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唱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zhouchangwan 余小波和学生们的周末沙龙

博文

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为什么出现“空站”现象?(2014.08.30)

已有 8525 次阅读 2018-9-29 08:29 |个人分类:湘水余波|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截止2013年,全国共有高校及科研院所设立的博士后流动站2703个,企业设立的博士后工作站2772个,共有进站博士后13718人。但目前博士后人才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博士后流动站,企业的博士后工作站“空站”现象严重。以湖南省为例,2013年招收博士后人员323人,但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仅招收16人,还不到1/10。

      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空站”问题是一个全局性问题,不是只存在于湖南省。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为什么招人少或招不到人?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从客观来看,有政府的服务工作不到位、社会的环境不完备、高校流动站的合作配合不密切等;从主观来看,我认为主要原因是:

      1、目的定位不准。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目的有二:一是技术创新创造财富;二是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企业追求的是创造财富,而博士后考虑更多的是个人成长需要,企业在追求财富时常常忽视博士后的个人成长需要。当然,还有一些极端的例子,有一些企业将工作站的设立单纯作为体现企业技术实力和管理水平的一个标志,对工作站的设立表现出满腔热情,一旦设站挂牌,对是否招收博士后则并不真正关心。

      2、建设动力不足。有的企业认为,博士后在站时间不过二、三年,很难出成果,前期的大额度投入未必值得;有的企业从稳定人心出发,不愿对刚进门的博士后给予较丰厚的待遇,担心“招来女婿气走儿”,影响在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还有不少企业也担心,博士们出站展翅高飞后,其核心研究成果技术会随之外流等等。

      3、运行机制不畅。高校的博士后流动站与企业的博士后工作站尽管都是博士后科研的平台,但还是有所区别的,高校以人才培养为主,企业以创造利润为要,高校重学术成果,而企业强调技术产品,各自追求不同,相应的管理运行机制也不一样。但我国目前的企业博士后的管理基本上是比照高校流动站的办法,如博士后待遇、配偶及子女的安排等,但几乎没有一家企业能完全满足与流动站相同的待遇条件。

      4、信息沟通不够。博士后工作站要办好,一是选好项目;二是选对人。选项目相对好办,而选人即找准需要的博士却并非易事。博士后不知道哪些企业需要他们来解决生产中的科研难题;而许多苦苦寻找解决产品难题攻关人才的企业也抱怨不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们。现在信息技术很发达,但企业与博士后的沟通平台在哪里?

      针对上面的问题,政府应有效管理,强化服务;高校应积极配合,优势互补,从企业工作站本身来看,就是准确定位建站目的,既充分考虑企业创收需要,又尽量满足博士后成长需要;把企业发展切实建立在自主创新基础上,进而真正重视高端人才引进、使用和培养;从企业人力资源角度完善博士后的内部管理,主动加强与高校、与博士后的沟通联系。

6608631131422651066.jpg

6608730087469153334.jpg

      背景材料:我国是1985年开始正式建立博士后制度的,为充分发挥博士后制度的作用,把更多的优秀人才吸引到企业工作或为企业服务,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我国从1994年起实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联合招收培养博士后的形式。企业博士后工作的基本模式是,由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企业与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联合招收和培养博士后。共同研究确定招收人选,共同组成专家小组指导研究,共同对博士后的科研工作、能力及其他表现进行考评,研究项目由企业根据需要,选择生产实践中急需解决或市场需求的并有较高研究水平的课题,企业博士后在站工作期间一般为2年,主要在企业完成研究工作,企业负责为博士后提供科研经费、日常经费和必要的生活、住房等后勤保障,并支付高校(院所)有关管理和专家指导的费用,企业博士后的研究成果为职务研究成果、知识产权原则上归企业所有,企业博士后享有国家规定的其他博士后的同等待遇,在完成研究工作期满出站后,可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工作单位。这样,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建设与管理,就成为联合培养博士后的基础。

2014年8月30日上午接受湖南经视台采访时的发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98771-1137680.html

上一篇:2014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2014.09.09)
下一篇:一张老照片(2015.04.23)
收藏 IP: 202.197.10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1 08: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