的设置、全面的网络教学资源等。另外,她认为中国高校走出国门应该注意几个问题:第一,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中国要坚持文化自信,不要盲目崇拜外国名校。第二,如何将两种不同的文化更好地融入课程教学,让中国高校在国外也有过硬的教学质量。第三,在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中,如何营造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大学文化精神值得思考。

刘潇华从双一流建设的角度谈论了这个话题。首先,他谈到QS排名就包括有国际化指标,主要包括:国际化留学生人数、外教人数、国外期刊发表论文的引用率等等。从这一方面来看,北大这一举措是迈向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一步,有利于探寻国际先进办学标准,从而推动我国高校的双一流建设,使我们的高等教育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但是各个排行榜衡量高校“国际化水平”的指标权重不同,不光北大,其他很多高校要真正接近这些标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其次,中国文化为何不能像美国文化那样在世界盛行,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相较于其他语言,汉语的学习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要使外国人接受中国的文化和教育,存在一定的困难。但不管怎么说,中国高校走出国门是一项有意义的尝试。

6632147486121222023.jpg

范玉鹏认为我国高校国外办学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有如下问题亟待解决:其一,海外分校定位不够明确。有的高校对分校的专业设置有近期和长远发展规划,有的则对自己的定位不够明确,只是将“分校”视为国内师生海外培训基地或作为一个暑期学院的短期合作项目来运行,缺乏明确的发展规划。其二,海外分校办学缺乏质量保障。质量也是境外办学的生命线,但是我国境外办学的质量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监管工作依靠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来实施,对海外办学质量的监控还难以到位。如何提升高校国外办学质量?他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政策层面,国家应尽快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尽管国家在2012年发布了《关于加强涉外办学管理的通知》,但从通知内容来看,更多的是针对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一些不良现象提出的,对我国高校境外办学的关注不够。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出台与高校境外办学相关的政策法规,对境外办学的定义、类型进行补充和更新,对境外办学高校的办学资质作出规定。二是办学定位层面,高校应明确国外办学的定位。定位的不同,直接决定了办学目的不同,相应的办学性质、办学规模、专业设置等都会有所差别。高校要制定科学的境外办学规划,对本校境外办学的定位要有清晰的认识。三是质量保障层面,应健全国外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在外部保障体系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借鉴美国、英国等教育输出国跨境教育质量保障的经验;在内部保障体系方面,高校对输出的教育质量应进行严格控制,将境外办学当作母校的一个品牌来建设。

陆启越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高等教育的输入和输出日益频繁。在我国,由于教育水平的劣势地位,我国一直扮演者世界上最大的教育输入国的角色,其主要形式就是中外合作办学,包括合作办学项目和合作办学机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实力的日益提升,我国高校如何走出国门,使我国由高等教育输入国变为输出国日益成为国人关注的问题。他认为,我国高校要想成功走出国门,逐步成为跨国高等教育输出国,必须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宏观层面,完善政策环境,扩大对外开放。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教育境外办学暂行管理办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提出要扩大对外教育开放,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些政策为我国高等教育境外办学提供了法律支持和规范作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今后应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境外办学的健康发展。其次,中观层面,推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施高等教育“走出去”发展战略,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人事聘任管理制度改革、学生管理制度改革以及课程与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等,以保证“走出去”发展战略的顺利实现。再次,微观层面,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我国高等教育“走出去”能否成功开展,取决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能否发挥课程优势,办出特色与水平。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境外办学的学科专业主要集中在汉语言学、中医药学等传统优势学科。当前,一方面应进一步发挥这些传统学科的优势,提升我国高校的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开发新的优势课程。同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师外语教学的能力与水平,提升境外办学机构的教育质量水平,这是我国高校成功走出国门的根本保证。

6632227750467383912.jpg

余老师谈到,今天沙龙的主题是我国高校“如何更好”地走出去,因此,“如何更好”地走出去应该是今天讨论的核心。高等教育国际化包括“走出去”与“引进来”两个方面。在过去,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更多是“引进来”,现在开始“走出去”,这是一个重大转变。从国家综合实力、教育发展水平、国家的“一带一路”政策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等方面看,高等教育的走出去都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我国高校必须走出国门,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国高校如何才能更好地走出去呢?余老师认为,首先,我国的高等教育自身要办得质量过硬、足够出色,这是实现中国高等教育“走出去”的基础和前提,否则是难以走出去的,即使走出去了也只会“丢面子”,得不偿失。那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如何呢?据世界四大大学排行榜的排行,目前我国进入排行前列的大学数量还不多,在一些关键重要指标上的表现也还差强人意,如获得诺贝尔奖的数量、在《自然》、《科学》等期刊上发表高质量论文的数量等,我国高校并不占优势。尽管近些年有些指标开始上去了,清华、北大、上海交大这样一些名校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的位置也开始比较靠前了,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大学在治理体系和结构、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大学精神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还亟待完善和提高。通常说得好,弱国无外交,教育领域同样是这样。因此,余老师认为,中国高校要更好地走出国门,首要前提还是高校要搞好自身建设,在时机还未成熟时,要懂得“韬光养晦”,扎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搞好自身建设才是正道。其次,我国高校要更好地走出国门,还应充分考虑走出去的目的、时机、方式等。高校走出国门的目的是什么?是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为加强国际交流、吸取国外先进经验,还是输出我国的文化教育软实力,或者上述目的都兼而有之?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过去我国高校在国外大量设立的孔子学院,可能更多是教育主管部门代表国家实施的一种政治行为,而今天讨论的高校海外分校,则更多是高校的自主选择,希望通过海外办学来提高学校的影响力,提升国际化水平,从而提高大学在世界排行榜中的位置。另外,我国高校走出国门应采取何种方式?选择怎样的时机?余老师表示,目前国家“一带一路”的政策环境就是中国高校走出国门的良机。最后,余老师笑着谈到,我国高校的海外办学一定要避免“赔本赚吆喝”。

沙龙尾声,由主持人张欢欢做了简要总结,她十分认同中国高校走出国门的前提就是踏踏实实办学、切实提升自身办学实力。但是她指出,北大等中国名校在海外开设分校显现出的大手笔,让人不免担忧的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马太效应会愈演愈烈,可能导致中国高校进一步的两极分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98771-1139966.html

上一篇:高校学位授权点大量裁撤,是何讯号?(张然然2016.10.28 )
下一篇:“教育2030计划”:理念与行动(2017.09.15张然然)
收藏 IP: 202.197.10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8: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