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读者之声

已有 3079 次阅读 2010-2-11 15:08 |个人分类:栏目:读者之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技导报, 科技评论, 1期


 论文出错引起的反思
      前段时间在一篇论文审稿过程中,发现之前另一篇论文的部分结果计算错了。赶紧写个错误报告,以免让别人误用。自我分析一下,发现主要有几个因素造成错误:① 急于求成。做出点东西就想早点发表,出成果。② 物理原理、物理图像把握不够。对研究的问题和方法理解不够深入,一知半解。③ 数学上可行的,物理上不一定行得通。
      通过这次教训,我明白了:做科研是持久战,不是一朝一夕、写几篇论文就OK的事情。每个课题都是不断深入、不断延伸、永无止境的。停止追求、探索就易于满足现状,停止创新。申请的基金课题结题了,并不意味着研究终止了,而应该是一个新的起点。进入学术界,要做好长期钻研的准备。
      而且,人都会犯错误,但要知错就改,并且尽全力避免犯错误。每个人都不是万能的,谁也不能保证写的论文百分之百正确。但这并不是我们犯错误的理由。我们要尽力避免不必要的错误,争取完善所做的每项工作。
      此外,论文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绝不能弄虚作假。论文一旦印刷出来,只要人类存在,你的论文就永远存在。作不作假,历史会给个公正的评价。同时不可存在侥幸心理,把一个完整的论文分成多次发表。只要在科研中存在一丝自私心理,总有一天会被后代耻笑的。
      最后,做科研,首先要做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成功大小,归根结底取决于个人能力和道德修养。如果做人出现了问题,必然会影响做科研的质量。总之,带着一颗无私、真诚、认真的心,尊重客观事实、客观规律,恪守职业道德,诚实守信、脚踏实地,耐得住寂寞,才能做好科研。
——广州大学物理学院
硕士研究生   左正伟
没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导报》
      本来没有注意过国内的期刊,虽然经常审一些稿件,但大多时候都是一笑置之。最近偶然在《科技导报》上露了一下脸,虽然不是什么宏论,倒也算个趣文,之后幸而拿到两本样刊,感受颇深,特此评论一番。
      如果要我总结一下《科技导报》的特点,就是六个字:没有中国特色。
      第一,闻不到商业味。期刊最大功能自然是提供信息,或让读者获得思想上的升华,或让读者获得知识上的提高。《科技导报》虽然不是专业杂志,但信息量足,而且都是“纯学术”的,例如科学进展、会议信息、基金、就业机会等等,因此,它是一本学者杂志。现在办刊难,难在一个“钱”字上。以“钱”为导向,因此,期刊逐渐办给公司的老总看,卖药的、卖铁的、卖信息的……蜂拥而来。经济是第一位的,学术期刊也要向“钱”看,所谓“中国特色”嘛!
      第二,看不见学霸气。期刊的功能是发表科学技术成果,应该只看成果不看人,当然更不能看单位。做为读者,看的也是文章,而不是名头、头衔、背景。《科技导报》的文章作者全国各地都有,面广人众。不见得是大家、大师,不一定是重点杰出,名不见经传之士亦能露脸,犄角旮旯之人也可畅言。很多期刊都是所谓“大师”的后院,除了他们的“名言警句”,就是他们弟子的“长篇大论”。文章后面挂满了头衔、官衔,堆满了973、863、重点、重大、杰出等等“看点”,中国特色嘛!
      第三,没染上“铜臭气”。期刊的功能是学术争论的平台,而不是“台上唱戏、台下扔钱”的舞台。《科技导报》看上去非常国际化,彩色装订,墨香十足。发表非研究论文,不收版面费还给稿费。花钱发文章、花钱买版面是许多期刊的绝招。文章是出来了,满眼黑白之物,铜臭之气,绕梁百日而不散。掉到钱眼的杂志,也算是中国特色吧!
      基于以上三点,我认为《科技导报》是一本国际化的杂志。其目标定位在“中国的Science和 Nature”,我看是合理的。只要扔掉了“中国特色”的包袱,轻装走对路,不想办好都难。祝《科技导报》越办越好!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
科学学院教授   王宝山
      《科技导报》的栏目中,除了“主编心语”之外,还有一个栏目将在我以后的科研生涯中起到很大作用,那就是走向职场的“科技基金漫谈”。2009年刚刚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我原本并没有打算申请基金,因为经常看“科技基金漫谈”,开始渐渐萌发出试一试的想法。于是写了第一个基金申请书——医院的科研启动基金,经过严格的筛选、专家提问答辩及公示后,顺利立项。之后,又觉得还有很多事要做,所以又申请了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的开放课题,比第一次的竞争激烈了很多,经过一番苦战最终也拿下了。现在手头上正在进行的是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书书写工作。我计划在3~5年的时间内认真地钻研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写申报书、答辩等过程中,体会到了“科技基金漫谈”这个栏目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我的书桌上一边放着三份打印装订得工工整整的基金申请书,一边放着厚厚的一摞《科技导报》,我在中间——一如蹲在秋天的原野的一位农民,一边是丰收的庄稼,一边是他最好的伙伴——立过汗马功劳的驴子。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科教科   高振
     
(责任编辑   李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6909-292858.html

上一篇:中国科协会员日
下一篇: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简介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0: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