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论文不同于小论文,后者可以是散点型的成果,但大论文需要有核心价值观和中心思想,才能真正过关。
不少学生在撰写大论文时,简单地以为把自己以前发表过的论文成果,都放进来整理下,大论文就写成了。实际上并非如此。
大论文虽然是研究生生涯期间成果的总结,是集结成册,但也需要将发表过的论文的内在关联性弄明白,凝练出主题,再从论文列表中选择性地在大论文中整合、形成体系。
那么,这里提到的内在关联性和选择性究竟应该在何时做会更优呢?
显然不是等到写大论文的时候,而是应该在选方向的时候,就开始考虑。
如果在确定研究方向时,就能明确,当然最佳。但实际上,对未知方向的研究常常是摸索着前进的,这更符合科研的本性。
对任何一个研究方向来说,不可能只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通常会有各种局限性存在,可以通过调研慢慢发现并部分解决的。
从调研开始,在综述的过程中,就能看出该方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做人工智能某方向的研究,那么问题可能是预测性能上存在劣势、抗噪能力弱、有标签数据少的时候性能会明显下降、计算复杂度高、训练时间长、需要的硬件环境高、防对抗攻击能力弱、对数据空间的认知存在根本性缺陷、应用领域过窄,诸如此类。当你围绕这一系列问题,逐项解决了的时候,这就意味着体系开始形成了。
当然,研究问题的方式也不一定硬要从综述开始,也可以是从某一个问题被解决后,再开始的触类旁通。
体系为什么重要呢?为什么评审专家很看重它呢?
因为研究生读下来,时间是有限的,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需要折衷。如果做得过宽,那通常的结果必然是会失去深度,即对某方向存在问题的认识深度不足。而体系的形成,意味着研究生对研究方向存在问题有了系统性认识,也反映了学生有着更强的、多角度多方位的攻关能力。
如何在大论文中表现出成体系了呢?研究成果有了,就很好办。首先,需要作者在大论文的第一章里,将后续每一章的内在逻辑都讲清楚,说明每一章都解决了大论文研究方向里的哪些核心或关键问题。再在每一章的最初描述中强调一下,即可。
另外,一篇合乎规范的大论文,需要考虑包含哪些内容呢?如果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一般应该有前沿进展综述,有理论上的突破,有算法上的创新,有应用上的实证,有测试数据集上的效果验证。
虽然如此,但在读研的时候,还是有不少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个成体系的重要性,喜欢由着自己个性和兴趣来散着做。当然,学生能力足够强的话,偶尔散散也没关系,因为这有可能有利于学生间的合作。
但是,散点做的不利是什么呢?散点做的意思是,在明显不一致、完全不搭界的方向上的研究,比如语音识别和医疗图像分析两个应用性的研究。有的时候,甚至这些研究在模型使用上也只是采用了一些已知的模型。如果一直持续这么做,等到临近毕业时,才发现散点做的小论文不太好凑大论文,就麻烦了。
因为不成体系的大论文,在送盲审的时候,即使之前成果多,也有可能不被专家认可。原因很简单,一是由于现在国内在学术规范上要求越来越严格,在送审的论文上已经逐渐从原来的可以明示已发表的论文列表,转换到不允许列出作者姓名和论文发表出处。而评审专家在不清楚学生之前发的成果在哪里,或不看论文列表、只根据大论文上的表述来判定的前提下,评审的标准必然不同于小论文,而会从是否存在完整体系的角度来判断大论文的水准。
如果看到的大论文,章与章之间是脱节的,东一榔头西一榔头的,找不到任何关联性。那么,评审就无法判断作者写大论文的目的是什么,贡献又是什么。其评审的思路、连贯性也极易被打断。在这种情况下,评审可能会以为学生只是因为想毕业,所以才把各种毫无关联的内容拼凑起来,以达到论文要求的字数。在这种情况下,盲审被拒的概率必然相当高的。
当然,也不是说一定就会被拒,也有可能评审会手下留情。但是,大论文没有成体系,从某种意义来说,此论文也只是达到了勉强毕业的要求。这种大论文,可以想象是很难形成广泛的影响力,会被埋没在大论文的海洋里。而对学生来说,这意味着在成体系的科研能力和意识培养上是存在缺失的,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毕竟,这种能力,在未来无论是工作还是科研上都很重要。
2023年1月28日
张军平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18: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