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外文__詹宏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wzhan

博文

药神的道德发展过程

已有 2487 次阅读 2018-7-22 12:4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药神的道德发展过程

 

《我不是药神》反映了中国社会进口药物高价垄断的现实,受到高度关注。我想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个人的道德发展进程。

主人公程勇开的“印度神油”小店经营惨淡,穷困潦倒,妻离子散,老父亲卧病在床,因交不起店租而被迫关门。迫于生计,铤而走险,只身前往印度,带回一箱药物“格列宁”,贩卖给病人。因为价格差异和销路畅通,生意红红火火。

后来,程勇惧怕法律制裁,和另一假药贩子达成协议,停止售药,转而创办纺纱厂。偶然机会,得知“老部下”一个个因患慢粒白血病,药价高昂而倾家荡产、家庭破裂,甚至自杀,程勇决定重新贩药。

简而言之,故事讲述了贩药牟利、金盆洗手、重操旧业三个阶段,这些阶段反映了个人的道德发展历程。

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总结出了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层次,分别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一个人还没有接受社会习俗约束纯粹的自我中心阶段(前习俗水平);接受了社会习俗约束并以此要求自己的阶段(习俗水平),和已经超越了社会习俗要求既尊重自我也平等尊重每一个社会个体的阶段(后习俗水平)。

故事第一阶段(贩药牟利)体现了前习俗水平的道德,贩药目的为了牟利,是个人的自我需求。第二阶段(金盆洗手)是接受法律约束的习俗水平。第三阶段是后习俗水平。虽说是重操旧业,但本质上有别与第一阶段。重新卖药为的是救人,不赚钱,反而赔钱(进价2000元,售价500元)。警察(程勇的内弟)的心理变化更衬托出药神的道德高尚。

《我不是药神》的道德困境是基于“海因茨偷药”的故事(柯尔伯格在博士论文中虚构的)。所不同的是,电影演绎的太真实了,非常切合中国的社会现实。电影的结尾太平实,药神的道德发展没有得到升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91152-1125346.html

上一篇:杭州师范大学 英语系《第二语言习得》调研报告—第9组
下一篇:也说高考答案争议--which还是who
收藏 IP: 58.100.18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1: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