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ffee82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offee820

博文

真正的”学者“别被误走了”叫兽“之路

已有 73791 次阅读 2021-11-20 18:59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当前,随着科技的发展,食品种类越来越丰富多彩。而人类在经过了无数劫难和生存危机之后,终于不再为温饱而忧心忡忡,于是踏上了追求健康与长寿的漫漫征途。理所当然,饮食与健康的话题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当今世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几乎把人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挂在了因特网上,全方位的参与者以及多渠道全领域的信息,按下了我们眼前这个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启动键。随时随地打开电脑,从时事政治到家长理短的信息扑面而来,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猎取来自世界每个角落的故事。

在强调科学普及的现代化社会,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搭上了信息现代化的快车,有关食品营养保健的科学理论新发现和新研究成果等信息便以更快更便捷的方式源源不断的涌入了普通大众的眼帘,比如:适合老年人的深海鱼油、适合减肥人群的代餐食品,有益儿童智力发育的益智食品等等商家产品宣传充斥着媒体,包括电视,网络以及线下各类媒体和商家的宣传活动中。而在以经济挂帅、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年代,科学最新发现往往被资本的贪恋片面利用,成为了不法商家的帮凶。更令人痛惜的是,个别知识分子甚至著名学者专家,利益驱使下罔顾道德观念良知责任,利用知名度宣传伪劣产品,成为不法利益集团的代言人,给真正的学术界戴上一顶顶砖家叫兽”的帽子

那么“现代社会对一些知识分子充满了蔑视?”难道仅仅出于上文所述的原因吗?其实,更令笔者担心的是:真正的学者也常常被误解,使知识分子整体形象受损,使科学被误解,进一步阻碍科学的有效传播和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对此,笔者认为既有知识分子自身的原因,也有科学普及参与者的原因,以及消费者长期以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偏见有关。笔者通过相关调研,总结了以下几个原因:

被片面化解读的科学知识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似乎互相矛盾的学术报道,比如,喝咖啡有益健康,不喝咖啡的人比喝咖啡的人更有可能患这些疾病 & 咖啡可伤肾;茶叶中含 “儿茶素”“茶多酚”等物质,具有抗疲劳、抗皮肤老化的作用 & 茶叶可富集重金属对人体有害;摄入果糖可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 & 果糖可营养心肌,改善由于心脏的缺血缺氧而导致的胸闷等症状 & 果糖可刺激免疫细胞产生各种慢性炎症症状,损伤免疫系统等等。这种现象,对于专业人士来说,根本无可疑问,或者说在他们看来根本就是儿童级别的“十万个为什么”的类似问题。因为,科学研究具有研究对象的针对性、专一性、排它性。例如,研究发现,“儿茶素”“茶多酚”,具有抗疲劳、抗皮肤老化的作用,是专业团队合作设计的,在科学上严谨实验方案---一般是利用某种茶叶提取并经纯化的“儿茶素”“茶多酚”物质,选取健康的动物并在排出其它干扰因素实验方案检验而得出的结论,可以说是一定实验框架下的结论。然而,经得起科学检验的被证“真”的结论,走出象牙塔进入大街小巷时,往往在生活实践中被证“伪”。因为人们喝的是茶叶而不是从茶叶中提纯的“儿茶素”“茶多酚”,茶叶中除了“儿茶素”“茶多酚”等物质,还含有许许多多其它物质,人体在喝茶时所摄取是这些成分的混合物,其所能达到的营养保健功效也是这些混合物相爱相杀(互相促进或相互拮抗)后所呈现的最终结果。加之生物体的个体差异性,喝茶所能达的功效可以说是千差万别。饮食大众觉得被骗了,学者们觉得被冤枉了,双方都很委屈的诉说着自己的故事。那么到底责任在谁?当然主责在学者,就像医生没理由要求患者具有专业的医学知识,但患者确实具有要求医生救死扶伤权利(因为是有偿医疗)。科学研究容不得马虎,科谱宣传更容不得丝毫轻率,如果说科研成果是科学的伟岸身躯,那么严谨的科谱宣传则是科学的灵魂所在。因为科学的发展终极目标是为全人类服务的。这就要求专业人士在科谱宣传时,更要严谨,特别是面对大众或非本领域的专家学者,对科学知识的传播,明确其适用范围、局限性以及特殊性(如果有)。此外,借用网上一句话,“院士出了院”也是很难有所作为,专家不在自己领域具有成为砖家”的风险”。 所以,专家们应怀敬畏之心尊重每个科学领域,而不是越界传播非自己专业领域也不擅长的科学知识,自然也就不会被误解为“砖家”。

行政监管在食品产业链以及信息传播领域的缺位  目前,在我国伪劣假冒产品盛行几乎成了市场一个特色,层出不穷的伪劣、夸张、不实的产品宣传以无孔不入的态势考验着消费者的眼睛,无问你学富五车,还是阅历满溢,几乎每一个消费者都或多或少的为“不良产品”付出过代价,有些代价甚至相当惨重。例如:浙江省安吉县 “亿好酒”和“益草康”等凉茶宣称治疗疾病的功能;北京奶鲜生食品标注虚假生产日期;湖北省大悟县“蜂胶软胶囊”无证销售;制售假冒注册商标产品,包括“蒙牛”、“伊利”、“雪碧”等品牌奶制品、饮料;“洋河”、“种子”、“泸州老窖”、“宋河”等品牌白酒等等,其中仅制售假冒注册商标产品涉案总金额达1.7亿余元。

近年来,在面对我国伪劣假冒盛行的市场乱像,国家不断加强监管力度,并且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有时,经济管理层似乎也不得不“口是心非”,个中原因也是纷繁复杂。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地域辽阔,有限的行政监管力量一时难于有效发挥作用,特别是在分散性强,环境复杂的广大农村监管之难,堪比于大海寻针,不法商贩与监管工作人员经常上演各种猫捉老鼠的游戏。此外,有时也是出于无奈,因为其背后可能关系着万千就业与失业,必将严重威胁全社会安定,这又对我国的劳动权利保障机制提出了一个挑战性问题,市场的行政监管部门也是鞭长莫及,有心无力。

因此,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在农田到餐桌的产业链上,急需建立建全适应目前新型欺诈层出不穷的(这里笔者不得不佩服国人新型欺诈手段的创新能力)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和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可行有效的完整监管体系。在信息传播链上,从线下到线上,建立包括电视电话、新闻媒体、网络平台、抖音销售商现场、街头以及入户宣传等等全方位监督机制。法外之地,逐渐完善全国联网企事业单位与个人信用体系,假冒伪劣为重要污点纳入其名下,补位法律法规缝隙,让即得利益主体及其帮凶无处遁形。 

另外,专家学者们对在与企业合作的科学研究研发过程中以及销售商的利益诱惑时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提高警惕,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不媚从不媚众其次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无安国平天下之能,怀兼济世人之心。在教育培训和科谱讲座工作中,保持严谨的科谱宣传态度,怀有敬畏之心,尊重爱护每一位听众。更不要为面子和功利性接受非自己领域或不擅长的培训邀请。要知道一个“砖家叫兽”的蝴蝶效应,足以为学术界招来狂风巨浪,致使知识分子整体形象受损

科技谱及主体缺位和围度不足  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一书中论述,智人之所以能征服世界是因为拥有最独特的语言。在认识革命之后,智人这种社会性动物就开始不断的运用这种语言功能,学习“讨论虚构的事物”。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制度体系是智人的八卦理论(语言功能)想象虚构编制出的一个个故事而建立起来的。我们且不谈这一论断是否被认同,但语言交流在人类社会信息传播中的地位是唯一性的,这一点不容置疑。被片面解读的知识搭上语言的光速快递,在如今的数字时代瞬间可抵达世界的每个角落。在信息传播链中,科技工作者作为信息的源头,信息以这个源头为中心,通过科谱宣传参与者传向四面八方、大街小巷。然而,科谱宣传参与者这个群体包罗万象,从媒体工作者到普通群众覆盖了几乎各行各业所有的人,可以讲是全民皆“兵”。如何让科学知识以其原始本真的面貌传播开去,行政手段不能缺位,包括行业规范、官方媒体的正确引导,法律法规的约束等等。然而,如何引导公众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是不可或缺的,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我们总不能因为一位不认字的老人说了一句喝咖啡能死人,即将其绳之以法吧!

近几十年,随着科技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和民众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公众对食品安全、食品营养、保健食品的知识需求越来越高。而且,面对当今高发的富贵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的困扰,公众对如何科学的保护身体健康求知若渴。然而,面对爆炸式的各种保健知识、保健食品,在缺乏专业知识,也无正规可信任的渠道获取指导的背景下,公众迷乱异常,无从选择。在吃饱之后的今天,屡屡陷入“吃不好的”困境。要解决这一问题,说难确实很难,在快速应急反应时间方面也提出了要求。但就繁从简,从以人为本的目标出发,成立专业性机构(作为科技谱及主体),借助多样化宣传工具开展科谱宣传工作,并开辟专业资讯咨询平台(网络邮件、服务热线、在线专业咨询服务等),面向公众提供食品安全、食品营养以及健康保健等资讯咨询服务,同时收集消费者反馈的各类信息,总结过去,预警未来,打造公众信任的平台,为消费者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驾护航。同时,在专业职业院校增设相关专业,培养专业科谱人才。鼓励企事业单位定期面向职工开展专业培训。鼓励并创造有利的科研环境,提高科技工作者科谱热情,让科谱讲座走出象牙塔,下沉到社区以及广大的农村。进一步规范农产品、食品包装标识,除成份标识和能量表外,增加消费指导,特别是针对特殊人群,例如糖尿病、高血压人群。

最后,用一句煽情(真诚)的话做个总结,我爱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每个人都用一颗热爱家乡的心,去做正确的事,结果总会是向好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82273-1313253.html

上一篇:您对“食品安全”的理解少了“多少”?
下一篇:消费者如何把控食品购买安全关(一)
收藏 IP: 211.161.241.*| 热度|

2 钟灿涛 李毅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6: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