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验部分写完,剩下的就是结论、附录和参考文献了。
那么扫尾部分的内容要避免什么呢?虎头蛇尾、画蛇添足、漏洞百出。
一、结论
结论部分,有些会与可放在实验部分的讨论合并在一起,形成“讨论与总结”一节。而多数情况,则是只有总结性的内容。
在撰写结论部分时,要避免虎头蛇尾。首先要确保与摘要、介绍中的内容相呼应,在结论部分再次明确论文的贡献、亮点或优势,解决了哪些重要问题,以便把整篇论文的逻辑封闭好。 同时,也应该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考,如提出的方法在哪些地方有潜在应用、下一步可在此基础上开展的研究方向有哪些。语言组织方面也要格外小心,也不要出现明显的拼写和语法错误。
另外,还得慎言,以免画蛇添足。一种添足是,在结论里,有意无意的夸大了自己工作的性能和可扩展性 。有些好奇心重的评审说不定会希望你在这类吹牛上进行验证。比如在实验部分已经完成了多个数据集的分析,在结论中提及未来将在某个公用数据集上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但如果该数据集是被广泛使用的,很有可能评审会要求你补充相关实验。另一种添足是,过于诚实的暴露自己方法的不足,比如坦诚自己的成果在现阶段还存在某些无法解决的难问题。如果碰上并不太懂行,但又爱问问题且希望看到解决方案的评审, 有可能会在论文修改阶段引起大的麻烦,导致审稿周期延长甚至无法解决,只能转投其它期刊或会议。
所以,在结论里陈述自己的成果时,存在一个平衡,既不能过分吹嘘,又不能过于低调,更不要无中生有,需要导师和学生一起来把控这个度。
二、附录与补充材料
在结论以后,论文有的时候还会有附录。出现附录的原因,通常是需要补充一些信息,以帮助读者和评审更完整地了解论文的成果。且这类信息即使缺失,也不会影响对论文的理解。如理论性的成果,当证明部分的推导过长时,为避免干扰阅读,往往会将推导的细节挪至附录中。另外,如果存在补充实验时,也可以放在此处。
而在页面篇幅有限制时,附录的部分内容或全部内容还可以会放在补充材料中,一并提交。 需要提醒的是,不是所有期刊或会议都接受补充材料。也不是所有评审或读者都会愿意去看正文以外的补充材料 。在此情况下,学会控制版面、浓缩精华至正文中就很重要。
三、细心检查参考文献
在参考文献这块,对论文的完美追求往往容易被很多学生忽视,以为前面都写好了,这里只要把需要引用的列上即可。诸不知,有些评审比如我就喜欢先扫扫参考文献,看看作者的科研修养。如果这块出现了很多低级失误的话,评审的第一印象就可能不太好了,会对论文的严谨性、可信度大打折扣。参考文献中常出现的问题有哪些呢,这里列出几个:
1、作者姓名的一致性问题
以英文论文为例,作者的姓名可能有“Zhang Junping”、 “Junping Zhang”、“J Zhang”、“Zhang J.”、“Zhang J.-P.”等写法,有些人名还会有中间名字。不管是采用哪种写法,有三点要注意。一是参考文献中,不仅在每篇引用的论文的作者姓名写法上要保持一致,在全部引用论文上的姓名格式也应该保持整体一致。二是作者缩写时,不要把姓缩写了,比如写成“Junping Z”这样的低级错误。如果对于外国人的姓和名不太确信的话,建议网上了解下再写。三是尽量不要用“等等”或“et al”来表示文章共同作者太多时的,第三作者以后的作者,因为没有哪位作者愿意变成“谁是等等”的那位。除非作者确实太多,否则建议把作者写全。
2、论文约定名字的大写问题。
引用论文的题目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首字母大小写,有些期刊或会议会约定仅第一个单词的首字母要大写,有些则是标题的每个首字母都要大写。只要遵守规定,保持一致即可。还有有些名词是约定俗成的,如高斯函数的英文“Gaussian function”的首字母“G”是必须大写的。另外,论文标题中,有些单词本身就是缩写,比如生成对抗网的缩写是GAN,应该三个字母均大写,不管其出现在哪个位置。但撰写论文的时候写成小写了,这也需要纠正。或者在Latex写的论文中,学生没有采用花括号将其在bib文件里括起来时,如`{GAN}’。结果,即使写了GAN,在编译后仍然会变成小写字母。 这些都要注意。
3、卷、号的遗漏问题
发表的期刊论文通常有卷(volume)和号(number),引用时的格式也有多种,如vol. 10, no. 1;或者 10(1)。也有些期刊只有卷没有号。在参考文献进行引用时, 这些同样需要做到统一。另外,需要作者能够仔细检查,不遗漏。见过有作者写参考文献时,不仅卷号不写,甚至期刊名都漏掉的。
4、期刊、会议、书的引用格式问题
在撰写论文时,需要仔细核对,规范写法。
期刊名、会议名写出来就行了,要求不高吧。可还是有不少人会写错的。最大的问题,在于学生们特别喜欢相信“网络上搜索到的写法”就是对的。因为专业背景的原因,我见得最多的一个错误写法是关于IEEE期刊的。如“IEEE Transactions on xxx”,被错写成“xxx, IEEE Transactions on”。究其原因,是因为谷歌搜索到的文献格式就是按后者这样错误给出的。类似地,会议的命名,在某些搜索引擎上给出的格式也并不见得都是对的。 还有一种是书的引用,在出版社这一块也需要仔细检查。因为它有直营店和联系店,比如Springer出版社,除了总部柏林和海德堡外,在很多地方如纽约、伦敦、巴黎等都有分店。所以引用时,单写Springer还不够,需要把具体的连锁出版社名写出来。
5、引用问题
从引用论文上,有时也能看出一篇论文的研究水平,和评估其创新性。在多数情况下,参考文献中应该有近三年的论文引用。而且实验部分的比较算法应该也要有来自这些引用的论文的。这样,才能表明论文的工作是新颖且确实有效的。其次,参考文献也应该包含该领域有代表性的成果。因为如果是熟悉此领域的同行审稿,当发现连大家都熟悉的经典工作或代表作都未提及,可能就不想继续怼你的论文了。第三,是引用的文献不是用来凑数的。所以,不要把一些不入流档次或者行业内人士没听说过的期刊或会议甚至某些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列入参考文献中。这个问题,在某些非全日制学生的毕业论文中似乎要见得要多一些。究其原因,还是缺乏科技论文的写作经验或严格的科研训练。
总的来说,论文是训练研究生完美主义情操的必经环节,这对未来走到工作岗位上极其有意义。不管是否最终发表了论文,都要让学生,通过指导论文写作将对细节的完美追求变成他们下意识的工作或学习习惯。
张军平
2020年2月17日
延续阅读:
16. 读研秘技十六:完备的实验
13. 读研秘技十三:引人入胜的开场白
12. 读研秘技十二:重灾区的论文摘要
11. 读研秘技十一:论文的选题与选题目
7. 读研秘技七:高徒出名师
张军平,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自动化学会混合智能专委会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图像处理、生物认证及智能交通。至今发表论文近100篇,其中IEEE Transactions系列21篇,包括IEEE TPAMI, TNNLS, ToC, TITS, TAC, TIP等。学术谷歌引用3600余次,ESI高被引一篇,H指数30。
出版科普著作《爱犯错的智能体》,曾连续24次推荐至科学网头条,曾五次进入京东科普读物新书榜前三名。关于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的观点曾被《国家治理》周刊、《瞭望》、《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等媒体多次报道。连载的《读研秘技》至今被科学网推荐头条15次。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1: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