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JINGYI201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JINGYI2018

博文

论“经络”的物理存在(2)

已有 1799 次阅读 2018-4-12 09:50 |个人分类:中医理论基本问题|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接上文)

 

以往几乎所有“经络有无问题”的研究者,或是在我能查到的绝大多数《黄帝内经》白话文译文和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都是要么将“经脉”直接当作“经”来解释,把“脉”字抛了;要么将“经脉”直接当作“脉”来解释,把“经”字弃了,不论如何就是要扔掉一半,即50%的文字信息量才觉得爽快,对于“络脉”的解释也是同样如此。当然最后就是想当然地丢掉“脉”字,直接用“经络”一词来个“简化合并”“全文替换”,毕竟在《黄帝内经》里确实也有多处有“经络”一词出现呀,很有依据呀!

 

好了,现在让我们回到现代的“经络是否存在?这个恼人的困局,来问几个问题:

1)“经脉”与“络脉”组合变成了“经络”,理论根据在哪里?为什么省掉了“脉” 字?难道必须在这里要“合并清除同类项”或“取交集的反集”或搞个“与门的非门电路”?

2)抛弃“脉”字,谁是始作俑者?有人说是“扁鹊”,他在“难经”里这样用过,但是很明显,根据《史记》可知,我等当今之人,对于中医的理解同“扁鹊”根本就不在同一个境界、同一个维度,他老人家思维里的“经络”与我们争论的“经络”恐怕有天壤之别。所以最老实本分的办法还是回到《黄帝内经》里去探寻,毕竟“扁鹊”也是读通了《黄帝内经》才撰写出《难经》的。

3)“经脉”与“络脉”组合变成了“经络”,在当前中医理论界几乎是众口一词、异口同声地附和、照搬。难道这个“脉” 字真的只是为了给“经”与“络”二字加重语气而形成一个偏正词组的后缀吗?如果真是如此简单,为何古人先贤要画蛇添足般且不厌其烦地用“经脉”与“络脉,而不直接在《黄帝内经》相关正文的一开始就用直接用“经络”这个概念?如黄帝曰:经络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或者经络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呢?

 

看起来第一个疑点浮现出来了,并不需要特殊的刑侦手段,下功夫“咬文嚼字”即可。


现在让我们再次锁定“经脉”和“脉为营”中的“脉”字,进一步探索其真实的内涵与外延。

 

“脉”字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因为在初中生理卫生课中就已学到人体的循环系统主要有动脉和静脉。动脉中流动着鲜红色富含氧的血红细胞和其它营养物质的动脉血,来自于心脏左心室的收缩压使之灌溉全身,在毛细血管的尽头的一个特殊的区域与对应的一套静脉毛细血管完成交接,将肌体代谢的产物随静脉血在舒张压的负压作用下回流心脏右心房。所以动脉和静脉明确是指“血管”并包含其中的动脉与静脉血。静脉主要分布全身表层,显而易见。是西医输液和抽血的首选血管,安全性最高,它完全符合中医里“络脉中的脉”的概念。动脉在人体肌肉深处,能否说它“伏行分肉之间”,当然可以,只是描写词汇的差异。

 

那么古人能够看到动、静脉血管吗?当然能够! 《黄帝内经》诞生于公元22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后期。“战国时代”顾名思义,就是什么都缺,唯独不缺战争的年代。百姓流离失所、饿殍四野,战场到处死尸遍地,肢体残缺。对于当时的民间中医来讲,只要心理上能够承受,可以说要找到尸体解剖、了解人体内部构造的条件是很容易的,一定会有有胆有识之士,不畏艰险,奋力探索。那么为什么中国人没有率先创立“人体解剖学”呢?

“非不能也,实不为也!非不为也,实不能说也!”因为那时的中国以孔子和老子所代表的儒、道哲学思想体系已经成熟。“人体解剖”场面过于血腥残忍、操作有违中华传统文明道德。古人认为,人之身体,受之父母,不可轻易毁伤,头发长了都不愿剪去,何况刀刀分解整个肉身!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古人先贤和有识之士发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结论,那就是:“肉身解剖”并不能建立“决生死”的核心理论。因为对象已是人身肢体残片,人早已死,“阴”虽尚在,但“阳”已飞脱身体而去了。所以才从一个全新的方向探寻中医的理论基础,这是一个远远超越同时代的“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古什么什么”等等西方一切其它文明对于人类自身认识境界的顽强搏击,这是一个极其、极其艰难的努力和尝试,没有任何其他的参考文献可以助力,但是有老子的哲学! 他们成功了,成功得极其辉煌,以至于在其代表作《黄帝内经》中的精彩而高雅有趣的表述,反而使现代某些人觉得实在是过于玄妙,难以理解。

 

再论“血管”和“脉”的关系:

很显然我们人类的身体并不是因为几百年前西医命名了血管才有了整个的“血管网络”,当然更不能因为我们把中文的“脉”字赋给了英文单词Arteries (动脉)Veins(静脉) 就自我解除了对血管概念的使用权。既然古人看到了血管,并有另外的命名“隧道”、“隧管”、“脉管”, 那我们当然可以确定古人一定对“脉”即“血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即便没有显微镜去发现毛细血管网络,肉眼能够看到的大、中、小血管网络也足够明确方向了。

 

因此可以先下一个预定义:

 

“经脉”中的“脉”主要指代:人体全身的主动脉,包括:富含氧和营养物质的鲜红色的动脉血。

“络脉”中的“脉”主要指代:人体全身的所有静脉,包括:富含二氧化碳和人体代谢废物的暗红色的静脉血。

 

最后再来看看《黄帝内经》中其它的章节是怎样定义“脉”的。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卷第五,“脉药精微论篇第十七”】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则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脉”是血的家和房子,只不过这个家的形状是各种不同尺寸和形状的管道系统,不仅有长短、粗细、还有律动快慢的收缩和蠕动。“脉”还通过血液与心相连,在心血、脉搏的组合推动下,如琴弦般地跳动,施展着“长、短、数、大、上盛、下盛、代、细、涩、革、色弊、绵绵、弦绝”等腾挪技法,传神地表达着生命的乐章。

 

可以清楚地看到,祖国传统医学的经典《黄帝内经》对于“脉”的定义不但涵盖了现代医学对于“血管”的概念和功能,更重要的是它还“高瞻远瞩”、“更上一层楼”般地指明了“脉”与“心、气”的相互关系和对于判断生命状态的重要意义。它不但是延续几千年的中华医学最成功实践的理论基础核心,而且还可以通过“气口”让每一个人自己都亲身感受到,实现理论与实践高度的统一,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下手处”。


它是一个医生和病人实现充分身体状态信息交流的人体窗口。


中医让现代普通人百思不得其解“诊脉”技术就是依此为理论基础诞生的。

 

 

(未完待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84912-1108679.html

上一篇:论“经络”的物理存在 (1)
下一篇:论“经络”的物理存在 (3)
收藏 IP: 70.31.41.*| 热度|

2 范振英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14: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