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专题:2016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2)

已有 2657 次阅读 2018-5-4 14:30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利用内源性干细胞原位再生晶状体治疗婴幼儿白内障

刘奕志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广州510060

摘  要  利用内源性干细胞进行组织器官的修复和再生是再生医学研究的最终目标。婴幼儿白内障是幼儿致盲性眼病的首要病因,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本研究组从哺乳动物内成功分离并获得了晶状体上皮干细胞,证明Pax6和Bmi1是维持其分化和自我更新的关键因子,并以保留内源性干细胞为目标,设计了全新的白内障术式。相较于传统术式,新术式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内源性干细胞、基底膜和微环境,在新西兰兔、食蟹猴和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内实现了功能性晶状体的再生。研究结果为白内障提供了全新的治疗策略并为组织再生及内源性干细胞的应用提供了全新的范例。

关键词  内源性干细胞;晶状体再生;婴幼儿白内障

http://www.kjdb.org/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14836

人类抗体重排机制的起源

严信宇1,黄盛丰1,徐安龙1,2

1.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510275

2. 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100029

摘  要  重组激活基因(RAG)蛋白介导的抗体重排是脊椎动物适应性免疫系统的核心,抗体重排机制的起源一直是免疫学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以有活化石之称的文昌鱼为对象,对多个文昌鱼基因组草图进行深度信息学分析,发现了一个全新DNA转座子ProtoRAG。进一步功能研究表明,ProtoRAG 编码的蛋白能够介导自身的转座和宿主DNA的重排,其作用机制与人类抗体蛋白介导的抗体重排机制基本一致。因此,ProtoRAG 就是研究人员长期搜寻的祖先RAG转座子的“分子活化石”,该发现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利根川进提出的“抗体重排机制转座子起源”假说提供了最有力和最直接的证据。

关键词  抗体重排;RAG;文昌鱼;ProtoRAG 转座子

http://www.kjdb.org/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14837

MeCP2 转基因食蟹猴所表征的类自闭症行为及种系传递

仇子龙,李霄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200031

摘  要  自闭症是近年来公众关注度很高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甲基化CpG 结合蛋白2

(MeCP2)因其能够在转录水平调节基因表达和操控微小RNA(miRNA)的效应而在自闭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MeCP2 因突变而功能缺失时会导致瑞特综合症(Rett syndrome),而当MeCP2 拷贝数过多则会导致一种名为MeCP2 重复综合症的自闭症。虽然目前科学家已经构建成功了MeCP2 的转基因小鼠,但在这种小鼠模型中无法很好地观察到类似人类自闭症的表型。本研究组通过慢病毒侵染的方法构建了能在神经系统中特异表达人源MeCP2的转基因食蟹猴模型,并通过深度测序检测出了转基因插入位点以及通过免疫印迹(westernblot)确证了外源基因的表达。该转基因食蟹猴模型在行动、社交及情绪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类似自闭症行为,并呈现转基因的种系传递现象。这些结果表明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构建非人灵长类模型在脑疾病研究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自闭症;MeCP2转基因;社交行为异常;种系传递

http://www.kjdb.org/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14838

埃博拉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分子机制

王寒1,2,3,宋健2,3,高福1,2,3,4,施一2,3

1. 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北京100101

2.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3.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102206

摘  要  埃博拉病毒是一类能够感染并引起人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囊膜病毒。发现近40年中,埃博拉病毒给人类生命带来了极大威胁。然而,目前人们对于埃博拉病毒的了解非常有限,尤其是病毒与其宿主细胞受体的结合机制和膜融合机制相关信息的缺失,使得针对埃博拉病毒的特效药物的设计和研发工作阻碍重重。本文综述了埃博拉病毒分类、形态、病毒蛋白和病毒生命周期,着重介绍了高福院士团队在埃博拉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分子机制研究中的成果。通过结构学手段解析了埃博拉病毒激活态囊膜糖蛋白GPcl与宿主细胞受体NPC1分子的复合物结构,从原子水平上阐明了埃博拉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识别的机制,并在结构基础上对病毒的膜融合促发机制做出推测,提出以埃博拉病毒为代表的新的(第5种)囊膜病毒膜融合激发机制,为抗埃博拉病毒药物和疫苗的设计提供了结构基础。

关键词  埃博拉病毒;GP;NPC1;晶体结构

http://www.kjdb.org/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1483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6909-1112301.html

上一篇:专题:2016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1)
下一篇:2018年7期 论文分享
收藏 IP: 219.142.11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1: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