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xingsh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xingshan

博文

为什么说研究能力和研究兴趣培养应从幼儿园开始? 精选

已有 6549 次阅读 2019-11-18 09:5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为什么说研究能力和研究兴趣培养应从幼儿园开始?

    如果研究成为了本能、创新成为了本能,那么像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其爆发力将惊天动地。

如何让研究和创新成为本能?——从娃娃抓起。从娃娃就开始反复训练,使其成为习惯。习惯了就成为自然了,习惯了就成为本能了

为什么从娃娃开始?因为教育有可塑期,有窗口期,有黄金年龄段。越小,可塑性越强,教育效果越显著。树歪了,小的时候能校正,大了就不行了;杂技演员柔软的身体只有小时候才能练成,大了就不行了。很多习惯都是小时候养成的。

以前,教育注重知识传递(当然现在开始改变了)。从“学校”、“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这些名词可以看出,强调的都是“学”。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只有到了“研究生”,才会有“研究”的概念,才会想到去“研究”,才开始注重研究。但此时,已经有些晚了。此时,已经成人了,不仅研究能力和研究兴趣培养起来难了,而且错过了近20年的研究时间。试想,如果张三从幼儿园就开始喜欢琢磨新东西,开始研究,而李四上研究生时才开始琢磨、研究,谁取得创新性成果的概率和数量高呢?

一提到“研究”和“创新”,似乎必须是研究生才能干的事。错了,幼儿园的小朋友当然可以研究,当然可以创新,当然可以有奇异想法,当然可以琢磨如何用积木盖成漂亮的小房子,只不过研究和创新的内容不同罢了。至于研究和创新的内容,可以随着知识的增长而不同。但喜欢研究和创新的这种习惯,应在小时候养成。研究和创新能力就像做饭,可以很早的时候就可以进行训练。研究和创新的思路和能力,却适用各个阶段。

取得创新成就,除了与从小养成研究和创新本能有关外,还与早参加工作有关。人的体力、精力和创造力同样是有黄金年龄段的,学制要缩短。具备了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一定专业基础后,参加工作越早越好。在研究中磨炼研究,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是最好的方式。因为只有亲身参加研究,才会遇到问题,才会瞄准问题进行研究,才会取得突破。在学校里,只会漫无目的地学。近日有报道称,英国一些高校开始实行本科2年制了,加上硕士研究生1年制,21岁左右就能获得硕士学位。

有个有趣的现象:美国学生大学毕业后绝大部分都去工作了,只有极少对某个方向特别感兴趣、或想到高校或研究所工作的人才继续读研。美国高校里的研究生,大都是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土生土长的美国学生很少。美国高校里的教师,大部分曾是留美的留学生。

我想,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大学毕业时,就具备了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一定专业基础,在能力方面达到了博士毕业生的水准,没有必要继续深造了;另一方面,他们想早点挣钱。而这无意中加强了美国公司的研发能力。公司里研究队伍的主力如果是21-25岁的年轻人,其创造力应是十分强大的。从电视剧《激情的岁月》里看到,我国两弹一星研制的主力队伍就是年轻人。

还有一方面,美国人并不注重学位,而是注重实际能力。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上大学只是为了获取谋生的能力。一旦本科毕业就具有了,就没有必要继续读研。所以才有比尔盖茨从哈佛大学辍学创业,苹果创始人沃兹涅克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辍学创业。这些人显然并不重视名校的学位。这种观念与我国差别很大。

总之,教育的话题很大、很多。凡是对教育有亲身经历和体会的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供有关部门参考。教育理念,不应只是专门从事教育的人、教育权威的话题。即使在学校里调皮捣蛋、不好好学习的人,他们对教育也有发言权。至少,他们可以谈一谈为什么不愿意学习,从而让学校改进做法。那些尖子生是不会有他们的那种体验和观点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66496-1206556.html

上一篇: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一些途径
下一篇:理工科学者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是否应该鼓励?
收藏 IP: 111.196.210.*| 热度|

11 郑永军 武夷山 杨金波 檀成龙 苏德辰 周忠浩 晏成和 王学界 信忠保 黄永义 周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5: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