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nkfirs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ankfirst

博文

关于幽门螺杆菌,你想了解的都在这 精选

已有 17067 次阅读 2019-11-14 10:39 |个人分类:岩藻多糖|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岩藻多糖, 幽门螺杆菌

关于幽门螺杆菌,你想了解的都在这

说到胃痛、胃胀、慢性胃炎、胃癌,很多人会想到幽门螺杆菌。

当体检报告上显示“幽门螺杆菌阳性”时,是不是会让人有点惊慌失措?

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什么这么高?

感染幽门螺杆菌是不是会得胃癌?

幽门螺杆菌要不要检查?用不用治?

别急,今天我们就了解一下这个令人糟心的幽门螺杆菌!

image002.jpgimage004.jpg

1、什么是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种螺旋形、微需氧、生长条件苛刻的革兰氏阴性菌,主要黏附于胃黏膜及细胞间隙,1983年由澳大利亚科学家马歇尔(Barry Marshall)和沃伦(Robin Warren)发现[1],二人因此获得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image005.jpg

幽门螺杆菌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 是引发胃炎、胃溃疡及胃癌的元凶,1994年世卫组织已经将幽门螺杆菌列为I级致癌物(对人体有明确致癌性的物质或混合物,如黄曲霉素、砒霜等)[2]

    2017519日发布的《第五次幽门螺杆菌诊治共识》显示,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高达7.68亿,成人感染率约50%,儿童感染率约30%

image007.png

2、幽门螺杆菌传播途径有哪些?

目前学术界认为,人体是幽门螺杆菌唯一的传染源。幽门螺杆菌主要存在于人体胃、口腔及粪便中。

传播途径

-口传播:共餐饮食、共用餐具、口对口喂食、咀嚼喂食等。

-口传播:胃里反流到口腔。

-口传播:通过粪便中的幽门螺杆菌污染水源或食物所致。

3、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有哪些?

定植作用:幽门螺杆菌能穿过胃黏液层,与胃黏膜上皮细胞黏附。

中和胃酸:幽门螺杆菌能释放尿毒酶,将胃中尿素分解为氨气和二氧化碳,中和胃酸,利于生存。

分泌毒素:幽门螺杆菌能够分泌毒素,如空泡毒素、氯胺等,破坏胃黏膜。

引发炎症反应:为了抵御幽门螺杆菌,大量白细胞聚集于胃黏膜,产生炎症反应。

4、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可能出现哪些症状?

反酸:幽门螺杆菌会促进胃泌素分泌,而胃泌素会促进胃酸的分泌,当胃酸足够多之后就会出现反酸以及烧心的症状。

口臭:幽门螺杆菌会存活在牙菌斑中,可以分解尿素等物质,形成氨离子,从而导致出现口气重、口臭等问题。

嗳气恶心:受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人群,在餐后多数都会出现嗳气、恶心以及腹胀等症状。

引起慢性胃炎:主要临床表现:上腹部不适、隐痛,有时发生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病程缓慢,但是容易反复发作。

引发胃溃疡:幽门螺杆菌会破坏胃黏膜,影响胃黏膜的天然保护功能及自动修复功能,当遭受到胃酸腐蚀后无法自动进行修复,从而引发溃疡。

5、幽门螺杆菌的检测方式有哪些?

幽门螺杆菌的检测方式分为有创检测和无创检测。

有创检测:胃镜病理检查、幽门螺杆菌细菌培养检查等;

无创检测:C13C14呼气试验、粪便检测等。其中,C13C14呼气试验是最常用的检测方式,操作简单、无痛苦、灵敏度高、检出率高。C13C14的改良版,没有放射性,对人体无损害,更适合孕妇、儿童及年老体弱者。

6、感染幽门螺杆菌一定会得胃癌吗?

幽门螺杆菌不是胃癌唯一的致病因素,但是其中最重要的风险因素,约1%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会患上胃癌。

胃癌的发生除了有幽门螺杆菌在作祟,还与免疫力低下、遗传因素、长期精神压抑、喜欢吃腌制食品、抽烟嗜酒等有关。

7、幽门螺杆菌一定要根除吗?

尽管幽门螺杆菌是胃病重要致病因子,但是否要根除幽门螺杆菌要考虑以下三方面:(1)患者能否从治疗中受益,(2)减少感染源,(3)预防胃癌和缓解症状。如果这三方面都无法获益的话,就不需要根除幽门螺杆菌。

以下七类人群需要及时根除幽门螺杆菌:

1)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

2)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胃黏膜萎缩或糜烂的人;

3)患有胃癌、胃癌术后或有胃癌家族史的人;

4MALT淋巴瘤患者;

5)计划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或非甾体类消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的人;

6)患有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人;

7)其他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如淋巴细胞性胃炎、增生新胃息肉)。

8、如何根除幽门螺杆菌?

    根除幽门螺杆菌常用四联疗法,需服用胃黏膜保护剂(铋剂)、抑制胃酸的药物(PPI,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两种抗生素(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共计四种药物,每日2次,连服10日或14日。

9、除了抗生素疗法,还有其他清除幽门螺杆菌的方法吗?

1913年,瑞典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 University Kylin H.教授以海带为原料,用乙酸进行萃取纯化,首次得到岩藻多糖,后续研究发现,岩藻多糖是由含硫酸基的岩藻糖所构成海洋复合多糖物质,主要存在于褐藻表面的黏液中,如海带、海蕴及裙带菜等。

image009.png

1995年,瑞典隆德大学(University of Lund)微生物学家Torkel Wadstrom教授在《Immunology and Medical Microbiology》期刊上首次发表了岩藻多糖能够与幽门螺杆菌结合,抑制幽门螺杆菌的黏附作用,岩藻多糖作用的功效基团为硫酸基(SO42-),且硫酸基含量达10%以上具有有效的结合作用[3]

image011.png

自此以后,有大量的研究学者对岩藻多糖清除幽门螺杆菌功效进行研究。1999年,日本学者Shibata H.等揭示了岩藻多糖清除幽门螺杆菌机理,他们通过细胞实验研究了岩藻多糖抑制幽门螺杆菌与胃部细胞的黏附作用,他们发现岩藻多糖具有最好的抑制效果(IC50=16-30 mg/mL),通过进一步机理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表面具有岩藻多糖特异性结合蛋白,能够与岩藻多糖结合,从而达到抑制幽门螺杆菌黏附的作用[4]

2015年,韩国研究人员Kim T. S.等进行了岩藻多糖抑制幽门螺杆菌作用的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他们每天给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小鼠喂食64 mg/kg200 mg/kg的岩藻多糖,持续两周,实验结果显示,64 mg/kg的阳性率20%200 mg/kg的阳性率为0。此外,他们选取幽门螺杆菌阳性人群进行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每天服用1克岩藻多糖,持续8周,幽门螺杆菌的阳性率下降为只有30%[5]

image013.jpg

2019年,岩藻多糖食品生产许可终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并授予青岛明月海藻集团,这意味着明月海藻集团深耕海洋五十余载,在岩藻多糖提取纯化技术上已发展成熟,并取得官方认证。明月海藻集团已建成年产10吨的岩藻多糖生产线,未来将充分发挥其“药食同源”功效,在大健康产业功能食品领域发光发热。

10、如何养成好习惯,远离幽门螺杆菌?

1)饭前便后洗手;(2)要做到喝开水不喝生水、吃熟食不吃生食;(3)少吃刺激性食物,不吸烟,不喝酒饮食;(4)建议改变用餐方式,宜选择分餐制或使用公筷;(5)避免给孩子口对口喂食;(6)牙具定期更换。

 

 

参考文献:

[1] Warren JR, Marshall BJ. Unidentifi ed curved bacilli on gastric epithelium in active chronic gastritis. Lancet 1983;I:1273–5.

[2] IARC. Working Group on the Evaluation of Carcinogenic Risks to Humans. Helicobacter pylori. In: Schistosomes, liver flukes and Helicobacter pylori views and expert opinions of an IARC Working Group On The Evaluation of Carcinogenic Risks To Humans. Lyon: IARC 1994; 177–240.

[3] Siiri Hirmo, Meeme Utt, Torkel Wadstrom, et al. Inhibition of heparan sulphate and other glycosaminoglycans binding to Helicobacter pylori by various polysulphated carbohydrates Immunology and Medical Microbiology, 1995, 10, 301-306.

[4] Shibata H, Kimura-Takagi I, Nagaoka M, et al. Inhibitory effect of cladosiphon fucoidan on the adhes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to human gastric cells. Journal of Nutritional Science and Vitaminology, 1999, 45(3): 325-336.

[5] Kim T S, Shin K, Jeon J H, et 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nti-Helicobacter pylori activities of FEMY-R7 composed of Laminaria japonica and Oenothera biennis extracts in mice and humans[J]. Laboratory Animal Research, 2015, 31(1): 7-1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78069-1206135.html

上一篇:岩藻多糖——藻中精粹,护航生命健康
下一篇:世界提高抗菌药物认识周 | 着眼未来·停止过度使用和误用抗菌药物
收藏 IP: 27.223.96.*| 热度|

16 郑永军 尉剑俊 周忠浩 石磊 杨金波 范振英 汪育才 李庆祥 郭战胜 许培扬 许亚东 文克玲 文端智 黄永义 周少祥 徐长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7: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