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风景真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bing01

博文

刘瑞祥:夜空为什么是黑的?

已有 2589 次阅读 2018-9-17 16:10 |个人分类:其它|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地球上最广为人知的天文现象,是昼夜节律。这是地球上最广为人知的(近似)周期现象。当今最火的科幻著作《三体》就写到了一个没有周期性昼夜更替的星系。周期现象给人一种规律感,让人们可以通过简单的记录发现背后的原因。这对科学的发展是很有益处的。

  很多人觉得昼夜节律现象很简单,其实不然。不信?那我们一起来深入分析一下。

  要研究昼夜节律,就要问一下为什么会出现昼夜节律。答案貌似很简单——白天有太阳,晚上没有太阳。那么,紧接着的问题就是,太阳在晚上去哪儿了呢?这需要进一步的知识,因为地球有自转,所以晚上地球的另外一面对着太阳,“我们”所对的一面当然就没有了嘛。注意,这里关注的是地球的自转,而不是太阳绕地球转,那是以地球为参照物看到的现象。人类弄清这个问题不容易,一直到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诞生以后才基本弄清楚。而这以前的《圣经》里说:“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然后直到第四日,“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神造了两个大光,大的管昼,小的管夜”,显然是昼夜现象在前,日月的出现在后,余也鲁钝,不知道日月(特别是日)出现以前是怎么区别昼夜的。人类能认识到晚上太阳在地球对面,或者说是“大地下面”不简单,是一个了不起的飞跃,这说明人类已经意识到大地不是无限深厚的。  

  白天的时候,月亮和星辰去哪儿了呢?也在地球的对面吗?未必。比如月亮其实并不一定非得在晚上出来,白天一样可能出现在你的头顶上。众所周知的日食,就是月亮挡住太阳的结果。我们都知道农历初一的晚上没有月亮,其实月亮是在地球对面的天空上,也就是地球对面的白天天空上。所谓“月亮晚上才出来”一定是白天没有抬头看天空的人想当然的臆断。所以前面引用《圣经》中所谓的“神造了两个大光,大的管昼,小的管夜(这里所说的小的,明显是指月亮)”是错误的。星辰呢?其实白天也有,晚上也有,只是因为白天太亮,使得绝大多数星辰的亮度被“抹杀”了。白天只有在日全食食甚的时候,才能看到繁星,一般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在清晨和傍晚看见金星,或者难得一见的超新星。

003gS75Zzy7atYXSH8W96&690.png

  第三个问题是,太阳在头顶上,一定能导致白天吗?未必。如果你曾经到过外太空就知道,虽然从地球附近看太阳确实很明亮,但并不能给我们带来足够的“广袤”的白昼。我们在地球上享受白天,其实是托了空气的福。然而话说到这里还不能令人完全满意:到底空气怎么就使得白天“白”起来了呢?历史上,从丁铎尔到瑞利都给出了自己的意见,但最终完美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利用统计力学证明了,由于空气分子的涨落(分子运动造成的密度变化),产生散射,才造成了蓝天(白天)。有意思的是,爱因斯坦的这个工作对光纤的研制还有重要意义,因为光纤中玻璃也会对光线有散射作用。高锟先生关于光纤通信的第一篇论文,就引用了爱因斯坦在这方面的成果。

  第四个问题,昼夜长度为什么会有变化?这首先是因为地球公转轨道和自转轨道有交角,一年当中太阳的直射点会发生往复变化,导致地球上不同纬度圈昼夜长度不同并变化。这在一般的天文书和地理书里都是作为入门知识的。另一方面是需要长期观察才能看出来的,地球自转时长也会发生变化。这里面的问题是很复杂的,但总的来说,是地球的昼夜周期不断变长。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观察到的“昼夜变化”,是所谓“太阳日”,即以某一时刻日心和地心连线所经过的地球表面点,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成为日心和地心连线上的点,所需要的时间。而真正的地球自转一周,应该是以“恒星日”为标准,即地心和假想的某恒星之间的连线为标准。

003gS75Zzy76DVrPLOrab&690.gif

  第五,没有太阳——或者说太阳到了地球背后——一定导致夜黑吗?有人说这不是废话吗?其实不然。如果我们假定:(1)空间是无限的,星辰均匀分布在无限空间上;(2)时间是无限的,无论多久之前都有星辰充满着空间,它们的亮度也没有系统性的变化;(3)星体系统没有整体性的运动;(4)在大尺度上,光的传播规律与地球上的规律相同。那么天空就应该是无限明亮的,不但不应该有黑夜,就连白天也应该比现在亮得多——无限嘛。这就是著名的奥伯斯佯谬,其推导过程是很可靠的。这说明前提有问题,由此我们可以对宇宙整体作出一些断言。这就是科学的力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88899-1135351.html

上一篇:刘瑞祥:我读《带你了解科研界》的感受
下一篇:诚征解答——关于五次方程的微分方程解法
收藏 IP: 221.197.6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4: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