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xz695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xz6951

博文

追梦赤子心 ——2008年全国博士生科技哲学论坛及其他

已有 3412 次阅读 2017-8-22 00:23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去太原参加全国博士生科技哲学论坛暑假前就决定了,所以新学期开学后不几日,我和史晓雷等同学就马上出发了。

9月4日晚我和晓雷坐火车走,硬座。上车前,我买了点水果,晓雷带了些煮花生,二人别吃边聊、一夜未睡,聊什么大都忘记,印象很深的是晓雷2006年7月曾去重庆长寿支教一年,[1]另他还说起他的身世,我记得很是有些复杂。

我们5日晨到,高洁、王斌两位女同学于9月5日所开学典礼结束后坐汽车出发,晚上10点到。大家都住在山西大学校内学术交流中心。

9月6日上午论坛开幕,山西大学校长郭贵春教授讲了几句科技哲学,毕竟是搞这个的,不错。后中国人民大学刘大椿教授讲费耶阿本德1个半小时,说:“费是科技哲学的另类标杆,是标准科技哲学的敌人”,很好;期间有某年轻人讨论发言说:“更是益友”也够精彩。刘大椿教授大名如雷贯耳,但见面我是第一次。

不觉间中午,午宴丰盛,有山西特产老白汾酒,我喝了点,感觉名不虚传,至少对自己的口味,这和张家口和山西接壤、文化习俗相近有关吧。

下午,科技史组史晓雷主持,我第一个讲,10分钟。[2]评委老师金吾伦、任定成、王鸿生、杨小明第一排就坐。任老师来所给我们上过一次课,其他老师第一次见。评论10分钟:金老师对我的题目好像有些误解。王鸿生老师倒是说能和文化联系不错,生态位理论不要也可。杨老师说再多关注些玻璃本身的历史。任老师说我的结论别人都说过,推论站不住脚。我说我其实是想探讨瓷器这种物质和中国人性格精神或心理上的关系。[3]时间到,我的表演结束,好在老师们没有狠批,还是有些冒汗。感觉时间紧,又没怎么准备,有些言犹未尽。[4]

刚坐到座位上,有人递过一纸条,是西安交大的博士生,对我这题目感兴趣,要我把论文伊妹给他,我一口答应;中午北方工业大学的博士生杨丽然就说想听我的报告,我还有些怀疑。

不觉间又到晚饭时间,晚饭后到音乐学院礼堂听了音乐学院师生的专场演出,学校给我们留的是最好的位置,有节目单矿泉水伺候,也算贵宾待遇吧。印象深刻的是三个男高音老师唱我的太阳很帅很震撼,不仅征服了女人也征服了男人掌声响起。另琵琶独奏十面埋伏很有特色,说是独奏,当音乐响起时效果非常震撼,才发现其实在台下两个过道早埋伏有几个小演员也在协奏。所以听起来声音四起被包围感很真实很强烈很紧迫,真体会到当年项羽及楚国将士的处境了……

7日上午,我在科技史组和科技哲学的两个组之间串着听了听,感觉科技哲学会场比科技史组活跃,学生们发言很多。话题比科技史更务虚些。高洁是STS组的主持人,也以她硕士论文题目做了报告。王斌论文关于针的制造史交的晚,张贴。我本来通知张贴,后又电话告我宣读,说为让更多人参与发言。史晓雷本来让宣读,后安排主持人,没宣读。

7日中午,任定成老师饭桌上和我们坐在一起。他问我的导师是谁,知道后还夸了王扬宗老师几句,并说所里办的刊物,还是很严谨的、他很认可,所以有稿也往这儿发。我还问他几个问题,比如色谱史可不可以搞?他答可以啊!又问有人搞吗?答曰没有!

说话间,有山西大学同学来找,我还以为找任老师呢,原来是找我,说清华大学吴彤老师对我那篇文章情有独钟,我真是又惊又喜又愧。我感觉我的这个题目大,触碰到了某些老师同学们的兴趣,可我论文并不能给他们一个很圆满的结论。我是想从平常的材料间看出不平常的关系或结论。可我感觉我的文章材料有了些,结论的阐述却很不到位……我是想说瓷和玻璃这些东西塑造了中国和西方人的性格或思想进而影响了他们的行为,比如科学创造。可惜我没能力论证得充分清楚。我也不清楚不自信这样去想问题做文章算不算科技史的路子……刚好我带了一篇打印稿,就找到吴老师,给了他。他说他对中国古代玻璃的事有些地方不明白,还说以后我有什么关于玻璃的新研究要告诉他一下,我说好的。其实我也不知道还会不会有以后……

7日下午闭幕。北师大刘孝廷老师主持,评委组老师代表及各组主持人总结发言。老师们一改上午批评居多的状况,对学生赞许有加,会结束了鼓励鼓励吧。比如任定成老师在发言中还提到我论文中的生态位理论,认为用在科技史研究比较新颖。史晓雷发言时给科技史组的四位老师,各总结了四句顺口溜,比如说任定成老师“一针见血、连连发问(后两句忘,好像意即学生哑口无言,佩服得五体投地)”;金吾伦老师“大师下山,非同一般……语言太难(指金说话方言重)”等等,会场气氛更为活跃。刘孝廷老师好像也受了感染激发,讲了些很精彩的话,颇富才气。期间台下第一排就坐的某位老教授抬腿从桌上迈过好像是急于上厕所,显得很突兀很幽默腿脚很健康,引来阵阵笑声……然后是发奖金证书,获奖同学的欢呼,让人艳羡。高洁是拿了奖的,王斌和史晓雷拿没拿忘了,我肯定没有。

8日学校安排坐车到平遥日升昌票号和乔家大院一游,感觉山西人当年是牛。乔家大院虽也令人震撼,但毕竟不能和王府比,虽雕梁画栋,但屋子逼仄。一个是土财主,一个是皇王爷;一个是小家碧玉,一个是大家风范。午饭被带到一戏院饭馆吃,饭菜一般,但听看了很好的山西地方戏片段演出,比如走西口很地道。史晓雷去过平遥乔家,所以他白天去山西博物院,却赶上周一,没开门。就转了转市区的其他博物馆。

8日晚大部分参会者告别山西大学,大家依依惜别。史晓雷也不打算明日去晋祠,独自赶回所里。

9日,我和高洁、王斌自费雨中游晋祠,别有风味,王斌还在王姓祖堂拜了拜。总之感觉现在的晋祠是个大杂烩,沉淀了历朝历代的故事和实物,已不纯粹,也不可能如我想象的那麽纯粹。期间某景点前我们三人合影,一向开朗活泼的高洁玩笑说老胡这会儿可左拥右抱了!我应对得还挺快,说我还腾不开手呢!我确实手拿大包小包相机等物,大家一笑而过。此外还碰见参加论坛的几拨别校同学,其中在苏州读博的王彤江同学和我这几日接触较多成为朋友,我们合影留念,他说要给我介绍他的师兄容志毅。容志毅研究炼丹术大名鼎鼎,王同学真看得起我啊!呵呵……

看完晋祠,又到山西博物院领票免费参观。很饱眼福,可惜到得晚点儿,没看完就关门了。石器陶器玉器青铜器都浏览了一遍,没看的是瓷器和晋商的一些东西。

9日晚回,10日晨到所。火车卧铺,我第一次坐。14日上午[5]到北京新科技馆看文物展,又看到些山西参展文物。当然还是司母戊鼎[6]及曾侯乙墓的青铜器令人叫绝。

总之这几天我们过得不错,可谓物质精神双丰收!说到这些都有赖于导师的大力支持,大家心中对导师都充满感激。

论坛结束后回到所里,我把论文“中国古代玻璃的从属地位及其重大影响——从生态位理论看中国古代陶瓷、玻璃化学”投给了《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这本刊物一般发表所里师生的文章很快。我在久等不发后询问编辑部,编辑说你文章不错,准备和干福熹院士的文章一起做一期陶瓷玻璃专版!我听了哭笑不得,我其实希望早发的。

2009年12月《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刊登了我的文章,摘要如下:古代中国是陶瓷大国,在陶瓷大国阴影下生存的中国古代玻璃一直难有陶瓷的发展壮大.从技术生态位理论及生物学上的"顶芽优势理论"来阐释这种现象,指出陶瓷的发达已经基本满足了社会的需求,使中国人从来就惯于依赖陶瓷制品.这种状况使玻璃生产缺乏动力推动.中国的玻璃仍只能侧向发展、处于从属地位、并没有介入到中国百姓的厨房尤其是炼丹家的炼丹实验中去.这使中国古代文化人尤其是炼丹家们失去了许多利用玻璃的透明性直接观测物质反应、变化的机会,进而错过了若干发现,削弱了中国古代化学的成就.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古代化学向近代的进化.同样在天文观测和生物观察上由于玻璃仪器发明的欠缺也不能做出相应的重大发现.科学革命更不可能在中国发生.本文从仪器工具等物质文化的角度认为相伴几千年、我们深以为傲的不透明陶瓷使中国人困顿于对自然的神秘想象,而西方人却借着玻璃的敞亮穿越了科学革命,开创出近代文明的辉煌.其本质原因还有待从心理、思维等层面对陶瓷、玻璃与东西方科学文化关系之机理路径作理论开拓和实验探究.

期盼发表期间,我在知网上搜到发表在《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一期上的一篇文章:“玻璃VS陶瓷:两类信息与文化——兼提"李约瑟难题"的一个求解假说”,其摘要如下:西方玻璃中的世界是一个注重视觉影像、眼睛观看的外向的、透明的信息文化世界,借着玻璃的敞亮西方人实现了近代科学技术的革命.不透明的中国陶瓷及其相生的信息、文化传统使中国人困顿于"神秘"思维,与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进化的要求恰恰相反.一定意义上,西方玻璃与中国陶瓷的生产、使用体现了西方与中国的两类不同的信息和文化传统;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信息度的进化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

我看后很吃惊,该文作者正是那位要了我文章的博士生,其成稿投稿发表速度都够快!该文利用了我文章的一些观点和材料,但仅仅在该文末页中的一处脚注说明参考了我的文章。

我把该文章给所里某同学看了,他有点看不下去,说,你同意的话,我们可以在网上给你呼吁下!我却拒绝了他的好意,为什么呢?虽然该文作者的行为令人不舒服,但他从信息理论的角度,确实对我文中提出的玻璃陶瓷关系问题作出了一种较为合理的新阐释,对本问题的研究还是有所促进。本着从问题出发的角度,就平淡对待其他吧。这件事也算参加论坛的一个故事和教训了。

……转眼8年过去,大家都有了许多变化。高洁、王斌两位女同学都留在北京,相信她们都过得不错。史晓雷同学2010年毕业后到哈尔滨师范大学教书,2016年又重返科学史所,期间2015年赴美访学一年,其经历我感觉很励志。

近日访问史晓雷的博客,了解了他这些年的经历,也受益多多。博客中史晓雷给大家分享了一首钱文源的诗[7],我读了很感动,感谢作者和晓雷!想晓雷初遇该诗,也是颇为感慨吧!这算不算晓雷美国之行的最大收获呢?在此借花献佛,再次将该诗推荐给寻寻觅觅上下求索的人们:

this work is dedicated to

my beloved people

beyond the pacific ocean

among them are my

mother,wife,and daughter

who,owingto different reasons

do not understand this work

but they do understand this worker

if not completely

certainly completely affectionately

fifteen years ago

it was this mutual love

that sustanined me

from total collapse

in terror, torture,

in isolation, benightedness

and in extreme bitter feeling

and despair

now that I live

in a land

completely different

This love

though geographically remote

indeed infinitely profound

still supports me

day and night

in an arduous quest

for a better insight

2008年9月10日从太原回所后初录论坛经历

2016年10月19日应所庆之约增写完成并与另两篇给史晓雷先睹为快

10月20日晚收到晓雷多条意见

10月21日依晓雷意见改进定稿


[1]我为我的梦想而来——记西部计划志愿者史晓雷,http://donghuabao.cuepa.cn/show_more.php?doc_id=967320161019日。

[2]我论文题目“中国古代玻璃的从属地位及其重大影响——从生态位理论看中国古代陶瓷、玻璃化学”。

[3]中国传统社会对陶人不重视,陶人没有职业尊严,没有成就感,对陶冶的研究和总结不够。

[4]关键是自己对这个题目还没有考虑成熟。

[5] 9月14日为中秋节,下午从北京回到宣化家中,只有妻儿待我归来,父母感冒没来同过中秋,心中虽小有遗憾,但回家的感觉还是很美好的。

[6]现改称后母戊鼎。

[7]钱文源,1936年生于上海,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80年前在浙江大学担任副教授,1980年代去了美国,先后在密歇根大学、Blackburn 学院、MacMurray学院学习或任教。详情参见史晓雷博文:不该冷落的书——钱文源《巨大的惯性》,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1927-968873.html,2016年10月19日。2016年10月21日,史晓雷表示他回所后才发现此书所里有收藏,但在所里读书时不知道、很多人都不知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56236-1072143.html

上一篇: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竺可桢讲席
下一篇:听刘广定先生讲科技史 ——忆第四届“竺可桢讲席”
收藏 IP: 183.198.249.*| 热度|

2 史晓雷 王国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2: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