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nkexu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unkexue

博文

“弃物理成风”的“3+3”高考祸患无穷!强烈呼吁立即停止 精选

已有 11676 次阅读 2017-10-24 16:58 |个人分类:纯科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高考, 弃选物理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高考进行了较大的改变。同年10月22日,经上海市政府、浙江省政府批准,《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正式向社会公布。这个改革方案俗称“3+3”模式,即不分文理(这一条可取的),语、数、外为必考的“3”,另外“3”门可选。除浙江为7选3外,其他基本都是6选3。即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门中选考3门,浙江多了一门课“技术”。语、数、外的3门必选科目每门150分,选考科目分等级打分,每门最高70分,最低40分,总分660分。

该方案开始执行以来,从实际结果看,因物理科目等学习比较难,浙江等地选择物理的只有30%,“弃选物理”成为一个普遍情况。2006年广东开始类似实验时,选择物理和化学考生加起来都不到20%。笔者认为,这一现象将对中国下一代造成极为严重的恶果,遗患无穷。高考的确需要改革,为中学生减负的呼声也有多年,但绝对不是现在这种改法。我们强烈呼吁立即停止这一改革方案。并且本文将以最新科学的研究成果提出改革的正确思路。


一、 数理化是科学素养的基础


人类自进入工业文明以来,国家的强盛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科技的强大。第二代科学是建立在两大工具基础之上的:数学与测量,它们的结合所建立的第一个科学的体系就是物理学,它也是一切实证科学之母,化学是第二个科学的体系。如果不理解数学、物理、化学这几门学科,将不能有效具备科学的基本素养。几十年前,当刚刚开始恢复高考时,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之说。尽管这有些偏颇,但也充分表明了这三门学科对理解整个科学是何等的重要。与语言类学科在日常生活中有大量学习机会不同,物理和化学等学科如果不在学校中学习,并且在高考中做出强制要求,学生就不会认真学习,它们几乎不可能在日常生活或其他场合再有学习机会。这样的学生长大会成为科学盲,他们以后不会具备最基本的科学思维和素养。在科技越来越发达,越来越深入人们生活的当今和未来,任何不具备完善的科学素养的人就等同于文盲。

不懂数学是文盲,不懂物理、化学是文盲,不懂计算机也是文盲,这是当今时代所决定的。我们的高考改革,难道是以准备将未来的中国人大部分都变成文盲为目标的吗?


二、语文改革问题

语文具有三个功能:一是单纯人类交流的工具,二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三是文学艺术的修养。这几个方面的确都是非常重要的,但现在的语文科目本身设计就是错误的,因此它各个目标实现得都不好。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对教材中学习的文章过度地解读,不断挖掘作者的中心思想、写作手法、思想启迪、深藏的思想内涵、谈人生、谈理想......文章类的学习资料不同于数学物理等“硬知识”,对文章要想去“挖掘”的话,那就没边没沿儿、无穷无尽了。文章就是表达思想和信息的。如果需要那么多的挖掘才能搞明白作者写的文章想表达什么东西,那只是说明一件事情:就是选进教材的文章写得实在是太烂了。好文章哪有那么多言下之意、再言下之意的?学生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的都是教育系统人为创造、毫无意义甚至根本就不存在的“知识”,负担能不重吗?付出这么大代价后能做到继承和传承中华文化吗?根本不可能,无论你怎么编排教材,只能选择极少量的传统文化里的文章,这也就意味着必然要舍弃99%以上中华文化的东西。

因此,在我们明白了语文事实上要具备的三个功能后,应当将其分解为两个科目:语言和文化。语言课就是纯粹地学习语言能力,大量学习字、词、成语,培养读写能力,将信函、公文、手册、论文等各种实际要用到的文档写作方法教会给学生,将语言从语文中分解出来后,它的知识是相对比较单纯的,从而就不需要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学习那些完全多余的解读。

文化课培养的是阅读和素养,是以大量阅读为主,以命题研究文章为辅,不仅可以基本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读遍,而且可以将国外的经典文化著作大量泛读。如果以这种方式设计学习科目,在高一时基本就可将四书五经、孙子兵法、四大名著、三字经、增广贤文、唐诗宋词、近代优秀的文学作品等读完了。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多读些国内外文学作品,培养文学艺术能力,兴趣少的可以少读,但基本都可覆盖中华文化的主要内容。即使学生们学得程度有高有低,但他们至少都读过相应的典籍,将来需要时可不断深入地读。不至于像现在这样,绝大多数中国学生根本就没读过这些典籍,仅仅靠语文课本中精选了又精选的几篇古文能顶什么事儿?

如果不是准备从事文学艺术或向写作方向发展,语文就只是一个交流的语言工具而已。作为母语,所有中国人自从生下来其实就在学语言。即使是文盲同样会中文的口语听说,在日常生活中天天都在练习。只要在学校学习认识足够的文字,看报纸、看武侠言情小说、上网、做其他科目的作业等情况下,其实都在练习和学习中文语言。因此,就算高考不去考语言课,顶多难以成为文学家和记者,但很少会真的影响有效阅读。莫言小学都没毕业,高考肯定过不了,但却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不是因为他解读语文课的文章解读得更多,而是因为他的阅读量足够大,更重要的是他会观察生活,并把生活阅历融入自己的作品中。

将语文分解为语言和文化两门课,看似又增加了学习内容,事实上是明确真正要学的东西是什么,学习效率会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负担反而会极大地减轻。


三、外语教学改革


外语同样是一种交流工具,很少中国人准备或能够成为外语的文学家。我们如果以语言自身的规律来教学语言,本来效率应当比现在高得多。以人的语言能力发育规律来说,3岁之前是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学语言,效率不仅是最高的,而且可达到母语的程度。我们现在已经有条件引进大量外教,为什么不把大量外教引入3岁之前教育的幼儿园阶段进行呢?如果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可极大节省完全无任何外语背景情况下,在语言发育已经完成之后再进行极端困难的外语学习的精力。新东方等外语培训企业的成功,事实上就是对K12外语教学成就的否定。


四、思维方式培养


在中小学阶段,不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培养思维方式的最重要阶段。现在的语、数、外这三门课都会培养学生不同的理想化思维模式。物理、化学培养学生的是脚踏实地,以科学的方法观察世界和认识世界的思维模式。数学是产生于古希腊的第一代科学的核心,物理、化学是第二代科学的核心。轻视物理、化学的结果,是将中国人的思维带回古希腊和中国的战国时代,而不是让他们进入现代文明社会。“3+3”高考导致的结果,是把完全理想化思维方式的3门科目作为必选,而培养脚踏实地的科目全成了可有可无的备选。长此以往,中国人整体的思维方式就会趋向理想化,而失去当今中国人脚踏实地的优良传统。作者本人并不支持过度地把中国人培养成只会做事,不会思考和管理的人才,并极力支持在中学,尤其大学期间大量学习管理知识和技术。但是,像“3+3”这样过度轻视对现代科技最重要的物理、化学知识的高考制度,会导致中国人思维模式走向极端和复古,远离现代科学文明,更别提去引领世界走向更高端的第三代科学文明,因而绝不能再继续漠视,强烈呼吁立即停止!!!



作者简介

汪涛




独立学者

人类第三次科学革命倡导者,纯科学理论体系创始人

云铝股份(000807)独立董事

浙江宇视科技 顾问

上海析易船舶 联合创始人

中央民族大学中俄能源研究院 客座教授

中关村长风联盟 国际化导师

中国农投会、中关村京港澳青年创新中心等创业导师

曾为中兴通讯(000063)国际市场管理体系的奠基人

数码科技(300079)  国际投资总裁


著 作:

《通播网宣言》

《生态社会人口论》

《超越战争论——战争与和平的数学原理》

《实验、测量与科学》

《即将来临的粮食世界大战》(即将出版

《纯电动拯救世界》(即将重新出版

《科学经济学——看见看不见的手》(即将出版



微信公众号:纯科学

新浪微博@ 汪涛_纯科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63057-1082290.html

上一篇:为什么牛顿力学还是纯科学的核心?
下一篇:应精准把握中印长期战略格局基本面
收藏 IP: 121.79.131.*| 热度|

31 李颖业 蔡小宁 王庆浩 周洲 王嘉文 马臻 左宋林 陈伟 陶勇 郭战胜 范丁丁 李维纲 冯大诚 马志超 季顺平 鲍海飞 徐耀 石磊 黄卫东 何尚卫 黄强 李德胜 张学文 杨顺楷 刘新建 葛台明 晏成和 吴嗣泽 陈理 张鹰 邹德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9: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