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nehany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onehanyu

博文

无中生有,有归于无-《道德经》第11章解读

已有 5113 次阅读 2019-8-25 12:0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无中生有, 有归于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章老子强调了“有”和“无”的关系,人类社会讲究眼见为“实”,极度容易被感官所见之事物表象所欺骗,这主要是“无”不像“有”那么可以看见,摸到或者感觉到,因此是通常被人说忽视,等真正意识到“无”的关键性和决定性作用时,往往事情已经发展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宇宙的法则就是无中生有,有归于无,一味追求“有”,而摈弃“无”,所造的结构不符合法则,是无法长久的。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没有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皿没有空虚的部分,即无,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也无法发挥作用。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

有人觉得老子说的三个物件都是几千年前的老物件,在现代社会可能用处不大。物件的变化只是形式发生了变化,宇宙法则不变,规律自然也就亘古不变。

5010代这几代人,甚少出一个思想上大师,更别说宗师,究其原因,书读错了。

现在社会各行各业浮躁是一种通病,表面原因是社会发展快,各种思想潮流和信息洪流如洪水一般涌来,选择太多让人容易迷失。其实根本原因个体没有构筑好独立的思想体系,没有判断力,不懂如何选择和坚持。心静不下来,没有智慧去判断。总体来说,5010代这批人不是书读的不够,也不是书读的少,最大的原因就是书读错了,这几代人只要读对哪怕一本书,社会比现在发展的好上百倍。比如任正非读好读透了《毛泽东选集》,特拉普自然不是对手。《毛泽东选集》每篇文章的逻辑顺序都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经验,这是一部拿几千万人生命作为实验材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作为场地,花费几十年时间,具有详实的实验过程和创新思想的伟大实验记录本。尽管蒋介石人多、钱多、物资多,没有自己的思想体系,最终也不过是为别人做嫁衣。

现在大学里面学生的种种问题,大学只应该负责5%,其余的50%应该由家庭负责,45%由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来负责。一颗长了18年的歪脖子树,将责任归咎到18年到22年这四年的成长期是荒谬的。

值得欣喜的是国家也意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201991日教育部推出的语文改革,大量增加中国经典书籍阅读等(如9年级必读科目就列入了《道德经》《庄子》等中国古代思想巨著。),将会极大增强个人的道德和思想,受益于此,中国本土将会出现一大批真正思想上和自然科学上大师级别的人物。

我为什么要现在解读《道德经》,因为年纪到了三四十岁,心中积聚了太多焦虑和不惑,人活的太纠结,这样发展下去对自己身体造成伤害,久而久之,如果出现不良行为会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内心自然的去寻求一种思想来解决心的问题,求得心得宁静。

如果九年级我就接触了这样的思想,种下思想的种子,当遇到种种心中困惑时,我就能很快解决,至少不会纠结几十年。有这些正确的思维体系的引导,我行动上会更高效。心中没有纠结,心中欲望自然少,很容易将个人思维角度上升到宇宙思维角度,从宇宙的演化来考虑人和人问题,人和自然的问题,自然思维清楚多了。相反,心中“有”太多,是没办法去观察自然界“无”的变化,

书需读,但更重要的是要读对书。有次看到新闻报道某先生,说自己在飞机上读了两本书,一年读几百本书,真是典型的读错书啊。

中国文化河流的源头就那么几本书,纪晓岚编撰《四库全书》以后不敢再写书,因为天地万物的道理在先秦以前就被古人说清楚了,以后出的种种书籍,都是读完前人的书后加了自己感悟编撰而来,就好比是这些人站在文化河流的上游,拿水瓢从里面淘了一瓢水,喝了一口,道了声好,然后吐了几口口水,又把喝进去的水撒了一泡小便排了出来,读这样的书一年读几百本真是愚蠢到极点。

关于“有”和“无”社会上还有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几年前我曾经接到过一张名片,名片正面反面写了什么集团公司主席、公司董事长、协会会长等将近二十几种头衔,当时给我的感觉这人好厉害,后来经过几年了解下来,发现他所有头衔基本是虚的,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写到《道德经》“有”“无”关系的这章,我明白了名片上写满头衔的人,心中欲望太多,心中欲望太多的人,没办法静下心来把一件事情做好,自然不是什么有大成就的人,但是因为欲望又太强烈所以,只好在名片上假装自己是个有大成就的人。明白这个道理后,我把这张名片加上自己新印好的几盒名片全部丢进了垃圾桶,并且以后再不印自己一张名片。

而这个现象在学术圈也非常普遍,我观察了解下来,基本身上带了很多个什么学者或者人才计划的人,做的学术工作基本没什么创新性,也不可能有什么01的工作。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心中有的欲望太多,不能将个人意识上升到宇宙的意识,就没有机缘去观察自然界从无到有的变化之道,自然没办法在学术上做01的工作。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无之间的关系:“有”的东西可以被利用,变成“无”形态才真正发挥了作用。正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共生,众甫并作。

以读书为例子,读对了书,将无形的思维融入自身的骨血,构建了自己的思维体系,以这种思维体系去处理自身与他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具体的“有”的行动。

对于我而言,学习《道德经》,为了避免空谈,最后沦为胡说八道,同时经常练习八段锦和太极,这两样具体的实践性的行为,因其核心思想就来源于《道德经》。另一方面,可以对身心进行调节。

学习《道德经》另一种有用之处在于,从其思想体系中吸取营养,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催化研究中,用另外的思维体系去解决催化研究中的共性和长期性的问题。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78182-1195137.html

上一篇:神凝气行,天人合一-《道德经》第10章解读
下一篇:云在青天,静驻心间-《道德经》第12章解读
收藏 IP: 183.193.168.*| 热度|

2 郑永军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4: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