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eshuprogress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eshuprogress

博文

王志伟苏州大学教授谈如何撰写国自然面上项目

已有 3627 次阅读 2017-11-16 16:2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最近笔者采访了苏州大学的王志伟教授,请教如何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面上项目。王志伟教授认为国自然项目申请的成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要想获得科研课题的资助,需要具备一些重要的前提条件。苏州大学王志伟教授告诉我们,国自然的评估标准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项目R01 (类似于国自然面上项目)的标准很像。

美国的评比标准是五部分,每部分是1-10分,1是最高分,10是最低分,

第一部分是课题的重要性Significance,课题是否可以解决一个科研的问题;

第二个部分是申请人的学术背景Investigator(s):

第三部分是课题的创新性Innovation

第四部分是课题涉及的实验方法Approach是否有新的技术和方法准确Approach

第五部分主要是申请人所在的科研平台Environment是否可以满足课题完成。

中国的评比标准也是五部分:

(一) 申请项目的预期结果及其科学价值和意义;

(二) 科学问题或假说是否明确,是否具有创新性

(三) 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及所采用的技术路线

(四) 申请人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条件

(五) 其它意见或修改建议

苏州大学教授王志伟博士认为,申报国自然项目必须按照这5个评比标准来准备。

(一) 申请项目的预期结果及其科学价值和意义;

标书研究课题的科学价值非常重要,需要回答同行评议专家的问题,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为什么要给我经费做这项研究?因此在标书的前言里面,申请人需要阐明目前本领域的进展情况,还有什么重要的科学问题需要解决?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给社会和国家带来什么好处?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当然需要申请人有一些预实验结果,证明这个课题是可以做的,但是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索。研究的热点也会引起评议人的兴趣。

(二) 科学问题或假说是否明确,是否具有创新性

这一部分是也是非常关键的,课题是否有创新性,有的标书写得很好,很详细,工作量也大,但是没有中标,主要就是科学问题的创新性差。有的科学问题已经被国外报道,或者有类似的报道,都会直接影响标书的中标。因此,标书的科学问题最好是没有报道的,有创新性,也可以有一点挑战性。但是必须在自己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

(三) 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及所采用的技术路线

这部分相对来说简单一些,只要详细的描述研究内容和方案就可以了。研究的实验步骤不需要非常详细。技术路线要简洁明快,让评议人可以一目了然的清楚研究方案。实验的方法有没有一定的创新,比如生物学领域申请人是否使用了CAS9 技术,是否使用了基因敲除的技术,是否使用多种动物模型。一般医学的申请标书都需要进行细胞株的实验来探索分子机制,需要动物实验来证明体内试验也是正确的,最好还需要临床标本来证明你的观点是正确的。

(四) 申请人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条件

需要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指申请人需要经过良好的教育培训,有不错的科研学术背景,发表过有影响因子的SCI论文,最好是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评阅人在打分的时候有一项就是申请人的科研背景。研究条件应该是工作的平台是否可以完成标书所说的科研实验。平台往往也是评议人打分的一个参考因素,985或211的高校平台应该比二本大学的平台得分高。

(五) 其它意见或修改建议

申请书需要让外行可以读懂,可以图文并茂,有时候你的研究领域可能比较偏僻,或者研究领域很新,一些评议人工作很忙,不会上网去搜索相关知识,而是通过阅读你的标书来理解你的课题。如果评议人不太明白的话,你的中标可能性就降低了。所以申请书需要让外行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王志伟教授认为标书中标主要靠实力,靠自己的科研背景和漂亮的标书,当然也有部分靠运气。评议人如果喜欢你的研究方向,或者评议人也是你的领域对你的研究比较了解,对中标也会有所帮助。苏州大学王志伟博士认为积极参加标书的动员会,积极参加标书写作的讲座,把自己的标书给专家评议,按照专家的意见修改,都会增加中标的几率。最后王志伟教授祝大家明年国自然好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69434-1085532.html

上一篇:王志伟苏州大学教授从内因和外因探索肿瘤的发生机制
下一篇:哈佛大学医学院魏文毅教授再发BBA 综述
收藏 IP: 222.92.18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8: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