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学编辑isechina的官方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sechina

博文

万事开头难,就因为摘要没写好,直接被拒? 精选

已有 5138 次阅读 2020-9-29 09:40 |个人分类:优惠|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当你还是小学生的时候,语文老师就耳提面命,作文开头很重要,写一个好的开头就成功了一半。我一直以为这是应试教育阶段才会有的东西,离开了应试作文,我就可以在自己文字的海洋里肆意翱翔,让所有看到我文章的人感受我天马行空的思维,让他们感受一下,什么叫做真正的文学功底。

然而当我读到了研究生才发现,文学功底这四个字,是我等科研汪不配拥有的。论文是否可以发给合适的陪审专家,进而成功发表,这其中摘要的作用至关重要。血淋淋的事实摆在眼前,隔壁实验室师兄花费大半年心血写的论文,其导师也觉得文章和研究项目可圈可点,但还没有送审就被拒了,最后发现就是因为摘要中对研究目的和重要突破写的不够清楚。

更有甚者,把摘要和前言混为一谈,多数期刊的摘要要求250字以内,作者须以精炼的语言阐明文章的背景,重要科研突破,以研究意义。而前言更侧重于背景介绍,提出问题和总结领域内研究进展。

一个需要精炼,一个需要详尽,可谓天差地别。

潜在的审稿人通常在收到同行评审邀请时,只会看到文章的标题和摘要。只有在接受审稿邀请后,他们才能获得完整的论文全文和其他支持材料。因此,你的文章摘要对于吸引和确保正确的审稿人进行审稿至关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国际科学编辑-ISE将和大家一起讨论:如何通过优秀的摘要给审稿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确保你的论文能发给最合适的同行评审专家。

摘要

结构良好的摘要(通常为200-300个单词)通常遵循IMRD / C模式 (Introdcution, Method, Result, Discussion/Conclusion)结构,读起来类似于一篇缩小版的论文。

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写一个好摘要是一件很令人头疼的事,甚至有只凭借写摘要这件事本身就是可以发篇论文的:

在构建摘要时,要考虑以下几点:

•保持简明扼要的介绍。

•在引言中阐述这项研究的理由。

•明确说明研究假设/目标。

•保持方法简洁,为结果和结论节省空间。

•结果应构成摘要的主体部分。

•用词要兼顾效果的方向和大小(例如 e.g., lower, fewer, reduced; greater, more, increased )和运用数字。

例如,差的题目:“Daily pain score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gabapentin-treated patients and placebo-treated patients”

好的题目:“Daily pain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gabapentin-treated patients compared to placebo-treated patients (2.8 vs. 5.1, p<0.001)”

•包括文章所有的发现。结果应该清楚地反映完整的报告,即不仅要提出具有统计意义的结果,还要排除那些不具有统计意义的结果。

•包括任何矛盾或负面的调查结果。

•提及研究的所有局限性。

•阐述与假设/目标相关的主要结论。

如何推荐合适的审稿人

大多数期刊现在要求作者推荐两到三名潜在的审稿人。如果你的建议与期刊编辑的意见一致,你的建议很可能会得到采纳。对作者来说,千万不要小看了推荐审稿人的举动,有时候,他对于你文章最终走向或对你个人的学术影响可能是巨大的。因此,值得花时间仔细选择潜在的审稿人,让自己处于编辑的角度考虑问题。

通常认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的同行评审报告最为全面[3]。因此,期刊编辑通常的目标会确保至少有一名相关研究人员担任审稿人。寻找你所在地区崭露头角的研究人员,特别是那些最近发表过论文的作者。

向编辑提供一个清晰的描述,阐述每个你推荐的审稿人都合适的原因。如果你能明确地证明他们的合理性,你的选择更有可能被采纳。

总结:

用少量的用词恰当的陈述出论文的摘要,突显出亮点,结果详实、同时能够更加吸引读者阅读,增加编辑和审稿人的好感,并推荐几名审稿人,阐述理由,做到这几点才是吸引合适审稿人的关键。

如果您有以下其他论文润色或推广需求,欢迎搜索国际科学编辑官网了解更多服务相关信息!

http://www.internationalscienceediting.cn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87871-1252546.html

上一篇:期刊通过抽奖来决定论文是否发表,靠谱吗?
下一篇:Portico现在托管来自Medknow的11个OA期刊
收藏 IP: 112.80.59.*| 热度|

3 冯大诚 杨金波 黄永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5: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