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Ag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atAging

博文

研究生从众是没志向的表现 精选

已有 12361 次阅读 2021-1-31 09:31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有的研究生刚进实验室,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但是过了一年半载,表现地越来越‘常规化’。

      为什么呢?

      从众,而不是想‘出众’。

      觉得大家都不着急,不用功,我也没必要。

      实验室人那么多,也许导师会忘了我的课题。表现就是趋同化,想藏在人群里。别人不问问题,我也没必要问。别人表现的不守规矩,我也没必要。喜欢为自己不合理的行为找个借口,‘策略’就是比烂,而不是‘敢为天下先’。

      直到现在,我本人仍然保持着朝气,保持着碾压科学难题的豪气。难以理解,有的学生20岁出头,表现地畏畏缩缩,见了导师就想躲,恨不得离导师十万八千里。有了问题导师不问就不说,就像做错事的小孩,怕说出来挨骂。开组会、参加学术会议,表现的像个雕塑,嘴也不会动,不问问题、提建议,看起来很‘听话’、‘老实’,像个‘好学生’。

      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呢?

      表现越来越差、动力越来越弱、越来越没个性,最后泯然于众人。

      对学生和导师来讲,共同的职责就是发现科学问题,然后提出新理论,发明新技术、新设备去解决这些世界难题。也就是说,学生和导师的利益是一致的。觉得难是必然的,如果没难度还叫科研?没难度还需要层层选拔研究生、博士生?

      上学背书很容易,多背几遍就行了,有时候是否理解都不重要,答案与书上内容一致就能拿高分。当然这样就变成了复读机,没有独立思维能力,只会模仿。科研不一样,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还得强调‘独树一帜’,这也是兰大著名校训的一部分。科研多数时候需要合作,学生和导师的合作、不同实验室之间的合作、学术界与企业界之间的合作,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学生有问题,我很高兴思考、回答。学生指出我的错误观点,我也很高兴,这说明他们在思考、敢说真话,有助于科研工作。尤其是听到我答不上来的问题,我更兴奋,说不定是一个新领域的开端。如果不敢开口、不会开口,尤其是被要求开口还不讲的,基本上可以认定,没啥大前途。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92392-1269844.html

上一篇:科学家需要自我革命的勇气
下一篇:衰老研究是玄学吗?
收藏 IP: 113.142.72.*| 热度|

31 卜令泽 檀成龙 霍天满 王飞 郑强 岳建军 肖文戈 汤茂林 郁志勇 郭战胜 李少海 李东风 杨正瓴 肖建华 汪晓军 王兴 丁克强 黄永义 彭真明 刘立 雒运强 孙颉 宁利中 梁洪泽 吕泰省 王兴民 姚伟 陈白杨 段含明 张红光 吕延钊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4: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